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丫环
分類: 图书,小说,历史,
作者: 李永斌著
出 版 社: 广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1字数: 200000版次: 1页数: 250印刷时间: 2008/11/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219063378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一部家国剧变的风云史;一个由皇宫丫鬟蜕变为绝顶晋商的成长故事;一台揭秘晋商成功之道的商业大戏!
由小说改编的四十集同名电视连续剧正火热拍摄中。
庚子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西逃,贴身丫鬟灵儿在随同中流落民间,走入晋商大院,从丫头到这个大院的主人,从鼎盛到衰败,灵儿一生经历了坎坷的情感经历,为商事,为国家,她爱的人和爱她的人一个个远去,战争,她带着夜明珠离开了生活了多年的大院,留给她的却是最后悲惨的岁月。
故事通过灵儿走入晋商大院将晋商家庭生活的情感纷争、山西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及民风民俗描写呈现给读者。
内容简介
晚清至民国年间,家国剧变、民生疾苦、商业凋敝。一个从皇宫流落到晋商岳家大院的丫鬟,凭借自己的智慧、才干和悟性,不辞劳苦,走西口、进京城、下南方,一步步成为大院女主人和绝顶商人,使岳家大院在风雨飘摇的年代立于不倒,她身后也留下了一个个谜团……
作者简介
李永斌,笔名三月,山西人。当过工人、机关干部,后在商海沉浮,又到报社工作。热爱山西文化,业余时间潜心研究晋商文化,多有心得。2000年开始文学创作,初期主要作品发表于省内报刊和网络。2005年9月开始创作反映晋商文化的长篇小说《第一丫鬟》,深受山西文化界推崇,亦为网友喜爱。2007年12月该作签约于北京逍遥堂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作者担任四十集同名电视剧编剧。
目录
第一章 流落民间
第二章 大院深深
第三章 教堂之劫
第四章 大院女人
第五章 后院起火
第六章 年关劫案
第七章 旧主老奴
第八章 与匪为友
第九章 元宵认母
第十章 神秘侍卫
第十一章 包头事变
第十二章 首出西口
第十三章 一梦定缘
第十四章 云冈秘会
第十五章 大同风波
第十六章 风云难测
第十七章 义结金兰
第十八章 为情私奔
第十九章 街头义举
第二十章 入主大院
第二十一章 舅甥相认
第二十二章 两案谜情
第二十三章 京城之行
第二十四章 乱世艰难
第二十五章 患难之姻
第二十六章 家国剧变
第二十七章 落叶飘零
书摘插图
第一章流落民间
1949年冬,太原郊区小店村。
一个独居八年、双目失明一年多的老太太走完了她人生的最后一站,临终时,她将陪伴自己多年的睡枕捐献给了前来看望她的村干部。
老太太双目滚出了一串孤独的泪,她走了。安排完她的后事,细心的工作人员才打开了外三层、里三层,缝的结结实实、看似很普通的睡枕,这时,一颗晶莹发亮的珠子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经文物专家鉴定,此圆珠并非普通的珠宝,而是一颗罕见的夜明珠,她之前的主人应该是清末慈禧皇太后。
传说中慈禧有两颗夜明珠,一颗随她所葬,后被军阀孙殿英所盗;那么这一颗究竟是孙殿英盗出的那一颗,还是不被人知的另一颗?这在当时成了不解之谜。
这颗夜明珠究竟如何落入老太太之手,她的真实身份又是何人?她在小店村独居八年,没有人知道她之前的情况。人们说,太原解放前一位国民党军官不时来看望她,还说那位军官对她很尊重。
据此推断,她应该有过尊贵的身份。
那位军官已随阎锡山到了台湾,知道的线索因此而中断。
这位老太太究竟有着何等不凡之身,人们猜测甚多,多少年来迷雾重重。三十多年后,原受中共派遣到台湾的岳致方辗转回到大陆寻亲,这才揭开了尘封多年的夜明珠背后的故事。
1900年。
清澈的汾河流了多年悄悄地断了,旱灾降临到太行山。春来已久,大地仍是荒芜一片。
庚子年春,原山东巡抚毓贤带着十几名担任卫队的义和团成员就任山西巡抚。在毓贤的支持下,义和团运动在三晋大地如火如荼地爆发了。省府的东夹巷教堂、大北门教堂以及一些教会医院、教会学校先后被焚烧,城内的外国传教士则被毓贤以保护安全为借口,全部监禁于猪头巷客馆。不久,慈禧太后密电各地督抚杀绝洋人,大部分拥有正常思维并能真正从大局出发的督抚都抵制了这个乱命,有的省甚至派兵护送洋人避难。全国数十名督抚中,唯一执行了慈禧太后密电的,就是山西巡抚毓贤。他将四十四名外国传教士、十七名中国教徒以及从寿阳押来的英国教师毕翰道一家七口全部带到巡抚衙门西辕门前,在百姓的围观之下逐一杀害,行将就戮的妇孺哀号之声惨不忍闻。教民们被杀后,枭首示众,剖心弃尸,备极残酷。
山西中部灵石县,义和团也在城内奉毓贤之命散发传单、设坛拜神、杀戮教民。教民们纷纷躲入教堂避难,然而仍有数百名包括妇孺老弱在内的教民惨遭屠杀。原馨宜泉东家常明坤全家五口遇难。
百姓在恐慌中度日。
日月轮换,枫叶红了,似乎要唤醒这沉睡的山疙梁,陡峭的石缝中一株株挺拔的酸枣树少了昔日那满树殷红的果实,不复群树斗艳的风光,贫瘠的太行山更是看不到往年的魅力。
庚子年初秋。
青石黄沙,十年九旱,在这贫瘠土地上生存的人们更是期盼着秋天的来临。秋日的太行山虽说美丽,却躲不过这天灾人祸。这一年,八国联军攻占了京津,慈禧杀珍妃、携光绪在兵丁的护驾下仓皇出京,西逃而去。沿路,皇室及扈从官员横加搜刮,护驾兵丁军纪败坏,四处奸淫抢掠,百姓逃避不及,旱灾、官灾、兵灾降临人间。太行山上,随时可以看到逃难的人们。农历九月初一,正值深秋,鹅毛大雪忽然素裹了整座太行山,枫叶落了,山崖上那零落的树枝,也穿上了一层雪白的外套,天晴了,天空却依然像罩了一层灰色的薄布,早来的寒冷降临到多难的大地,雁门关外,行来了浩浩荡荡的皇室队伍。
过了枳儿岭,进入山西界,登上雁门关后,慈禧在靖边寺稍停游览,这时岑春煊进献野黄花一把,红枫叶一束,受到了慈禧的犒赏。当日,慈禧和光绪皇帝在代州阳明堡内贾家大宅住了下来,光绪帝在贾家御笔写道:
五世同堂真富贵,
一心念佛见如来。
走得累了,老佛爷晚宴过后就朦胧进入梦乡。月夜深沉,夜半过后,一阵香风拂过,当值丫头灵儿也不由得坐着打起了盹儿来。
“黄花黄枫叶子红,花黄叶红秋日逢,黄红相聚在今日,该差灵子入晋家。”
朦胧中,慈禧进入了梦境。但见,插在花瓶中那岑春煊敬献的黄花和枫叶一阵颤动,影度回廊,霞光闪烁,转眼间,荷衣飘动,回风舞雪,纤腰楚楚的两个仙女嬉闹着出现在慈禧的面前。
“兰妹妹好!”二人道。慈禧说:“你们是?”
那黄仙子道:“赤橙黄绿青蓝紫,本是天宫七仙子。”
红仙子道:“只因妹妹思红尘,下入凡间六十时。”
慈禧似乎想起了什么,但见那黄仙子用花手帕在慈禧的头上舞动,然后说道:“妹妹清楚了吗?”
转眼间慈禧变成了年轻漂亮的兰儿,她嬉笑道:“兰儿见过两位姐姐。”那黄仙子道:“光图自己享福,也不照顾点灵儿小妹,亏你还是姐姐呢。”
“什么,灵儿?她怎么了?”兰儿问。
“看看,说忘就忘了,说你自私,一点都不过分。”黄仙子说。
兰儿努力地回忆,朦胧中才想到曾和她商量下凡的百灵仙子。“哦,对了,都是我不好,她人呢?”红仙子道:“百灵在你走后,找你不见,私下凡间的路上又被天宫守将带回,后经观音点化投胎人间,此刻在你身边陪伴着呢!”黄仙子道:“就是灵儿啊,你也应该让她早一天去享受这情和爱吧。”兰儿道:“这好说,我下道懿旨,王公大臣随她选,荣华富贵由她去。”红仙子道:“莫道王公大臣有,晋商三家富过国。”黄仙子道:“你西去路上会有一难,这一难发生,就让灵儿下去吧,以后的路由她而走。谨记,谨记!天机不可泄露。”说完二位仙子一挥手,嬉笑着飘然而去。
慈禧猛然醒来,原来却是南柯一梦。
“灵儿啊。”老佛爷虽然低声叫着,打盹中的灵儿却听了个清楚,愣神过后,她慌慌张张就跪在了地上说:“奴婢该死,奴婢该死!”
丫头荣儿走了进来,见灵儿跪着,腿一软,也不由得跪了下来。慈禧说:“平身吧,荣,你下去,我和灵儿说会儿话。”
平时慈禧称荣儿为荣,听了她的话,何荣儿站了起来,低着头退了下去。
灵儿战战兢兢地站了起来,慈禧叹了口气说:“咳!今个儿这夜啊,怎么这么长呢?”听老佛爷没有责怪之意,灵儿刚才那慌张的心才稍微平静了下来。
“老佛爷,您……”见慈禧有起来的意思,灵儿急忙双手扶了过去,伺候着老佛爷靠在了炕头的软垫上。
黄花和枫叶似乎又鲜嫩了许多,老佛爷目视了许久。
京城的官员和随从沿太行山缓缓南下,这一日下午,刚刚进入灵石界蜈蚣岭路段,早有准备的义和团成员郭敦源率部忽然从侧隐的山林中喊叫着“杀啊—”近百人像一股急奔而来的洪流向缓缓而行的皇室队伍汹涌般地扑来。
随行的官员们被突如其来的情景吓呆了。杀来的人马越来越近,他们也乱成一团地喊叫着:“拳匪来了!拳匪来了!”
皇车中的慈禧不由地哆嗦了起来,贴身侍女灵儿透过车窗看到了车外发生的一切。她不假思索地回头说:“老佛爷,情况不好,有窃匪!灵儿斗胆换上您的衣服将他们引开!”说着便脱下了自己的外套,慈禧颤抖着把自己的外套脱了下来说:“好的、好的,以后……”灵儿说:“您是大清国的老佛爷,灵儿的生命算的了什么?慈禧换过灵儿的外衣又说:“难得你的孝心,好吧,荣华富贵顺天意,非常时期,你从此就到民间去吧!”
此时,一道道刀光血影伴着一声声凄厉的惨叫,护驾兵丁在顽强地抵抗,昔日威风的皇室中人在皇车中无语发抖,随行的宫人也被这刀光逼得有死有逃。灵儿从皇车中跳下来的那一刻,郭敦源看到了一个衣着不凡的女人钻出了皇车。这个人肯定就是慈禧!他想。
此行的目的就是这个祸国殃民的女人!郭敦源拼命地冲开一条血路跳跃着扑来,兵丁们见发疯一般的郭敦源,拼命地挥刀舞枪拦截。郭敦源越战越勇,转眼间,十几个兵丁已经倒在了他挥舞着的亮剑之下。
又是十几人围堵了过来!侍卫高手刘一山等人也在其中,郭敦源只能奋力抵抗。
灵儿躲到路边的一棵大树后,兵丁在抵挡着冲来的杀手,灵儿哆嗦着滚到了树旁的一条小沟里,钻进了草堆之中。
灵儿抱着头一动都不敢动。一声声刺耳悲惨的喊叫声划破了天空,绝望的喊叫,把久居深宫的灵儿吓呆了,她哆嗦着捂住了双耳,心里默默祈祷着:“老佛爷平安!老佛爷吉祥!老天爷保佑!”
厮杀声渐渐消失。过了一会儿,灵儿才小心翼翼地从草堆里探出了脑袋,这时,扑通一声,一个圆圆的东西从草堆上滚了下来,稍微平静下来的灵儿看到的却是瞪着双眼和她对视的一颗血淋淋的头颅,灵儿吓得晕厥了过去。
拼杀持续了近一个时辰,郭敦源及其队伍终因不敌,血染黄土,他本人也身首异处。
太阳早已西沉,黯淡无光的月亮已经挂在了天空。灵儿被一阵冷风吹醒了过来,“我在什么地方?”她想。刚才发生的一切,对她来说似乎是一场噩梦,她镇静后才想起了刚才发生的一幕。
“哦,我还活着,那太后呢?”她想。
灵儿小心翼翼地掀开草堆,见四周无人便走了出来。月光下,隐约可见地上横七竖八躺着的成百具尸体,灵儿不由得紧张了起来,“天啊,太后呢,该怎么办,呜呜……”灵儿哭了起来。
双目狰狞的头颅似乎还在眼前萦绕,“杀啊——狗娘养的慈禧!杀啊——”厮杀声似乎还在这黑冷的月夜中飘忽回荡着。
尽快离开这个阴冷的地方!她想。这个时候,也许逃就是她唯一的目标。但是要逃到哪里去,她没有一点主意。她不敢多想,索性迈开双腿一路小跑,这一跑就跑到了五十里外的一个小山村,直到太阳东升。
这是一个寡妇人家。破落的院内,一个年近三十的妇女正拿着一把破烂的笤帚清扫着院落里的尘土,一个七岁的男孩在母亲的身旁嬉戏着。灵儿说:“婶子,我可以借口水喝吗?”寡妇放下笤帚打量着她:十五六岁的姑娘,身带尘土但并没有掩住她那白净的皮肤,两弯柳叶眉,一双丹凤眼,虽然憔悴却不失水灵,似小姐,像丫鬟,确切地说又像误落尘寰的仙女,她虽穿戴不凡,却似落魄。寡妇说:“来吧,姑娘进屋吧。”说着将灵儿引进了窑洞里。
走了一夜,灵儿的肚子在咕咕直叫。寡妇看出了灵儿的心思,她在破旧的碗柜里拿出一个瓷碗,从火台上的铁壶里边倒水边说:“你是逃婚出来的吧,我想是。你一定也饿了吧,先喝点水,压压惊,咱们一会儿吃饭。”灵儿接过了寡妇端来的水,大口大口地喝了下去,“咕咚、咕咚”声从她空腹中传了出来。寡妇看着她干渴的样子,笑着说:“慢慢喝,呵呵,慢慢喝。”水喝完了,灵儿方感刚才有点失态,那白净的脸蛋变得白里透红,端着的瓷碗也不知该搁到哪里。她站了起来客气地说:“谢谢婶子,谢谢婶子。”寡妇笑着说:“你先在热炕上暖和暖和,我这就做饭。”
寡妇忙着做饭,她的儿子拉着灵儿的手说:“姐姐的衣服真好看!”小孩不经意的话提醒了她。是啊,自己还穿着太后的衣服。不一会儿寡妇将做好的玉米粥端到了灵儿的面前,说:“闺女啊,趁热吃吧,饭虽不好,但吃了不渴不饿。”灵儿便接过寡妇端来的玉米粥不客气地喝了起来。寡妇笑着说:“看看你就是外地人,没有吃过我们这饭吧,这饭是要就着咸菜吃的。”寡妇将小碗中的咸菜又端到了灵儿的面前。一口玉米粥一口咸菜,灵儿方才品味到这玉米粥的味道。“真好吃!”她说。
一碗玉米粥很快下了肚,灵儿只是吃了个半饱。寡妇倒是很热情,见灵儿的碗空了,便又准备去锅里舀,灵儿说:“婶子,我吃饱了。”寡妇说:“我看你也没吃饱,别客气,吃饱了上炕好好睡一觉,这里没什么外人!看到你啊,我就想起了我的姑娘。”寡妇叨唠着又给灵儿舀了半碗玉米粥,递给灵儿,自己也端起了碗,二人边吃边聊了起来。寡妇说:“我是穷人嘴直,也没有问你是哪里人,要到什么地方去。”灵儿说:“我是太原人,想去灵石姥娘家。”寡妇说:“看你打扮就不像个穷人家的人,你一个闺女家单独出门,一定是逃婚了吧。”
说到逃婚,灵儿却不知该如何回答。寡妇这时又说话了:“我那闺女也是他爹在世时订的婚事,和你一样不听话,咳!咱们女人都是这样过来的,这都是命啊。”灵儿说:“婶子,我、我……”寡妇又说:“哦,咱不说这些,闺女啊,你长得真俊,也讨人喜欢,只是出门穿得有点显眼,这里离灵石城还远,这世道……”灵儿点着头说:“婶子,我想用我的衣服换你一件行吗?”寡妇笑着说:“真是个傻姑娘,我的破衣服十件也顶不上你一件,别说换了,只要你不嫌弃,给一件我姑娘以前穿的衣服给你就是了。嗯,你的衣服真好看,我这一辈子别说穿,就是见也没有见过啊!”她说着在破旧的柜子里翻出了一件挂了补丁的旧衣服,和蔼地说:“姑娘,你试试看合适不合适。”灵儿脱了她那华丽耀眼的绸缎衫,穿上了寡妇给她的旧布衣,扭看着说:“婶子,真合适哎。”寡妇开心地笑了。
“出门在外就穿着这件破衣服吧,也少显眼。”寡妇说着顺手将灵儿脱下的衣衫整叠起来,“姑娘,衣服里还有东西呢!”寡妇说着将衣服递给了灵儿,这时灵儿才注意到衣服口袋里有一颗圆圆的珠子。
这是一颗夜明珠,灵儿自然认得,它是慈禧的随身宝物,灵儿小心翼翼地将夜明珠收了起来,想:这可是太后的心爱宝贝啊!
此地是灵石和介休西南方交界的一个小山村。吃过饭后,灵儿躺在了寡妇家的热炕上睡了过去,这一闭眼醒来就到了黄昏时分。晚饭后,灵儿躺在热炕上,思绪万千。
也许这是天意,想想那些死去的宫女,虽然自己落魄,但毕竟活着,比她们幸运多了。灵儿自我安慰地想。
灵石县有条兴隆街,这条街原先住着常、岳两家人。清初时,常三喜和岳怀义二人为谋生,到东北三座塔租地种菜、种豆。后二人与一当地人合伙,用所种之豆磨成豆腐,自己叫卖。由于他们做的豆腐细嫩可口,生意日趋兴旺,后来他们扩大了规模,每天磨十桌豆腐五百余斤,雇人销往附近各地,同时还用豆腐渣养了百十余头猪,辛苦经营多年,日渐发达。这时,当地合伙人提出分开各自经营,常三喜和岳怀义单独经营后,由磨豆腐、养猪,又发展到用高粱酿酒、酿醋以及开杂货铺,后来他俩又兼并了原合伙人的生意。随着三座塔地方的繁荣,人口的增多,清廷在三座塔设立了朝阳县,而常三喜和岳怀义在该地早已开办有商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