理念论之后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世界哲学 ,
作者: 汪胤 著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1字数:版次: 1页数: 286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20808080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理念论之后》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实用主义的早期意义理论、现象学、形而上学、皮尔士思想的当代性。从某种意义而言,皮尔士实用主义意义理论是一种有关本质的批判理论,而不是一种有关本质的知识理论。一个对象所具有的意义并不是一个确定认识过程所赋予的知识形式,而是该对象在它所处的生存环境中,其他对象对它所施加的影响,以及它能对其他对象产生的影响。意义并不是一个静态的知识结构,而是一个动态的生存实践。考察意义并不能基于一个知识的世界和认识的世界,而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意志创造。皮尔士实用主义观念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信念”以及有关意义的创造性生成。皮尔士从建立实用主义意义理论到确立现象学,其中的基本观念立场是完全一致的。对意义的分析以及对词的分析所依据的“新范畴表”,必然也是对意识现象进行分析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性范畴。对现象学的研究必然引申出对人类观念活动的描述,这就是从现象学研究到形而上学研究的必然发展。皮尔士晚期的形而上学研究真正贯彻了其意义分析和现象学分析所具有的“实用化主义”精神。他晚年驳斥有些人盗用实用主义观念,歪曲实用主义理论,以至于重新确定实用化主义概念,彻底树立批判常识主义理论。由“偶成论”、“连续论”、“神爱论”三部分所构成的形而上学理论与“新范畴表”以及现象学三大范畴是完全一致的,这也正反映了皮尔士已经描述出了人类思想观念中最深层次的东西。
目录
总序
自序
导论 皮尔士生平及其实用主义观念
第一节 皮尔士的学术生涯
第二节 皮尔士实用主义思想的特征
第一章 从知识的确定性到行动的现实性
第一节 皮尔士对笛卡尔主义的批判
第二节 实在:一种具体现实的“常识
第三节 新范畴表:从“是”的存在到“如何”去实现存在
第二章 从作为存在论的逻辑学到作为美学、诗学的逻辑学
第一节 逻辑作为一种推理艺术
第二节 信念、清晰性和诗意化
第三章 皮尔士的现象学
第一节 从知识对象到“生活形态”:现象学端倪
第二节 皮尔士的现象概念
第三节 第一性范畴
第四节 第二性范畴
第五节 第三性范畴
第四章 对“存在”问题的挽救
第一节 存在的遗忘
第二节 存在的家园:走向形而上学之路
第五章 偶成论、连续论、神爱论:皮尔士的形而上学观念
第一节 绝对机会的偶成方式
第二节 连续扩散和感情特质:快乐主义形式
第三节 作为“求真意志”的“神爱论
第六章 生命、艺术、智慧和爱:回归哲学本源
第一节 艺术化的实践智慧
第二节 自由、进化和爱
第七章 当代语境中的皮尔士哲学
第一节 反思和超越
第二节 皮尔士哲学的当代性
第三节 皮尔士主义与尼采主义:高贵性而非神性,创造性而非先验性
结论:在创造世界的过程中体验世界的本质和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从知识的确定性到行动的现实性
第一节 皮尔士对笛卡尔主义的批判
二、思想的现实建构性。而不是先验的确定性
皮尔士在1868年写了三篇著名的文章:《有关人被称为具有确定能力的问题》、《四种无能力的后果》和《逻辑规律有效性的基础》。在这三篇论文中,皮尔士认为,笛卡尔主义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障碍。反笛卡尔主义就是要重新检讨一些基本的哲学概念,使它们建立在一个全新的基础之上。
在《四种无能力的后果》一文中,皮尔士开门见山谈论“笛卡尔主义精神”。在这里,皮尔士把有关笛卡尔主义在知识性质和哲学方法上的四种错误与所谓经院哲学相比较,作为理性尚未被正式确定的经院哲学恰恰表明了有关知识及其方法的社会化方式,以此揭示知识及其方法的现实性方式。现实性的活动过程才是知识的真正来源,理性不是知识的来源和标准。
(1)它教导哲学必须开始于普遍怀疑,而经院哲学从来没有提及过本质。
(2)它教导确定性的最终检验只能依赖于个体意识,而经院哲学依赖于圣人的证明和《圣经》教会中上帝的箴言。
(3)中世纪多样性的争论被一种依赖于难以察觉的前提的一股简单推理所取代。
(4)经院哲学有其神秘的信念并且以此进行对创造物的解释活动。但是,笛卡尔主义有许多因素不仅没有解释,反而给出一些绝对的不可说明的东西,除非说“上帝使它们如此”,以此作为一种解释。(52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