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方药中论杂病
分類: 图书,医学,中医学,中医临床,
作者: 朱世增主编
出 版 社: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版次: 1页数: 420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11211023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临床医生,本书教你治病救人;莘莘学子,本书助你步入歧黄殿堂;科研教学工作者,本书是你走向成功的阶梯。
内容简介
本书是名老中医方药中先生一生治学、行医、教学、科研生涯的心得体会及经验荟萃。 先生治学,能站在宏观的高度,探索疾病诊治的规律。书中“中医辨证治疗的基本规律”一文,即从“治未病”、“明标本”、“知逆从”、“识同异”、“握分寸”五个方面着手,对辨证论治进行归纳、推演,在此基础上提出“辨证论治七步法”。此法从疾病的定位、定性,五脏的生克传变,治病求本等不同角度,总结出一般疾病的治疗法则,并得到中医界的认可,对临床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朱世增,1956年出生于辽宁省丹东市,主任医师,长春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吉林省吉林市中医学会会长、吉林市华侨医院院长、《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社社长、吉林市华侨联合会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主编《性医学欠辞典》,著《奇方医话》、《中药茶谱》、《山野遗方》等书,于《上海中医药杂志》等重点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录
回首学医四十年
临证经验
谈辨证论治七步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临床运用
中医对于结核病的一般认识及其处理方法
谈中医对于中署的一般认识及其处理方法
治疗大叶性肺炎证治的一点经验和体会
略谈脾胃阴虚
迁延性、慢性肝炎的诊治
谈中医对于小儿腹泻的一般认识及治疗方法
论中医对于“气喘”的病理认识及其治疗方法
用砒治疗哮喘之我见
再谈“砒对支气管哮喘之特殊疗效”问题
医理阐释
中医辨证治疗的基本规律(一)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规律(二)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规律(三)
论《伤寒论》中的辨病辨证及其相互关系问题
论《伤寒论》中的辨病辨证及其相互关系问题(续)
试讨论张仲景“汗法”运用之基本原则
评伤寒与温病学派之争
谈中医学对急性传染病的病机学认识——兼论伤寒与温病学派辨证的理论基础
谈中医学对急性传染病的病机学认识(续)——兼论伤寒与温病学派辨证的理论基础
试论五行学说在祖国医学中的应用
试讨论“中医治疗体系”中的几点基本认识
试讨论“中医治疗体系”中的几点基本认识(续)
中医痰饮学说的基本内容及临床运用(上)
中医痰饮学说的基本内容及临床运用(下)
评“肾无泻法”
谈中医的“望诊”
谈中医的“问诊”
谈病机十九条的基本精神及其在辨证论治中的具体运用(一)
谈病机十九条的基本精神及其在辨证论治中的具体运用(二)
谈病机十九条的基本精神及其在辨证论治中的具体运用(三)
谈病机十九条的基本精神及其在辨证论治中的具体运用(四)
谈病机十九条的基本精神及其在辨证论治中的具体运用(五)
薪火相传
试论方药中学术精华
方药中辨证论治七步法与临床运用
方药中辨证论治五步及其产生的理论基础
方药中论病机十九条及其运用规律
方药中诊治慢性肾功能衰竭常规
“方药中诊治慢性肾功能衰竭常规”的临床应用
方药中治疗“慢肾衰”并发症的经验拾萃
方药中治疗迁慢性肝炎的经验
运用方药中经验方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体会
方药中治疗肝病腹水的经验
运用方药中辨证论治五步治呃逆一例
方药中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经验
方药中辨治顽固崩漏案析
方药中治疗内伤发热验案
方药中辨治疑难重病举隅
发于机先未雨绸缪——方药中老师经验谈
试论方药中先生教育思想——纪念中医研究生教育的开拓者方药中
书摘插图
临证经验
谈辨证论治七步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临床运用
当前,临床工作上如何进行中西医结合,多数人都支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主张。从临床实际运用上看,在辨病上比较容易统一,但是在辨证上,由于当前对辨证中的“证”字理解并不一致,因而临床上对什么叫辨证论治以及如何进行辨证论治在认识上也就很不统一,甚至可以说相当混乱,严重地影响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这一中西医结合新形式的正常开展,使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中医辨证方面流于形式。为此,笔者愿就这个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临床上究应如何进行辨证论治的初步设想,以就正读者。
辨证论治的基本精神
关于辨证论治的基本精神,笔者认为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证?这个问题目前看法很不一致,加以概括大致有两类不同意见:一类意见认为“证”就是证候,是证候群,辨证论治也就是归纳分析患者当时出现的各个症状和体征,并从而据此作出诊断和治疗;而另一类意见则认为“证”就是证据,辨证论治就是综合归纳分析有关患者发病的各种证据(包括临床表现在内)并从而据此作出诊断和治疗。这两类意见,笔者同意后者。
从中医学基本理论体系以及对疾病诊断治疗具体要求来看,早在《内经》中就曾以大量篇幅强调了天、地、人相应的整体观,强调“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并在《夭征四失论》、《疏五过论》等篇中对如何辨证论治提出了十分全面的具体的要求。清喻嘉言著《寓意草》,其《先议病后用药章》中谓:“迩来习医者众,医学愈荒,遂成一议药不议病之世界,其天枉不可胜悼……欲破此惑,无如议病精详,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如何议病用药呢?喻氏在其《与门人定议病式》一章中,提出了以下的一些项目:“某年,某月,某地,某人,年纪若干?形之肥瘦长短若何?色之黑白枯润若何?声之清浊长短若何?人之形志苦乐若何?病始何日?初服何药?次后再服何药?某药稍效?某药不效?时下昼夜孰重?寒热孰多?饮食喜恶多寡?二便滑涩有无?脉之三部九候何候独异?二十四脉中何脉独见?何脉兼见?其症或内伤?或外感?或兼内外?或不内外?依经断为何病?其标本先后何在?汗吐下和寒温补泻何施?其药宜用七方中何方?十剂中何剂?五气中何气?五味中何味?以何汤名为加减和合?其效验定于何时?一一详明,务令纤毫不爽。”为什么要一一详明这些项目呢?喻氏在该章中作了比较明确的解释:“某年者,年上之干文,治病先明运气也。某月者,治病必本四时也。某地者,辨高卑燥湿五方异宜也。某龄、某形、某气者,用之合脉,图万全也。彤志苦乐者,验七情劳逸也。始于何日者,察久近传变也。历问病症药物验否者,以之斟酌己见也。昼夜寒热者,辨气分血分也。饮食二便者,察肠胃乖和也。三部九候何候独异,推十二经脉受病之所也。二十四脉见何脉者,审阴阳表里无差忒也。依经断为何病者,名正则言顺,事成如律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