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师范学校教科书(试用本):体育(第二册)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各级教育,
作者: 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室编著
出 版 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0-12-1字数:版次: 1页数: 168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9纸张:I S B N : 9787107140877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是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三年制中等幼儿师范体育教学大纲》编写的幼师二年级学生《体育》教科书。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力图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贯彻和体现幼师体育教学大纲的精神,反映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成果。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教师容易教,学生容易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和使用本书时,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和体育实践。使自身素质得到提高。
1.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自身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幼师学生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应从德智体美等方面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幼师生提高自身素质的必修内容,而且是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
2.幼师二年级是提高自身身心素质。发展和提高体育水平和幼儿体育工作能力的重要阶段,应进一步提高体育意识。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自觉地参与体育活动,学好幼儿体育的理论与方法,在学习体育的过程中,用体育的理论指导自身体育锻炼,学会学习体育的方法:在体育的实践活动中运用并提高理论知识和体育的技术与方法。发展和提高自学、自练、自我调控和评价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幼儿师范是职业教育性质,幼师体育具有“双重任务”,要不断丰富和加强幼儿体育理论知识和方法的学习,学会用体育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幼儿体育活动。提高对幼儿进行体育的教育教学能力,为做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做好准备。
3.新编幼师《体育》教科书,加强了教材内容的弹性,有利于师生在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并创造性地进行教与学。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目录
序言
体育基础理论知识部分
体育与心理健康
体育运动的科学特性
卫生与健康
旅行、远足和野外活动
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与健康
身体锻炼实践部分
体操
基本体操
技巧
低单杠
球类
篮球
小足球
软式排球
田径
跑
跳跃
投掷
民族传统体育
韵律体操
游戏
书摘插图
体育基础理论知识部分
体育与心理健康
每个幼师学生,都应该把自己造就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只有两者都达到健康的标准,才是一个健康的人。
知识要点
什么是心理健康
幼师学生常见的心理挫折及克服挫折的方式
体育对促进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也就是说,个体心理具有平稳的、良好的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自身内环境有良好的适应性,并具有最佳的状态。心理健康对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有重要意义。
二、幼师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学习态度积极
学习是幼师学生的主要任务。心理健康的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责任感强,主动认真地完成学习任务。对教学方案所规定的各科学习保持着积极的学习态度,即使对个别学科缺乏兴趣,也能理智地分析原因,并努力克服困难,争取学好。
(二)人际关系和谐
人是在一定的群体中生活的,并且要和别人交往相处,因而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如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工作关系、社会关系等。心理健康的人对人坦诚,尊重和关心别人,能够互相帮助,关系和谐。有了矛盾能正确认识,不为人际关系问题终日苦恼。
(三)情绪愉快稳定
心理健康的人在日常生活、学习、交往中,心胸豁达、乐观,不烦躁,不郁闷,也不喜怒无常。即使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也能比较快地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四)适应周围环境
人生活的环境常常发生变化,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主动适应变化的环境,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并以积极的态度识别环境中的善恶、美丑。能够借助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发展自己;对丑恶的东西进行抵制。
(五)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幼师学生正处于发展时期,自我调节能力尚未达到成年人水平;但幼师学生毕竟有了相当的自我调控能力。在遇到困难、学习挫折、身体患病、友情变化等情况时,心理健康的学生能正确地分析认识,正确地对待,不引起心理上大的波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