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下册)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教育理论,
作者: 黄甫全主编
出 版 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5-1字数:版次: 1页数: 895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107195297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专门为普通高等院校教育类专业和教师教育课程编写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各级各类教师培训的教材,还可以供广大校长、教师、教育行政人员、教育研究工作者以及教育专业的研究生自学参考使用。
拼入21世纪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的突破性发展,加上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课程与教学的开发应用,使得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知识既丰富多彩又纷繁复杂。在教材编制过程中,我们除了始终贯彻“基础性”原则以满足学习者对课程与教学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学习需要外,还基于长期的资料收集和分析整理,致力于反映当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的全貌和教材开发的趋势,努力梳理“新体系”、开发“新结构”和发展“学程式教材”。
作者简介
黄甫全,1957年生于四川省洪雅县青衣江畔。1978~1982年就读于云南农业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1986~1987年在云南师范人学教育系进修学校教育专业本科主干课程;1990~1991年在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系进修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学位课程;1991~1994年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原理专业,师从王逢贤教授,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华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理事,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教育学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学原理及课程与教学论。出版专著《阶梯型课程引论》等,主编大学教材《课程与教学论》等,在《课程•教材•教法》《教育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关于中小学课程难度的理论研究”“中小学学习化课程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课题“新中国课程论发展的理论研究”等十余项。荣获第三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广东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
目录
第一编 课程与教学概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基础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本质
第四章 课程与教学理论
第二编 课程与教学系统
第五章 教育内容
第六章 学生成长
第七章 教师发展
第八章 课程教学的协作参与
第九章 环境开发
第十章 课程教学系统结构
第三编 课程与教学过程
第十一章 课程研制过程
第十二章 课程规划与设计
第十三章 课程与教学
第十四章 课程结构
第十五章 课程资源
第十六章 课程实施与组织
第十七章 校本课程开发
第十八章 教学媒体
第十九章 教学组织形式
第二十章 教学过程
第二十一章 教学方法
第二十二章 教学策略
第二十三章 学习方法
第二十四章 课程与教学评价
第四编 课程与教学美学
第二十五章 课程与教学美学
第二十六章 教学艺术
书摘插图
第三编 课程与教学过程
第十一章 课程研制过程
第二节课程研制的基本原理
三、课程研制模式
课程研制模式,也称课程编制模式、课程设计模式或课程规划模式。为了促进课程研制的系统化、科学化和规范化,许多教育学者都致力于课程研制的模式化,从而形成了许多在课程实践中运用的课程研制模式。课程研制模式,实质上是课程与教学系统所包含的共时态要素和历时态要素,在空间和时间上相对稳定的联系和作用方式总和的一种主观理性形式;既可以是过去经验的缩影,也可以是现实状况的摹写,还可以是对理想状态的设计。课程研制模式涉及两个维度:一个是作为共时态课程要素的教师、学习者,内容和环境之间相对稳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方式;另一个是作为历时态课程要素的原理澄清、目标设计、内容选择、组织开发、方法应用与评价反馈之间相对稳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方式。课程研制模式表达了课程研制内在结构的自身调整的根本特性,即组成课程与教学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制约和互为条件的。
按照所建构的关系及其取向不同,已有的各种课程研制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目标模式”“过程模式”“情境模式”“自然模式”“实践折中模式”和“批判模式”等六种。其中“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侧重解决课程要素之间的关系问题,“情境模式”侧重解决课程与文化背景的关系问题,而“自然模式”“实践折中模式”和“批判模式”等则侧重解决课程实践与课程理论的关系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