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声纪念文集(精装)

分類: 图书,传记,军事人物,
作者: 军事科学院编
出 版 社: 军事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5-1字数: 575000版次: 1页数: 750印刷时间: 2005/05/01开本: 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1378422包装: 精装内容简介
王树声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经中央军委批准的36位军事家之一。他注重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一贯主张“一面战斗,一面学习”。尤其是在行军、打仗的间隙,他抓紧时间,苦读兵书,学习军事理论,研究战略战术。他指挥作战,注重总结经验,打一仗、进一步。他经常通过“战前动员会”、“军事研究会”、“战后检讨会”、“民主评议会”等多种形式,发动群众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各级干部的指挥艺术和领导水平。他关爱部属,常说:“带兵必须爱兵,爱兵是阶级感情,爱兵才能打胜仗。即使对有缺点、犯错误的干部战士’也要进行教育帮助。”他不仅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因此深受全军指战员的崇敬和爱戴。他丰富的战争经验、高超的指挥艺术和精辟独到的军事论述,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宝贵财富。
王树声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也是只讲奉献不求索取的一生。这部纪念文集,是他辉煌一生的真实写照,是进行爱国主义和我党我军优良传统教育、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教材。
目录
百年追思
一代名将树丰碑
车功伟绩载史册崇高风范励后人
大别山区真英雄荆楚大地伟将军
丰功垂千古威名扬中原
立马战太行英名贯三晋
丰碑永远在我们心中
王树声将军业绩永存河南
王树声大将来到第一军械科学试验靶场
忠贞不渝赤子心
大别山走出来的红军名将
麻城火焰永放光芒
王树声大将在川陕苏区
大别山走来的开国大将
心系红军情系陕北
伟业垂青史风范留故乡
王树声副总指挥在广元苏区
浴血西征中的王树声
将军故里思将军
丰碑矗立
怀念我们的副总指挥王树声同志
同王树声将军相识在大别山
永远的缅怀
中原突围前后的王树声
危难时刻心向党
攻克剑门关
回忆战争年代的王树声
深切怀念副总指挥王树声
勇征善战建奇勋
回忆与王树声在一起的战斗岁月
王树声司令员指挥我们剿匪
王树声大将创建川陕苏区
艰难的战斗历程
心系国防情注科研
忠勇善战的红军名将
……
思想研究
永久怀念
将军赞歌
传略年谱
书摘插图
百年追思
一代名将树丰碑
——纪念王树声诞辰100周年
军事科学院
王树声是我党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军军械装备工作和军事科学研究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卓越领导者,他戎马一生,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曾任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八、九、十届中央委员,中央军委委员,国防部副部长,总军械部部长,军事科学院第二政治委员等职。
王树声参与领导黄麻起义,创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亲自指挥了一系列战役战斗,创造性地执行毛泽东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艺术和领导才能,是功勋卓著的开国名将。
王树声1905年5月26日生于湖北省麻城县(今麻城市)乘马岗区项家冲村。大革命时期,他作为麻城县农运领袖,指挥农军与地主豪绅武装进行殊死斗争,其军事指挥才能崭露头角。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王树声参与领导黄麻起义,开辟鄂豫皖和川陕苏区,创建红四方面军,先后任工农革命军鄂东军第二路副司令,红军团长、师长、军长、方面军副总指挥。他积极求战,独当一面,其赫赫威名令敌人闻风丧胆。1931年2月,王树声指挥鄂豫皖红军第三十团一举攻克豫南重镇新集。11月,率领红十一师顽强抗击援敌3个旅的轮番攻击,击溃援敌8个团,为夺取黄安战役的胜利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翌年1月,红四方面军发起商潢战役。王树声率红十一师首先切断敌第二、十二师的联系,为方面军主力围城打援夺取商潢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战斗中他身负重伤,伤愈归队后调任红军第七十三师师长,旋即指挥该师参加潢光战役,歼敌3个团,并活捉敌旅长李万林。鄂豫皖苏区进入鼎盛时期,王树声及所属部队的英雄事迹也传扬红军内外。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实施战略转移,王树声勇挑重担,前期率领红七十三师为全军殿后,后期担任全军开路先锋,为方面军转移和进击川北立下了头功。1933年2月,四川军阀田颂尧组织38个团5万余人向红军发动“三路围攻”。王树声屹立西线,指挥红七十三师利用有利地形,“收紧阵地”,积极作战,顽强抗击敌左路纵队19个团的疯狂进攻,歼敌4000余人,为胜利粉碎川军“三路围攻”奠定了基础。1933年10月,四川军阀刘湘组织110多个团近20万人向红军发起“六路围攻”。王树声时任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兼红三十一军军长,他依托苏区,调兵布阵,指挥红军10个团防御作战10个多月,抗击敌60多个团的反复进攻,为粉碎川军“六路围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