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与中国文化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中国古代哲学,
作者: 惠吉星著
出 版 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6-1-1字数: 223000版次: 1页数: 324印刷时间: 2001/10/01开本: 大32开印次: 2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221037671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大思想家与中国文化丛书”在现有的中文化研究基础上,从中国古代大思想家的思想入手,探讨其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态、特质、发展环节的关系,厘清其对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价值系统形成的影响;从建构现代中国文化新形态的高度,对中国传统文化作溯源式的审视。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研究荀子思想与中国文化及互相关系的专著。作者将荀子置于中国文化这一大背景下,运用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深入探讨了荀子的礼论、天论、性恶论、认识论以及政治思想、法律思想。进而以荀子思想为视角,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形成和演变,天人之辨在中国哲学中的地位和实质,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道德特质,传统政治文化和法律文化的特点等问题,充分展示了荀子在中国文化形成和法律文化的特点等问题,充分展示了荀子在中国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本书把文化的个案研究与整体观照结合在一起,视角独特,观点新颖,资料翔实,语言流畅,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知识性和可读性。
目录
各章内容提要
第一章崩溃与重建——荀学的文化前提与时代课题
第一节殷周时期的宗教文化
一、殷商的上帝崇拜
二、西周的敬天政治神学
三、宗法制度与礼乐文明
第二节殷周宗教文化的解体
一、天命权威的衰落与人文思潮的兴起
二、礼崩乐坏
三、夷狄文化的冲击
第三节战国时代的文化重建运动
一、诸子之学的文化属性
二、诸子之学的文化地位
三、战国后期的文化走势
第四节荀学的崛起
一、荀子的学术生涯
二、荀子与百家之学
第二章礼学与礼制——荀子礼论与中国文化模式
第一节礼的文化意蕴
第二节礼与制度规范
第三节礼与行为规范
第四节礼与中国文化模式
一、文化模式
二、礼与中国传统文化整合
三、礼与中国传统文化结构
第三章天道与人道——荀子天论与中国古代天人之辩
第一节先秦天人观念的演变
第二节荀子天人新论
一、天人之分
二、天人相参
第三节荀子天人论的历史影响
第四节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哲学
一、天人范畴不等于自然与精神范畴
二、天人合一是道德境界
三、天人合一是政治理想
第四章性恶与伪善——荀子性恶论与中国文化
第一节性伪之分:人的内在冲突
第二节化性起伪:人性的价值导向
第三节节情与养欲:礼欲的统一
第四节性恶论的历史地位
一、性恶论与中国人性论的发展
二、性恶论与封建专制主义
第五章王道与霸道——荀子政治思想与中国政治文化
第一节论统一
一、统一政权
二、统一思想
三、统一制度
第二节论治国
一、王霸之辨
二、修身与教化
三、尚贤使能
四、富国裕民
第三节论君、臣、民
一、论君
二、论臣
三、论民
第四节荀学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一、宗法社会与伦理政治
(一)宗法制度与家国同构
(二)礼治原则与伦理政治
二、政教合一与君主专制
(一)独尊儒术与政教合一
(二)君主专制与政教冲突
第六章隆礼与重法——荀子法律思想与中国法律文化
第一节“隆礼重法”的礼法观
一、援法入礼
二、先礼后法
三、礼法并用
第二节“有治人、无治法”的人治思想
第三节“信赏必罚”的司法原则
一、先教后刑
二、刑罪相称
第四节荀学与中国法律文化
一、儒法合流
二、经典与法典
三、依礼制律
第七章明道与体道——荀子与中国古代认识论
第一节人性与物理
一、主客之分与认识的起源
二、主体的认知结构
三、认识客体的道德规定
第二节虚静与笃行
一、虚壹而静
二、学至于行而止
第三节解蔽与成圣
一、解蔽与辩证认识论
二、劝学与成圣
第四节荀子与中国古代道德认识论
一、“不求知天”的致思取向
二、博学渐修的认知方法
三、“学至于行”的知行统一观
第八章诗教与乐教——荀子的文艺观及历史影响
第一节音乐思想
一、乐以道乐
二、美善相乐
三、乐以治人
第二节诗赋思想与创作
一、荀子的文道统一观
二、荀子的文学创作及影响
第三节审美与政治
一、兴观群怨
二、温柔敦厚
第九章荣辱与兴衰——荀子的历史地位与历史命运
第一节荀子与他的时代
第二节荀子与汉代儡学
一、传授六艺
二、思想影响
第三节荀子与宋明理学
一、宋明学者对荀子的批评
二、荀子与朱熹
三、宋明学者对荀子的肯定
四、清代的荀学研究
第四节荀子与近代启蒙思潮
后记
附录一主要论著索引
一、著作
二、论文部分
附录二文献综述
荀子研究述评
一、荀子研究发展概况
二、荀子研究观点述要
三、荀子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书摘插图
各章内容提要
一、苟学的文化前提与时代课题
1.殷周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成熟的发展阶段,宗教形态下的礼乐文明是中国文化的真正源头。
2.殷周宗教文化在春秋时期走向崩溃,价值信仰失落,文化秩序瓦解。
3.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掀起了文化重建运动,诸子思想在淹没了古代文化的同时,孕育了一个新的文化形态。
4.战国晚期出现了综贯百家之道的思想走势,建立新的统一的文化秩序成为时代的主要课题。苟学是战国文化重建过程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二、苟子礼论与中国文化模式
1.礼是人的族类本质,它的超越性源头是天地自然。
2.礼作为国家的制度规范,是人类组成社会的基础。
3.礼作为日常行为规范,构成了整个民族的生活方式。
4.苟子的礼学体系奠定了上古殷周文化向中古封建文化转型的理论基础。
5.汉代的礼制建设完成了礼学的社会化、制度化,最终形成了礼教文化模式,此后通过对新的和外来文化因素的整合,保持了礼教文化模式的稳定和延续。
6.文化模式是物质、制度、精神等文化要素的结构方式,中国文化中的物质、制度和精神要素无不浸透了礼的原则。
三、荀子天论与中国古代天人之辨
1.“天人之分”凸显了人与自然在存在形态和功能上的不同,但荀子没有走向一人的分离和对立,他主张天与人在各自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