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古今,汇通中外: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八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郁龙余主
出 版 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1字数: 450000版次: 1页数: 428印刷时间: 2008/10/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22703823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八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论文48篇。具体内容包括《中外文学关系史研究的若干理论和方法的思考》《程抱一著作中的俄尔甫斯主义影响》《俄罗斯文学对中国文化的深层影响》《王尔德与东方文化》《从接受美学的“潜在读者”论看鲁迅的“直译”及对现代译学的研究意义》等。
目录
西方的文化反思与新的中西相遇(代序)
跨文化语境的中外文学关系研究
中外文学关系史研究的若干理论和方法的思考
西方意象诗的中国情结
不约而同:《雕鹗堡》《长明灯》《红花》主旨比较
孤独寂寞异曲同工——蒲松龄、爱伦坡之比较研究
确立民族自我——中、印近代民族主义诗歌的共同宗旨
程抱一著作中的俄尔甫斯主义影响
论中西小说的叙事伦理
中日“文言一致”运动试比较
百年俄苏文论在中国的历史回望与文化思考
此情可待成追忆——叶广芩、杜拉斯家族小说叙事手法比较
俄罗斯文学对中国文化的深层影响
永恒的斯芬克斯之谜——《雷雨》与《俄狄浦斯王》的悲剧主题与精神
跨文明对话与交际
从独语到对话:维克多谢阁兰与程抱一跨文化书写之异同
广告、欲望与想象秩序
双重身份双重视角——程抱一与中西文化交流
程抱一作品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诺贝尔文学奖的跨文化特征
基督教与传统儒学在超越观上的比较研究
王尔德与东方文化
从殖民地到全球化:面对超级强邻美国的加拿大文学
比较文学与民族主义
文化转向后的翻译研究
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比较文学意义
从读者系统视角看文学复译中的实践主体
从接受美学的“潜在读者”论看鲁迅的“直译”及对现代译学的研究意义
当代文坛对犹太、基督两教的误读暨辨析——以辛格在中国的翻译、研究为例
《传统与个人才能》在20世纪中国的“理论之行”
叶芝名诗《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两种译本比较
关于展开翻译伦理研究的思考
诗学:历史生成与现代阐释
侍女——性别文化的一个符号
中国近代以来文学批评术语的演变
穿越历史时空的语言与经验:本雅明对波德莱尔诗学的阐释
在比较的视野中看李华辞赋的成就与特色
镜子与他者
中国现代诗学建构中的法国视野——以《文学改良刍议》等文本为例
“文艺大众化”:中国现代批评术语意义生成的个案分析
21世纪的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建构
管窥本科阶段比较文学之教学
“一元暨多元主义”、“打通研究”、“文学关系”——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精神范式和个性特质
关于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
理工院校比较文学教材建设的微观尝试
其他研究
库切——混合文化身份的承载
试论北美新华文文学的研究价值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之关系管窥
程抱一的汉学研究之路
多元文化视野中的鲁滨孙形象
两种异国情调主义
文化的界定与文学研究
女性诗歌与“死亡情结”
女书的人类学价值
附录1
附录2
书摘插图
跨文化语境的中外文学关系研究
中外文学关系史研究的若干理论和方法的思考
中外文学关系的研究,历来是我国比较文学界所乐于探讨、重视探讨的课题,我国前辈学者开拓性的建树大多也集中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如范存忠、钱钟书、方重等之于中英文学关系,吴宓之于中美,梁宗岱之于中法,陈诠之于中德,季羡林之于中印,戈宝权之于中俄文学关系的研究等等。比较文学在中国复苏、拓展的20年来,中外文学关系研究则是推进我国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支撑领域,也是本学科取得最多实绩的研究领域。它所获得的这些丰硕成果,被学术史家视为真正“体现了‘我们自己的比较文学’的特色和成就”,而作为我国比较文学复兴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以显著、厚重的篇幅载入了史册。
事实上,在1985~2005中国比较文学复兴、发展的20年历程中,作为体现这一复兴、发展特色的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无论是研究层面的拓展,还是研究理论、方式的探讨,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单就有影响的丛书而言,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深圳大学比较文学所乐黛云教授主编的比较文学丛书中《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稿》(王晓平著)《中日古代文学交流史稿》(严绍著)《中印文学关系源流》(郁龙余编)开其先,至1190年代初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文学在国外”丛书(10卷集,乐黛云、钱林森主编,花城出版社),再到新世纪初期大型比较文学丛书《外国作家与中国文化》(10卷集,钱林森主编,宁夏人民出版社)、中外作家个案研究丛书(乐黛云主编,首都师大出版社)、国别文学文化关系丛书“人文日本书系”(王晓平主编,宁夏人民出版社)的相继问世,成果迭出,呈现方兴未艾的发展态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