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
作者: 陈学忠,王波平,胡越主编
出 版 社: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1字数:版次: 1页数: 307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6223409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作者对高职高专语文教材个性化的追求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立足于整体、均衡提升大学生的语文素质,构建了文学、文化、写作、语文四编平行合一的总体框架。
文化编与文学编、写作编、语言编平行并立,是我们着力打造的一个亮点。文化编融思想文化、网络文化、地域文化于一体,未求面面俱到,但求突出重点,投石问路。
在文化编中我们选择性地介绍了儒家、道家思想文化,既是出于对其代表价值、深远影响的考虑,也是为着丰富学生的思想涵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成学生思想由肤浅到深刻的转变。
提纲挈领地介绍网络文化,意在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特殊功能,校正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提高大学生驾驭网络的能力,学做网络文化的主人,干预并力求改变很多人误入网络陷阱而不能自拔的严峻现实。
引入地域文化,则是为了从一个新的角度人手,强化大学生的文化意识,拓宽大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引导“志在四方”的大学生着眼于职业需求去认识地域文化。
二是立足于重点提高大学生的语文能力,突出了学习方法的传授,加重了“思考与练习”的分量,设置了具有导学意义的“拓展阅读”。
突出学习方法的传授,讲求针对性、具体化,并力争高屋建瓴,其浅层缘由是教学时间少,教材容量小,其深层缘由在于学习方法的价值远远高于有限的感性材料的价值,它所解决的是“怎样学习”这一根本性的问题,能够为学生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开辟坦途。
加重“思考与练习”的分量,包括增加题目数量,丰富题型种类,强调纵横衔接,提高训练的含金量,使“思考与练习”真正成为整个教学的有机构件、主体部分之一,使知识积累、方法运用、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设置“拓展阅读”,开列拓展阅读书目、篇目并作扼要介绍,导引学生先走进教材,后走出教材,从而深化教材内容,充实教材容量,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为学生的再学习指明方向。
三是立足于专科生这一特殊群体,注重从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导入,从相关学习的必要性、紧迫性导人,从提高学生兴趣、拉近学生与内容的距离导入,最大限度地避免畏难情绪、厌倦情绪的产生,让学生感到可以学、值得学、乐于学。
四是立足于社会、生活、职场的新特点、新要求、新形态,除单列文化专编外,在文学编中增设影视文学专章;将写作编的内容锁定在毕业论文、调查报告、演讲稿、求职信、策划书、计划和总结等实用文体的范围之内;语言编则突出语言知识的系统性,语言技巧的传授。既有增也有减还有变。增,是为了及时弥补有目共睹的知识、能力缺失;减,是为了更有针对性,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变,则是考虑到语言科学的整体性、工具性。
目录
前言
一 文学编
第一章诗歌鉴赏
芣莒
君子于役
离骚(节选)
饮马长城窟行
十五从军征
行行重行行
庭中有奇树
短歌行
白马篇
咏怀诗(其一)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
登池上楼
代出自蓟北门行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行路难三首(其二)
垂老别
观刈麦
鹤冲天
永遇乐
夜行船秋思
沪杭车中
答复
第二章散文鉴赏
秦晋觳之战
齐桓晋文之事
《庄子》二则
管晏列传
祭十二郎文
读《孟尝君传》
爱
没有秋虫的地方
第三章小说鉴赏
干将莫邪
贮月
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节选)
席方平
萧萧(故事梗概)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故事梗概)
珠宝
第四章影视文学鉴赏
城南旧事
大红灯笼高高挂
东京审判
泰坦尼克号
摩登时代
红楼梦
家有儿女
士兵突击
二 文化编
第一章思想文化
第一节思想文化概说
第二节孔子的仁爱思想
……
第二章地域文化
第三章网络文化
三写作编
四语言编
书摘插图
第一章诗歌鉴赏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炼、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欣赏诗歌是一种复杂而又愉悦的情感体验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对诗歌形象的分析和诗歌情感的把握十分重要。
形象性是诗歌的主要特征之一。诗人在创作时总是通过种种手法,把自己的意念、感情和客观物象融合在一起,创造栩栩如生的形象,抒发情感,表达思想。
一般说来,诗歌中的形象包括客体形象和主体形象。客体形象是指作者在诗中刻意描绘的物象,如优美的景物、发人深省的古迹、耐人寻味的事物等,也就是给作者留下深深印象或激起作者深深思考或情感的客体,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描写的那幅淡远恬静的农家生活图景。主体形象是指蕴藏在客体形象之下的带有作者浓郁的主观色彩的自我形象,如《归园田居》中那个厌烦世俗、向往田园的诗人形象。实际上,诗歌往往是重神轻形的,主体形象时隐时现,却是诗歌思想感情的直接抒发,而客体形象往往会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却是主体形象的解说,也可以说是诗歌思想情感的载体。阅读和鉴赏诗歌作品,必须借助想象和联想,反复阅读,认真品味,把握诗歌的客体形象,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深入体味诗中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把握主体形象,这样才能理解诗歌的思想和感情。
古代诗歌按题材一般分为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即事感怀诗、咏史怀古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