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欧神话:亚太第一商学院的传奇创业史

中欧神话:亚太第一商学院的传奇创业史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參考價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中国教育 ,

作者: 李月庆,孟群舒著

出 版 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版次: 1页数: 272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8613260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亚太第一商学院的传奇创业史,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艰难岁月,值得每一个中欧校友阅读;中国管理教育发展的艰辛历程,值得每一个商学院的工作者阅读;世界一流组织的诞生过程,值得每一个追求卓越的中国人阅读。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著名学者刘吉、中欧现任院长朱晓明联合作序推荐。

内容简介

我们要有自己的MBA学校!这是改革之初的呐喊。

我们要有自己的世界一流的MBA学校!这是市场化中国的呐喊。

从草创之初,在教育特区的艰难起步、冲破体制的大胆尝试,到获得认可的初见光明,商学院市场化的运作初见成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名字开始响彻世界。2005年,英国宣布,中欧毕业的MBA无需申请即可进入英国工作。

这所亚洲排名第一的商学院,它的使命,是让商业教育“文艺复兴”。

振兴企业家阶层:追问中国企业家缺什么?中欧的课程设计因时而动、因材施教,永葆新鲜活力,让个人和企业能获得跨越式的进步。

成为行业标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厉的招生制度,严谨的教授选拔和管理,追求到细致的细节,中欧将自己炼就成最严格的商学院。

唤醒管理教育市场:“心智模式”硕果累累,欧美商学院也成手下败将;管理教育一时波澜壮阔。

树立市场化榜样:在田园牧歌中创业的中欧,院长敢为天下先,亲自上门拜访“推销”;员工“玩命”研究课程,面对企业弊病一针见血;开创国内商学院“路演”先河,管理论坛推广品牌。

作者简介

李月庆,原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高层经理培训部(EDP)总监,中欧三位中方创办人之一。短短8年间,将中欧EDP项目(高级经理人短期培训项目)从籍籍无名带领至英国《金融时报》排名全球前50强、亚太商学院EDP排名第一。

在中欧期间,李月庆代表中方参加与欧盟的全程谈判,参与学院的筹建及EDP项目的市场开拓和管理;同时负责教授的选聘,并参与中欧EDP公开课、公司特设课以及与国际顶尖工商学院合作课程的开发和设计。

获高等教育管理学硕士和中欧工商管理硕士;曾任教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并被评为“包玉刚优秀青年教师”;1996年被选派参加剑桥大学全球高层经理课程;2000年作为管理教育专业领域名人被收入《国际专业人士名人录》。

2003年创办上海天翼图书有限公司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前言热血创造奇迹

第一部分 草创之初(1984-1994)

第一章 溯源

CEMI:改革之初的呐喊

首吃螃蟹:中国最早的MBA

探索最早的短期培训

夹缝中的第二次转型

第二章 移师上海

困境中的管理教育

一年半谈不下北京名校

交大搅乱战局

市政府的精明账

别人的嫁衣,做不做

选址:为何舍近求远?

办一所不出国也能留学的学校

第二部分 艰难时世(1994-1996)

第三章 从梦想到现实

上了“贼船”

和院长一起当“民工”

争取免税的制胜一击

借钱办事,抢先启动

未雨绸缪,提前拉赞助

第四章教育特区的艰难起步

完善而又独特的组织架构

MBA:一枚印章的两难抉择

冲破体制的大胆尝试

丢掉“拐杖”的最初挑战

独特定位炒热中欧MBA

上海市政府雪中送炭

第五章热血遭遇冰封市场

EMBA:巨额广告石沉大海

主动拜访连吃闭门羹

推广晚宴大会国企老总

院长护航,EMBA完成招生

EDP:员工“逼上前线”

疯狂客服的别样惊喜

外籍员工成为“加班族”

商学院的市场化运作

“一根筋”和拼命文化

第六章打造卓越基因:教授

继承无价财富

放弃假期吸引一流教授

给教授一个来中国的理由

EDP:以情动人请教授

一流教授也遭“黄牌警告”

教授被“红牌”罚下场

准备,准备,再准备!

留住一流教授

第七章 炼就最严格的商学院

坚决不降低招生标准

大牌企业家被除名

毅然解聘违规教授

烙上严格的基因

第八章在闵行的岁月

在田园牧歌中创业

自行车上的外籍院长

MBA遭遇“魔鬼训练”

两年“遗忘”传统文凭

EMBA教材风波

吉普争夺战

第三部分初现光明(1996-1999)

第九章 从死亡边缘到大放异彩

遭遇沉睡的市场

论坛露脸荐中欧

部门内的销售竞赛

外籍院长发出关门令

6个月内“垂死挣扎”

给客户经理“追加投资”

大限将至,成绩单揭晓

痴迷完美,追求完美

第十章EDP成为中欧发动机

“五星级服务”的商学院

抉择欧美商学院运作模式

追问中国企业家缺什么

攻城略地的急先锋

教育领域首开“路演+促销”

“全国皆知的秘密”与深圳大捷

一年之计在于秋

价格并轨的阵痛

永葆课程新鲜活力

两大产品线“两条腿走路”

拿下公司特设课第一大单

把握盈亏平衡点

第十一章 中外员工的鲜活岁月

让老外销售课程

多元文化的挑战

让老外彻底服气

外籍员工“倒打一耙”

卷铺盖走人!

退出历史舞台

感受外籍老板博纳德院长

向外籍院长发出强音

“把学校卖了也要救他!”

一流业绩来自玩命的员工

塑造世界级的员工

难忘英雄职员

中欧的新鲜血液

第四部分获得认可(1999-2003)

第十二章校园建设一波三折

贝聿铭方案险遭淘汰

遭遇“豆腐渣工程”

刘吉发飙:把你们送上法庭!

第十三章击败欧美商学院

与“老师”狭路相逢

谈判一年拿下平安大单

赢在实力,更赢在态度

院长加上“最后一根羽毛’

喜获柳传志肯定

全球惊呼“狼来了”

心智模式硕果累累

反思中欧的拼命文化

第十四章 价值驱动中欧发展

教室扩容

MBA:创新招生体系

“八年抗战”换来教委肯定

没有“系主任”的学校

一流教授都是辛苦命

教授能成为富豪?

教授要能上能下

花钱让教授“预演”

摆平学员“罢课”

作弊员工被开

第十五章 中国企业 “跨越式进步”

“拍脑袋”拍不下去了

从拿文凭到学功夫

头脑风暴与理念提炼

光明乳业的求学路径

打造世界级的校友

第五部分野心与愿景

第十六章告别晚宴

毅然递交辞呈

晚宴挥泪别中欧

勤奋+梦想+10年=成功

第十七章追忆李家镐、张国华院长

李家镐院长

张国华院长

第十八章商业教育的“文艺复兴”

人才流失与凤凰涅槃

直面长江,冷对价格战

EDP“航空公司”的新业务模式

以哈佛、IMD为标杆

EMBA:“全球老大”精雕细刻

中欧的历史使命

第十九章 中欧之火照亮全国

振兴企业家阶层

成为行业标杆

唤醒管理教育市场

树立市场化榜样

后记

延续中欧,梦想天翼——回首十年创业路

追寻创业者的足迹

媒体评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神话又非神话。商道在此,人道在此,说学院却非学院。

——冯仑万通集团董事长

李月庆不仅是中欧的创业人,更是创造神话的身体力行者。他的游说使我成为中欧的“高龄”学生,也让光明团队在充分享用中欧特设课程的商道中成熟。中欧的神话还在延续,中欧的商道还在影响着……

——王佳芬前光明乳业董事长,现纪源资本合伙人

本书生动、翔实地描述了诞生在中国的全球一流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创业奇迹,这是在教育界用企业家精神铸就的一个神话,其本身的发展也是一个精彩的创业和管理经典案例。

中国工商管理教育的发展、中国企业家阶层的成熟和成功,中欧功不可没!作为校友,我深以为荣!

——李东生TCL电子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神话是由人想象出来的,事业是由人创造出来的。作者告诉我们,在中欧从现实走向神话的艰难创业历程中,智慧、勤奋、合作、敢于尝试和永不放弃,永远是成功的朋友。希望中欧成功的经验能够成为创业者有益的借鉴。

——张维炯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中方教务长、教授

我认为中欧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商学院。在中欧工作这么多年,见证了中欧的成长。我知道这个舞台的搭建和辉煌是因为有一群为中欧全力奉献的人,李月庆就是这个团队的带头人之一。你可以通过阅读本书感受他的激情,感受中欧充满艰辛、令人敬佩的创业之路。在中欧工作、与这样的团队共事是我弥足珍贵的经历和机会。

——忻榕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

作为一所优秀的国际化商学院,中欧毫无疑问是成功的,创业者们的远见、激情和执著正是现在的各行各业的成功者所需要学习、借鉴的。现在我了解到中欧成功背后的诸多真实故事,我相信中欧会更加成功。

——杨澜 阳光媒体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书摘插图

第一部分 草创之初(1984-1994)

第一章 溯源

CEMI:改革之初的呐喊

今天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成立于1994年11月8日。然而,对任何伟大的组织来说,忽视和割裂它的前身或历史都是不合理的。中欧这棵参天大树,同样有幼苗吐新的成长阶段,其前身就是中欧管理项目(CEMP,China Europe Management Programme)。那时,中国这头雄狮刚刚睁开惺忪的睡眼。

1978年,农村土地承包制在全国推开。在短短的两三年里,中国的农产品供应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景象,几十年的短缺一扫而光。农村改革的成功,为城市的企业改革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应运而生的是放权让利,企业承包制等初期的企业改革方案纷纷出台。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神州大地上涌动着开发热潮:成群结队的劳工涌向沿海省市,各地都在搞开发、搞建设。那些画面至今记忆犹新:工地上吊塔林立,施工队干得热火朝天,一辆辆翻斗车颠簸行驶在坑坑洼洼的路面上,猝不及防地“轰”一声响,石沙翻倒下来,漫天的灰尘扑面而来……

在热浪逼人的开发潮中,个体户出现了,外商来投资了,工厂和商店产销两旺,下海做生意的人数飙升,一股莫名的兴奋和狂喜涌上中国人的心头。

经济生活中不断涌现的新机制、新思路,使得社会对管理者的要求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传统体制下的经济管理人才却有点无所适从。简单地说,经济搞活了,规则开始改变了,脑袋却适应不了。

在经济管理部门中,逐渐有人模模糊糊地意识到,企业改革需要的是一大批不同于计划体制下的企业管理人员。当时国家经济委员会(下称国家经委)负有培训经济干部的任务,因而探寻新的培训模式就此提上议事日程。

在这种形势下,80年代初,国家经委向欧盟前身——欧共体提出了引进管理培训的设想。1981年底,欧共体试探性地提出:对华举办3个月的管理培训项目。出乎欧洲人预料的是,中方答复说,希望举办长期高学位的管理培训项目,即5年期的MBA合作项目!

1983年1月26日,距离猪年的春节不到一个月,应欧洲管理论坛(1987年改名为世界经济论坛,也称达沃斯论坛)邀请,原国家经委副主任马仪等人率团赴瑞士达沃斯,参加欧洲管理论坛年会。会后,在布鲁塞尔,马仪与欧共体就在北京联合举办企业管理硕士研究生班(后为MBA班)一事上达成原则性协议。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从此,在欧共体对华援助项目中,多了一个专门培养高级经管人才的项目。项目为期5年,援助资金达到350万欧洲货币单位(ECU)。具体的筹备工作由双方委托的执行单位完成,中外方分别是:国家经委经济干部培训中心与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EFMD)。

一年半之后,也就是1984年9月1日,国家经委与欧共体决定在北京联合成立中欧管理项目,举办中欧管理硕士研究生班,第一个合作协议为期5年(1984~1988年)。合作协议完成后,欧共体代表马克斯博伊索特(Max Boisot)通过调研并与原国家经委负责人沟通后认为,与其发展一个长期培训项目,不如建立一所培养MBA等高级管理人才的管理学校。这一提议得到原国家经委副主任马仪、张彦宁等人认可,他们也认为中国应该建立自己的MBA高级管理人才学校,肩负起为改革开放事业培养管理人才的使命。因此,中欧管理项目更名为中欧管理中心(CEMI,China Furope Management Institute)。

我们要有自己的MBA学校!这是改革之初的呐喊,也是中国人急切渴求进步的心声。这个中欧管理中心,就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前身。张国华和我是中方仅有的两个参与了中欧管理中心后期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管理者。作为中欧管理中心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双重身份的职员,我有幸成为两段历史的见证人,有必要追忆这些历史,让更多人了解它。

在中欧管理中心,有一位重要人士不得不提,那就是陈德蓉女士。她参与了中欧管理中心的筹建工作,又是第一届MBA学员,而且在中心成立后负责了很多具体工作,并在1987年出任中方教务长,负责教学管理工作。

在第一届MBA开学前,中方筹备人员分赴英国、荷兰、意大利作短期的考察。据陈德蓉女士回忆,那是1984年的冬天,她第一次出国。前来接机的外方人士一见到中国人,左看右看,充满惊讶,就像看到外星人一样!因为那个年代,出国的中国人太少了。

同样,中方人员对西方社会的一点一滴也感到好奇。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中方人员参观了数所大学与管理学院。由于长期封闭,中国人对外国的了解十分有限,始终觉得此行是蜻蜓点水。归国之后,大家公认获得了一个意外收获,那就是英语!一天十几个小时面对面与老外讲英语,中方人员的口语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欧方教师的选拔也在同时进行。按照中、欧双方的计划,初期西方管理课程全部由外教讲授,中方教师逐步增加跟进。于是,选择欧方教师的重任交给了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与中欧管理中心学术委员会,在欧洲进行招聘。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影响力还不能和今天比,但欧方教授的报名却很踊跃,候选人与录用者的比例高达11:1。学术委员会经验丰富,把关也很严,他们的要求是:既要有第一流的学术造诣,又要有在发展中国家工作的经验,这个标准与今天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相近。

首吃螃蟹:中国最早的MBA

这趟难忘的欧洲之行结束后,MBA开班在即。不过,招什么人、用什么方式招,问题还是一箩筐。

在中国,什么样的人可以读MBA?这是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也是中外方探讨的焦点。出乎意料的是,双方都同意挑选具有实践经验、有一定学历的在职干部读MBA学位。最初,工龄必须满4年,而后提高到5年。

另一个问题是,通过什么途径挑选合格的学员?中外双方争论开了。一方希望通过经委的内部渠道,向下分派;另一方认为,要登广告向社会招生。最后的结论是双管齐下,既有单位推荐,中欧管理中心又在《中国日报》、《北京日报》上登了广告。那或许是改革开放后报纸上出现的第一份联合办学的招生广告。欧共体代表博伊索特教授半开玩笑地告诉大家:“哈佛商学院的秘诀就在于挑选的学生即便不读MBA,也是未来社会上的成功者。”

当时,发达国家的诸多事物对中国人来说,充满了吸引力。考生报考非常踊跃,第一届MBA招生,报考的人数达202人,经过英语、学科考试、综合测试及面试这四场考试的筛选,北京地区的34名学生最终通过。

这34个学生是幸运的,但麻烦紧跟而来。中欧管理中心的学费不菲,第一届学制3年,共3000元,第二届学费更是达到10000元。由于学费都由单位交纳,一些单位不让员工参加考试,后来员工考上了,他们又不放人。中欧管理中心只得一次次解释,毕业后原则上哪里来回哪里去,但很多单位还是不放心。那个年代,个人的择业自由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

1984年9月,第一届MBA开班了。前半年,学员重新学英语,进行英语强化教学;之后是两年的MBA课程,共24门,分8个模块进行。这是参照欧美各国MBA课程,并根据中国实际情况设计的。第一个模块讲授企业管理的基本课程,即生产管理、市场学与会计学;第二个模块讲授现代管理的基本技术工具,即运筹学、统计学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第三、第四个模块则是在此基础上,讲授工业市场学、企业财务管理、企业战略、组织行为学与微观经济学等课程。第二年的MBA课程为12门选修课,提高对各门管理学科的认识。

不难发现,当时的课程重在引进市场的观念以及基本的管理理论与方法,而不在企业的发展战略;重在成本的控制,而不在财务运作。这是为了适应当时中国企业管理的情况而设置的。与此同时,中方还开设了一些政治经济学的课程,如请中央党校的教授王钰讲资本论,请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先后两任所长蒋一苇、周叔莲讲企业改革的理论,请吴敬琏教授与外方教授座谈中国的经济改革。

中欧管理中心办学中最富有特色的是项目教学法,让学员们大开眼界。第一届MBA学生被分成6个小组,每组固定到一个北京的企业,历时2年,定期下厂,全面剖析这个企业。期问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全面审计阶段,利用所学到的理论对企业进行全面调查;第二阶段为咨询阶段,找出企业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最后为实施阶段,帮助企业具体改进提高,并验证提出的办法是否有效可行。每组学生在2年的时间里要写出6~8份实习报告,下厂与写报告占全部教学时间的1/3,成绩也占1/3。毕业后学员再到欧洲实习半年,剖析一个同类型的欧洲企业,以便比较学习。

案例教学法,培养了MBA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为中欧管理中心和其他培训中心编写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教材,获取了第一手数据,还培养了教师,可谓一举几得。后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

回想起来,在20世纪80年代,中欧管理中心就有如此眼光,把案例教学安排在北京的企业实习。而今天,很多商学院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虽然他们也采用案例教学,但根本没有走进企业,而是永远停留在纸上,不停地讲别人的故事。法学院的学生学案例,要走进法院;医学院的学生学案例,要亲自动手;MBA不能空谈理论,而要培养企业管理中具有操作能力的思想者。因此,案例必须深入企业,这样才是真正的案例教学。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欧今天的“项目小组”,正是与世界潮流结合的产物。中欧学生的市场价值和未来职业发展的提升空间,都是由这些历史和积累决定的,这是价值的核心。中欧通过学院的系统思维和教学方法,重组了这些价值,所以它的文凭才如此珍贵。

不过,就是这样一个完美的教学方案,在当年却遇到了不少阻碍。陈德蓉女士至今记忆犹新。

阻力首先来自学员。他们不理解实习的价值。80年代初,刚刚走出“文化大革命”的封闭年代,大家渴望了解外面的情况,还不习惯花时间研究自己的事情,个别学生甚至说:“项目教学法是以降低教学质量为代价,损失了了解西方情况的机会。中国的事以后再学,现在学外国的。”更多的学生认为实习占用的时间太多。

当然,也有学员给予了高度评价:“它不仅比国内的传统教学好,也比国外的案例教学好。它最大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我是学管理的,但以前不会作市场调查,现在把知识用于实践,理解加深了很多。项目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群体工作的能力,有利于提高文字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二十几年后,好几位当年的学生告诉陈德蓉:“那时我们太没有经验,不懂做项目的价值,当了经理才明白这有多重要!”

另一方面,对工厂而言,让MBA学生来实习,也是全新事物,难以接受。好在没过多久,企业就开始理解并支持,因为计划体制中的企业,也渴望借助现代管理理论进行改革提高。实践证明,西方的管理工具发挥了作用,例如市场调研,学员为牡丹电视机厂、第四制药厂蜂王精产品所作的市场调查都得到了企业的充分肯定。在10年的时间里,近30家北京的企业为MBA学生提供了实习场所。

课程结束后,MBA学生期待已久的大礼——到欧洲实习——也顺利兑现了!这是由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安排的,让学员们大喜过望。1987年1月,中欧管理中心第一届MBA学员34人,分8批分赴西班牙、比利时、联邦德国、荷兰、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等国家的企业实习,有英国的卜内门化学工业有限公司(ICI),德国的博世(Bosch)、大众汽车,荷兰的飞利浦,比利时的贝尔电话设备制造公司等。这批学员在比利时布鲁塞尔集中完成了论文答辩,还参加了毕业典礼和学位授予仪式。1987年3月,中欧管理中心第一届学员毕业,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第一代MBA。

毕业典礼安排在布鲁塞尔的欧共体总部大楼。据中欧管理中心校友回忆,那一年特别热,欧洲好像从来没有这么热过,似乎老天爷也拿出它最大的温度和热情来欢庆中欧管理中心的第一届学员毕业。

在毕业典礼上,欧共体主席希望中欧管理中心能够培养出中国需要的人才,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挥作用。毕业生拿到了毕业证书,上面有着欧洲一流商学院毕业生都享受不到的殊荣——证书由6位欧洲一流商学院校长签字,这在欧洲也绝无仅有!中欧管理中心第一届毕业生们兴奋不已,人们仿佛看到了他们未来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而搏击奋斗的身影……当然,今天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MBA、EMBA的毕业文凭有过之而无不及,上面有12家国际一流商学院的院长签字,说明中欧的教育内涵已经达到世界一流,得到了广泛认可。

这一时期的学员,是中国工商管理教育课程领域率先吃螃蟹的人,也是MBA在中国教育的勇敢实践者,是开路先锋。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毕业后加盟了外资企业,是外商在中国投资之后迫切需要的人才,也是最适合外资口味的人力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中欧管理中心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最国际化的人才,是中国管理教育史不能忘却的先锋。

探索最早的短期培训

1989年,中欧管理中心又率先推出了各种高层经理培训课程,成为中国EDP课程的先行者。90年代初的几年里,中欧管理中心为国内外企业进行了大量的培训,人数达540多人,培训时间累计长达7000多天。

中欧管理中心为中国国有大中型出口导向企业的经理开设管理发展课程,直到1994年3月中心搬到上海后,同年8月还开了这门课。此外,1989年中欧管理中心开设了为期三周的有中文翻译的综合管理课程,1991年开始在北京和上海同时授课,1992年开始大规模招生。为外资企业开设的公开课包括综合商业意识(GBA)、管理领悟力和领导艺术(MILS)等。

同样是1989年,中欧管理中心为中国的国有企业开设公司特设课程,这些公司包括:沈阳金杯汽车公司、深圳招商银行、北京重型机械厂、南京熊猫电子集团、深圳赛格电子集团等。中欧管理中心为外资企业开设的第一个公司特设课程起源于1992年,是为丹麦在北京的东亚公司(EAC,又称宝隆洋行)量身定做。1993年,中心开设了两个特设课程,分别为上海贝岭公司(中国与比利时合资企业)和北京的美国贸易公司(美中互利公司)开设。

坦白地说,这一时期的课程,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课程很成功,有的则很一般。毕竟,中国刚开放,西方的教授对中国的了解极其有限,很难结合中国实际授课。不过,即便如此,在改革开放之初,有这样的远见也很不容易。

夹缝中的第二次转型

中欧管理中心是继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之后引进的第二个西方管理培训项目。大连管理中心建于1980年,是邓小平访美后,两国政府科技合作协定的成果。那时,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在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必须引进先进的生产管理方法、市场与服务的意识,才能真正实现技术的价值。

大连项目开办初期,只有厂长经理讲习研究班,1984年10月开始与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合办MBA研究生班。后来国家经委决定全方位引进发达国家的管理理论与方法,袁宝华副主任提出了“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十六字方针,一时间,在天津、上海、长沙、成都等地,分别建立与日本、法国、联邦德国、荷兰、加拿大等国的合作项目。国家的目标是,在全国建立10个涉外管理培训项目。政府热切地期望,借此全面了解发达国家的管理理论与实践,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方法。10个项目中,只有北京与大连举办了高层次的MBA课程。

中欧神话:亚太第一商学院的传奇创业史

中欧神话:亚太第一商学院的传奇创业史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推荐阅读
 
 
>>返回首頁<<
 
 
靜靜地坐在廢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無際,忽然覺得,淒涼也很美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