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根
分類: 图书,文学,纪实文学,
作者: 李冉著
出 版 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1字数: 250000版次: 1页数: 267印刷时间: 2008/11/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0684886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生产队、包产到户、小岗村、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个体户、万元户、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接班、民办教师、高考、包分配、扩招、委培、农转非、乡镇企业、国营企业、铁饭碗、股份制、临时工、合同工、优化组合、减员增效、下岗、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南行讲话、下海、倒爷、自谋职业、双向选择、与时俱进、老板、大哥大、BP机、手机、民工、打工仔、,打工妹、打工潮、 留守妇女。留守儿童、非转农、新农村、科学发展观……
重温中国改革开放30年里曾经出现过的特定词汇和语句,让我们一起探索民生之“命根”,感知未来!
作者简介
李冉,70年代出生于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县。滨州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曾在黄河三角洲的酒店餐饮业、房地产开发、IT信息产业、农业开发、有色金属制造等行业的大中型民营企业工作了十几年的时间,获得了全国创争活动培训师资格,从事过企业文化建没、营销策划、品牌推广等工作,是改革开放30年的亲历者和受益者。
现为山东省东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东营市青年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理事。
本书作者用3年的时间,立足黄河三角洲和齐鲁大地,以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变化为着眼点,通过这30年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从黄河三角洲农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历程,探索改革开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用30年的记忆展望美好未来。
目录
前言中国改革开放30年民生之“命根”
第一章四合院
第二章生产队
第三章吃票
第四章打工
第五章现代化
第六章与时俱进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四合院
老家的村子,留给我童年的记忆是快乐并贫穷着。
老家的村子是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县富国镇李果村,是鲁北平原一个小村子。村里没有出过惊天动地的大人物,最大可能是厅级干部吧,至于是谁?当什么官?也不是很清楚,我也是从老人们的聊天中听说的。村里的人们就在平凡而贫穷中按照祖辈留下来的方式过着日子。后来,多少有点能力的人,都和其他的村子一样往外走:当兵的,争取提干,成了干部考上大学的,在外就业;在外做小买卖的,发了点小财的,也不回来了。近几年,年轻的外出打工,赚钱补贴家用。村里有种冬枣的,秋天能有不少的收入。这几年县里大搞招商引资,很多工厂在村周围建起来,一些能干的村民就去工厂上班,有了一定的稳定收入。
村里的位置曾是黄河故道。黄河后来又改道人海,本是退海之地,土地泛碱,村周围几十里的土地就成了盐碱地,村里和周围村里的人,就在这片盐碱地上日夜劳作,春夏秋冬过去,见不到多少收成。
小时候曾记得,在秋天盐碱地的荒野里,有很多人家曾把盐碱地表层酥软的碱土拉回家,在院子里支起锅,把半干半湿的黄蓿菜点燃,再把拉回的碱土放到烧开的水里,几次开锅过后,用木棍在锅里搅动,水面上会渐渐出现一层亮晶晶的结层,用竹子编的笊篱捞出结层后,放在坛子或瓮里,再把白菜帮子、萝卜条子等放入,个把月后,白菜叶子、萝卜条子就成了下饭的咸菜。这种咸菜的腌法,一直到村里的生产队解散前。
春天,如果自家腌的咸菜屹完,在盐碱地的荒野里,母亲把嫩绿的黄蓿菜顶端的絮头采摘下来,有时候去晚了,好的絮头被别人家先采了,就采黄蓿菜茎上的叶子。回家用开水焯个半熟,然后用笊篱捞出攥成团状,用菜刀切碎,放到瓷盆里,撒上盐倒人青酱,就着干粮吃下去充饥,有时连干粮也没有就掺上点棒子面蒸成扒拉子也非常好吃。
秋天,推着小推车把红缨缨黄澄澄的黄蓿菜砍下来运回家中,晒干后抡起木棍把黄蓿菜的种子打下来,掺上面子蒸成谷扎全家人吃。那时候是20世纪的70年代,是“人民公社好”的年代,我家里和村里其他人家一样是非常贫困的,那时候饥饿严重侵袭着人们,黄蓿菜给我留下了深深的记忆,至今我仍经常想起母亲在院子里点燃黄蓿菜做饭,如遇阴天黄蓿菜不起焰,满院子都是酸酸的呛呛的白烟。作为70年代出生的我,曾吃挝那种咸菜和黄蓿菜。那时候我是领略了那三年自然灾害的余威,曾留下过“十年动乱”浩劫的记忆,村里大人在村里一个四合院里手中打着小红旗的壮观场面曾让我幼小的心灵感到震撼,很多记忆都是从村里那个四合院开始的。
在我老家的村中心位置有一个四合院,那四合院曾是村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村里的忆苦思甜批斗会、毛主席语录学习会、民兵训练总结会、各生产小队生产任务计划会、大字报内容定稿会、毛主席逝世追悼会、村育龄妇女计划生育动员会、各生产小队土地“包产到户”承包分队会等各种会议和活动都在那里隆重召开和举行。
能够经常坐在那个四合院房屋里的人,在村里是很有权威的,村里很多人见了都老远地热情打招呼,吃了吗?忙啥了?又开会吗?去公社了吗?不同的见面有不同的问法。对于幼小的我,最喜欢的还是那个四合院中挂在高高竹竿子上的高音大喇叭。冬日的早晨,我懒洋洋地躺在被窝里,阳光斜斜地进来,红光照亮墙上的《山东民兵》,看着腰扎皮带,手拿钢枪的民兵,我羡慕得很,何时我能搞把枪玩玩呢?!在欣赏着墙上的《山东民兵》的同时,从糊着经过食用油浸刷过的窗户纸传来高音喇叭里发出的激昂声音,开始是一段“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接下来是我最喜欢听的戏段,那些戏段就在我躺在暧暖的被窝里学会了,“……你这个人干啥地,为啥来到俺家里?……”“我,我是你妹夫王汉喜呀,我是来借年的……”后来知道这是吕剧名段《王汉喜借年》,还有“……刘老身我坐上房,把那心事想……千年的大道走成河,万年的媳妇熬婆婆……”这是吕剧名段《小姑贤》。听了一段我所喜欢听的吕剧后,高音喇叭里传来有人讲话声,听声音不是本地人,但讲的话肯定不错,经常被热烈的掌声打断,因为听不明白那人的讲话,我就把被窝窝拉拉蒙头再睡一会儿懒洋洋的觉。在迷迷糊糊中,听到有人在说,三队要分地瓜,五队要分胡萝卜,我立刻急匆匆爬起来,蹬上棉鞋,早饭也不吃,就向大人要上布袋子,跑着奔向生产队队部。尽管那高音喇叭里的吕剧很好听,但生产队队部要分地瓜和胡萝卜却是我最企盼的。
但,生产队队部的地瓜总也不够分,我拿的口袋总也装不满,瞪着眼睛瞅着生产队的地瓜窖,看看有没有缺口,晚上可以偷偷爬进去想装多少就装多少。想进地瓜窖装地瓜的梦想总也实现不了,晚上生产队队部有人值班站岗。等过了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没有人站岗了,地瓜窖也空了,找半天才能找到瓜头瓜脑,都已经长出了瓜苗苗,捡起来揣在怀里,在自己家的后院挖个坑栽下,一天三遍地浇水,盼望能长出个大地瓜。
生产队里的地瓜是在村外不远的几块沙土地里种的。深秋,队里的社员套上两头大犍子歪歪斜斜地拉着耠子耠地,翻出的一小块块地瓜被小伙伴们争抢,抢到的在衣袖上擦擦然后吃下肚,没有抢到的难免为了一小块块地瓜打起来。
生产队队部的地瓜不够分,在离家十几里路的公社粮站有。漫长艰难的春天,大人就和邻居家几人_起推上小推车,怀里揣上一个小本本,去那粮站打粮食。打回来的主要是地瓜,即使有时候打回来的是玉米,可玉米粒上竟有很多虫眼眼。从粮站打的地瓜和生产队分的不一样,生产队分的地瓜是鲜的,用刀子一块块地割下来,放到嘴里,清脆脆好吃,地瓜糊沾满嘴,而从公社粮站打来的地瓜是干的,而且是一片片,放到嘴里要用力嚼,吃过几片地瓜干后,后槽牙总感觉不舒服。我经常把硬硬的地瓜干装在衣兜兜里当零食,饿的时候拿出来充饥。
衣兜兜里经常装着地瓜干,和邻居几个玩伴就跑到那个神圣的四合院。高音喇叭仍然在不停地发出有人讲话的声音,声音仍是外地口音,我仍然听不明白,但村里很多人却听得认真,把家里的小板凳搬来,坐在那个四合院里用心地听着。在那个四合院的北屋门口摆放着一张桌子,桌子后坐着一人,正用笔在纸上记录着高音喇叭里那人的讲话。做记录的人我和玩伴暗地里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他“大金牙”,因为村里很多人的牙是白的或黄的,而他的牙有几颗竟是金的,又因为他经常把我们赶出那个热闹的大院,我们就直呼他的外号“大金牙”了。“大金牙”走路远远地就能听到,他屁股上挂着那个大院子里所有的钥匙,他个矮且屁股大,走起路来,钥匙碰着屁股,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在那个院子里,我们怕他,怕他把我们赶出那个大院子看不到热闹。但村里的人见了他,都是很热情,前前后后、左左右右、长长短短地问这问那。后来知道他是村大队的会计,他手里还拿着村里的公章,如果村里有人出远门,给刚生的孩子报户口,年轻人领结婚证开介绍信,给村里想去武装部报名参军的年轻人开证明信等等,都需要他亲自盖章。“大金牙”是不用去生产队下地劳动的,他每天差不多都会准时到那个四合院打开厚重的大木门到他的办公室上班。我喜欢的挂在高高的竹竿上的高音喇叭就他一人负责,他抽上两口烟卷,再打开那台大收音机,放段《王汉喜借年》或《李二嫂改嫁》后,就通过高音喇叭把前一天晚上村里负责人决定的通知内容下发给全村,通知的内容是什么“抓革命,促生产”和“农业学大寨”等等,我和玩伴们听不明白他在高音大喇叭里说的话,就挽起棉裤腿,左手扯起右腿的棉裤角放在左腿的大腿根上抵拐,小华个子比我高,我抵不过他,但,我也不服输,我就用双手推他,他一不小心就蹲在地上,他爬起来就追我,我个子虽没有小华高,可我跑的却比他快,围着四合院跑了三圈后,他没有追上我,他就和柱子他们玩“打鸟”了,只见小华如马步般蹲在地上,右手拿着一根短棍对准了放在地上的两头尖尖的木棍“鸟”,那“鸟”从地上弹起来,突然只见小华把手中的木棍抡起来,“啪”的一声,那小木棍棍做成的“鸟”被小华打了出去,又听到“啪”的一声响,那两头尖尖的木棍“鸟”竟打在了四合院北屋的窗户上,那北屋里可是坐着村大队的会计“大金牙”呀,小华他们见闯了祸,就撒腿跑走了,那木鸟不是我打的,我一点都不害怕,仍然照常在四合院里玩,过了一段时间,见那北屋里没有动静,我悄悄地走到窗户跟前白捡了一个榆木“鸟”,我心里非常高兴。那北屋里没有动静,我也很纳闷,我就踩着墙根的砖头,双手把住窗户台,穿过窗户棂子往里看,只见大队会计“大金牙”正摆弄桌子上的一个大盒子,他那桌子上经常放着厚厚的一个大盒子,盒子里是一些小小的卡片,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人名和出生年月,他经常翻一翻那个大盒子,如果他把村里某个人的卡片拿出来放到桌子的一个抽屉里,就说明这个人死了,销户口了。如果他从桌子的另一个抽屉里拿出一个新的卡片,再写上名字和年月日,就说明村里有人家刚添了小孩,上户口了。后来,我和玩伴经常把着那北屋的窗户棂子往里瞅,经常看到他把那个大盒子里的卡片拿出拿进,但后来发现他翻动那个大盒子时放进新卡的次数少了,听村里人说,实行什么计划生育了,生孩子是要受限制的。至于啥叫计划生育我和玩伴也不明白,但,我们还是帮着大队会计“大金牙”干点活,因为他在那个热闹的四合院里有很大的权力,我和玩伴也讨好他,经常帮他搬桌子,扫院子,他也就不再赶我们出那个四合院了,村里人在那个大院子里开的很多会议和搞的很多活动我们就有机会参加了。
一年春天,生产队的社员们都集中在那个大院子里,有一人穿了用花花绿绿的纸做的衣服,头上戴着用纸做的高高的尖尖的帽子,村里很多人都围着他喊口号,表情严肃,振奋,有人还举起手中的小红旗,喊着我听不明白的口号,场面热闹得很。我就和玩伴在大人们的空隙中钻来钻去捉迷藏。等生产队的社员们都离开那个大院子后,我们就帮着“大金牙”打扫院落,我好奇地问他,那个穿纸衣服戴高帽子的人是谁,他严肃地说,他是“孔老二”!我又不解地问,“孔老二”是谁?他不耐烦地说,小孩子家不懂,快扫地干活,他没有告诉我“孔老二”是谁。帮“大金牙”干完活后,我和玩伴就开殆琢磨,我们村子的西邻有两个村子,一个叫西孔村,一个叫东孔村,那两个村里的人大部分都姓孔,那时候我们李果村经常为了土地边界的事情和东孔村闹纠纷,我们就猜,“孔老二”肯定就是东孔村里姓孔的在家排行老二的家伙,因为他和我们村里闹土地纠纷,我们村里的大队书记就让村里的人穿上纸衣服,打扮成那个东孔村在家排行老二的家伙的模样,让我们全村的人斗他,解恨!
吃着地瓜干,到村里那个四合院里看热闹,是快乐的事情。但地瓜干吃多了不消化,肚子难受,经常放响屁,在大人们的空隙里钻来钻去,放的屁又响又臭,总会引起“大金牙”和社员们的反感,“大金牙”就命令生产队的年轻社员,提着我和玩伴的膀子赶出那个四合院,把那个厚厚的大门“咣当”一声关上,把我们拒之门外,剥夺了我和玩伴看热闹的自由了。那个大院子有高高的墙,爬都爬不进去,我和玩伴就蹲在墙根脚下在外面等一会儿,听着高音喇叭里发出的还是有人在用外地口音讲话,模模糊糊能听到“全国人民”“同志们”“时刻不忘阶级斗争”等几旬,听了一会儿,高音喇叭里发出掌声一片,好像有很多人在喊“毛主席万岁”,四合院里的社员们也跟着鼓掌。接下来本想盼着“大金牙”能放一段吕剧《小姑贤》,可通过高音喇叭发出的却是“大金牙”的声音,说什么全体社员要好好学习伟大领袖的讲话精神,把最高指示和会议精神落实到生产劳动中去。对于“大金牙”的讲话我和玩伴更不喜欢听,就跑到村外溜冰打鸟去了。
那个四合院在我老家的东邻。大门朝西,我曾多次爬上我家的东院墙,居高临下,看到公社的驻村干部、村大队负责人、各生产小队的队长和会计在四合院的大门里出出进进。他们大部分是去开会的,当然参加会议的人员只有生产队小队长以上级别,普通社员是没有资格的。如果有普通社员进入四合院,有的是去大队开介绍信到公社或县里办事情;有的是因为婆媳不和、妯娌闹矛盾或因邻居间房前屋后的滴水或粪窝子位置不合适闹矛盾到大队评理的;有的是两口子闹矛盾找村大队书记出证明信去公社离婚的;如果有很多社员成群结队进入那四合院主要是坐在院子里听着挂在高处的高音大喇叭里有人发出的讲话声,讲话中间时常被热烈的掌声打断,坐在四合院里的社员们也跟着鼓掌。
平日,村里的普通社员进出那四合院,主要是为了买东西,买糖的,称盐的,打煤油的,买火柴的,买烟卷的等等。买东西的人去的是四合院的西屋,西屋里面有个货架子,上面摆满了很多东西,最吸引我的是一个大玻璃瓶子里的糖块。当然,我只能站在门口远远地看,能吃上那个大玻璃瓶子里的糖块,一年没有几次。我能拿着钱去四合院的西屋买的东西大体有三样:一是盐,二是煤油,三是洋火。
煤油是经常买的。家里的照明灯具是在一个酒瓶子口上用铁片盖住,把一个铁片卷成细筒状,再插入铁皮盖上,然后用粗棉线穿过细铁管,长长的粗棉线垂到瓶底,再倒入煤油,用火柴引燃,屋里立刻就亮了起来,时间长了在煤油灯的灯芯上会出现一个或几个灯花,偶尔发出“啪”的一声。母亲在煤油灯下做针线,我则躺在被窝里趴在枕头上看小人书。夏天煤油用得少,冬天用得多,冬天的晚上我经常穿着大棉袄,提上空煤油瓶,去四合院的西屋打煤油。村里人都把四合院里那个卖东西的西屋叫“代销”,里面卖的都是些烟酒糖茶之类的小物品,如果是买布料则是去邻村街上的供销社门市,门市很大,有生活门市和生产门市,生活门市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有颜色好看的的确良,有能做衣服的咔叽布,还有做鞋面用的平绒布,当然,这些布料不是随便买的,得需要布票,有了布票再添钱买。那个供销社大门市里有四五个人天天站在柜台里面,他们穿的衣服很干净很整齐,特别是有一两个女的,脸都长得白白净净,很俊,周围村里的年轻小伙经常借口买东西到大门市里面去转悠。村里的老人都说他们是干部,教育孩子也说,好好上学,长大了找媳妇就找个“站门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