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理学观——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心理学,
作者: 林崇德 著
出 版 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08-10-1字数:版次: 1页数: 523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100057653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林崇德的思维结构模型,是其智力理论的核心。因此,林崇德的智力理论,是一种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不过,林崇德的智力理论,远不止其思维结构模型。他所提出的“智力结构是一个多元结构”的观点、“思维核心说”、“概括基础说”和“思维发展的模式”,也同样是其智力理论的重要内容。通观林崇德的智力理论。不难看出其四大特点:第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第二,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有机统一;第三,智力培养与智力评价的有机统一;第四,不变性与可变性的有机统一。
目录
绪论:对研究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的几点回顾
第一章 对恩师朱智贤理论的继承
第一节 心理发展的条件
第二节 心理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教育与心理发展的辩证关系
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
第二章 对国际智力心理学观点的吸收
第一节 从符兹堡学派到认知心理学
第二节 维果斯基和皮亚杰的智力思想
第三节 智力研究的新进展
第三章 对思维和智力作理论的探讨
第一节 思维的特性
第二节 思维的分类
第三节 思维与智力的差异
第四节 思维的结构
第四章 对思维和智力的行为研究
第一节 对学科能力的探索——20世纪80年代对思维和智力的行为研究
第二节 对思维和智力整体结构的揭示——20世纪90年代对思维和智力的行为研究
第三节 对认知与社会认知新课题的探讨——近10年对思维和智力的行为研究
第五章 对思维和智力的脑机制研究
第一节 思维执行加工的脑机制
第二节 信息加工速度的脑机制
第三节 工作记忆的脑机制
第四节 思维结构的监控的脑机制
第六章 人的心理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体
第一节 非智力因素研究的变迁与进展
第二节 对非智力因素的理论认识
第三节 对非智力因素的实证研究
第七章 创造性的心理学研究
第一节 对创造性心理学的几点思考
第二节 创造性人才效标群体的研究
第三节 创造性跨文化的比较研究
第八章智力开发的研究
第一节 智力开发的突破口:个体思维品质的培养
第二节 智力开发的中心环节:个体的元认知训练
第三节 智力开发的关键:个体学科能力的提高
第四节 学校是培养学生智力的重要阵地
第九章 从思维的培养到教师素质的研究
第一节 教师素质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前提
第二节 对教师素质的研究
第三节 新世纪教师提高的途径
第十章 从智能的发展到心理健康
第一节 科学地理解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节 创造力与心理健康
第三节 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证研究
第四节 “心理和谐”是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催化剂
跋
书摘插图
第一章对恩师朱智贤理论的继承
1991年3月5日恩师朱智贤教授(下面称朱老)逝世,我写了一副挽联:
“师如父胜于父传道终生精心栽培沐春雨,恩似山高于山流芳千古遗志继承慰英灵。”
这副挽联体现了恩师与我的关系,表达了我对恩师的深情和继承学术思想的愿望。
恩师朱老对我学术上影响最深的,是他发扬光大中国传统的发展心理学思想,并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探讨了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中关于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①。
先天与后天的关系。人的心理发展是由先天遗传决定的,还是由后天环境、教育决定的?这在心理学界争论已久,在教育界及人们心目中也有不同看法。朱老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一直坚持先天来自后天,后天决定先天的观点。首先,他承认先天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不论是遗传因素还是生理成熟,它们都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提供了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而环境与教育则将这种可能性变成为现实性,决定着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方向和内容。朱老不仅提出这个论点,而且还坚持开展这方面的实验研究。
内因与外因的关系。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地决定心理的发展,而是通过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而起作用。朱老认为,这个内部矛盾是主体在实践中,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新需要与原有水平的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