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艺术大师--蔡楚生
分類: 图书,传记,艺术家/建筑设计,
作者: 陈培湛 著
出 版 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1字数: 132000版次: 1页数: 179印刷时间: 2008/10/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218058672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蔡楚生,广东潮阳人,中国电影艺术大师。1927年冬到上海学艺,师从名师郑正秋。其作品《都会的早晨》、《新女性》、《迷途的羔羊》,关注下层民众疾苦,展现出过人才华;《渔光曲》更是享誉中外,获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会荣誉奖。抗战时期,南下香港,辗转桂渝,激励民众抗日。抗战胜利后,在上海编导艺术精品《一江春水向东流》。新中国成立后,蔡楚生为电影界领导者之一。他竭忠尽智,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立下殊勋。其编导的《南海潮》(合作)深受观众喜爱。“文化大革命”期间,蔡楚生惨遭磨难,含冤去世。本书描述了蔡楚生的创作历程,对其艺术成就进行了全面沦析。
作者简介
陈培湛,1941年生,广东龙川县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理事。长期从事文学理论、电影理论和电影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出版的著作主要有《电影美学教程》,发表的论文有《声画对位的心理基础与审美功能》、《论电影艺术的民族性与围际性的关系》、《关于第六代导演新作的思考》等数十篇。
目录
第一章 早年经历
一、生于普通人家
二、萌发电影之梦
第二章 初期探索
一、打杂工与扮黑兵
二、师从名师郑正秋
三、首次独立导演影片
四、与民众共赴国难
五、在挫折中求索
第三章 走向成熟
一、关注劳工的《都会的早晨》
二、享誉中外的《渔光曲》
三、爱恨交集的《新女性》
四、关爱儿童的《迷途的羔羊》
五、“一个意念三种因素”的制作“方式”
第四章 抗战之路
一、南下香港
二、动员民众
三、辗转桂渝
第五章 创作高峰
一、编导艺术精品《一江春水向东流》
二、促进粤语片创作发展
第六章 新的征程
一、竭忠尽智的领导者
二、未领“百花奖”的最佳影片
《南海潮》
三、“文化大革命”中遭受磨难
尾声:人民的缅怀
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早年经历
一、生于普通人家
中国电影艺术大师蔡楚生,小名立通,字茂楚,号楚生.l906年1月12日(阴历乙巳年十二月十八日)生于上海菜市街吉祥里,祖籍广东省潮阳县神仙里新乡(今潮阳区铜盂镇集星村)。潮阳县人多地少,又具有面临南海、交通便利的条件,所以当地人历来有经商传统。光绪《潮阳县志》云:“居城市者多工贾,工多奇技”。蔡楚生祖父蔡建之早年就外出谋生,后到上海经商。父亲蔡良(1882—1942),字振贵,号纯甫,因家贫,随父到上海经商并成家。蔡楚生在日记中说到父亲“性情刚烈,曾受过中等教育,虽属商人,却也雅好书画,在我稍长时他也给我以很大影响”。蔡楚生后来到上海华剧公司打杂,很快掌握写字幕的工艺:在受到老板的奚落时,宁折不弯,都体现出其父的潜在影响。母亲郑清修(1885—1953),蔡楚生说:“我母亲很美很聪慧,没读过书,却认得许多字:她善刺绣,也会剪纸,画花样。我小时她即教我画画,她所画的东西,都是别出心裁而不拘泥于民间固有的形式。”蔡楚牛说他日后之所以成为文艺工作者,与母亲给的影响不可分割。
蔡楚生在家中排行老二,长兄蔡庸,三妹蔡娥,四弟茂和(鲁生),五弟允明(慧生)。兄弟之间,感情甚深。蔡楚生在1938年4月的返乡日记中说到,十五年前深秋时节,其兄因痢疾而逝,“每思及此,辄为伤心流泪,不能自已!”又在日记中记述自己与弟弟踏水车、捕鱼,还给两个弟弟取别名鲁生、慧生,与自己为楚生,合称“三生”。在6月的日记中.蔡楚生又记述到鲁生、慧生由汕头抵达香港,为他代抄《南海风云》剧本。可见,蔡楚生几兄弟之间情深谊长。
1912年,蔡楚生一家回到故乡。到读书年龄时,蔡楚生被父亲送到本乡私塾“蔡氏溪祖祠”念书。蔡楚生是一个努力读书的好学生,每天第一个到学校。不过,他又是一个很倔强的孩子。蔡楚生好友凌鹤写于1936年的《蔡楚生论》(原载《中华图画杂志》第44期)是我们了解蔡楚生童年经历的重要资料。凌鹤在文中曾说到,一次,一个学生在学校闯祸,先生却将蔡楚生痛打一顿,引起了他的反感。他觉得在这个私塾学不到真本领,于是退学回家,向祖伯学习古代诗文,还向父亲学习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