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实录

分類: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中国政治 ,
作者: 张树军著
出 版 社: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1字数:版次: 1页数: 430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80709228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主线,详细记述了这个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发生、发展的真实轨迹,以及与之相关的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从理论上客观地分析了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开始成为中共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历史原因。本书还考辨、匡正了许多历史误说,史料翔实系统,做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本书为广东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重点选题,专家们一致认为本书作者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力和丰富的史学素养,用十年磨剑的功夫,打造了一部为业界认可的高水平学术专著。
作者简介
张树军,先后就读于山东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获历史史学学士和法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主任、研究员。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四个一批”等国家级人才。多年从事中共党史、党史人物和党的思想理论研究,参加中共中央交办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等撰写。个人主要著作的《毛泽东之路——民族救星》(合著)、《红军长征史》(主编)、《张国焘》《延安整风实录》等,并多次获国家级学术成果奖和图书奖。
目录
引 子
第一章中国向何处去
一、粉碎“四人帮”后,中共中央发动了揭批“四人帮”的“三大战役”
二、提出“两个凡是”与反对“两个凡是”
三、国民经济得到了初步恢复,但又发生了新的冒进
四、中共十届三中全会终于恢复了邓小平的领导职务
五、历史在徘徊中前进着,中国的发展走向实际上有两条路可供选择
第二章走向历史转折
一、邓小平复出后,自告奋勇抓科技和教育工作
二、胡耀邦出任中组部部长后,平反工作和落实政策工作打开了局面
三、经济学界顶住“两个凡是”的压力,最早同“左”倾错误理论交锋
四、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冲决了“两个凡是”设置的种种罗网
五、经济体制改革的酝酿
六、邓小平适时地提出工作重点转移
第三章决定命运的36天(上)
一、开幕会上,华国锋宣布另一项议题,陈云等找到了“题中之义”
二、第二次全体会议转入讨论关于农业问题的两个文件,遭到了强烈的不满
三、陈云投下的“石头”使与会者的兴奋点仍集中在历史遗留问题方面
四、第三次全体会议华国锋宣布了若干项重大决定
第四章决定命运的36天(下)
一、一位同志的发言再次改变了会议的日程,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风波骤起
二、对经济工作中的问题提出了批评,并对实行改革开放进行了初步酝酿
三、中央政治局接受建议,讨论了人事问题
四、闭幕会邓小平、叶剑英、华国锋先后讲话,华国锋作了自我批评
第五章历史转折的宣言书
一、邓小平亲拟提纲,亲自指导了另一篇稿子的诞生
二、闭幕会上,邓小平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最重大、最关键的问题
三、邓小平以其这篇讲话,以及他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第六章伟大的历史转折点
一、全会的主要任务,就是讨论通过全党工作重点转移问题
二、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标志着拨乱反正的开始,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转折点
三、胡耀邦、万里、胡乔木等从不同侧面阐述了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四、30年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全会的伟大意义
……
结束语
附录:《邓小平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主要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章中国向何处去
自古以来,历史的巨大变迁,虽然产生于力的积累与碰撞,但却往往完成在瞬问。
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等代表中央政治局,顺应历史的潮流,执行人民的意愿,对祸国殃民的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实行隔离审查,仅用几个小时就完成了惊动天地的大事,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作出了永载史册的贡献。
那时的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欢庆这十月的胜利。人们又一次有了共和国诞生时那种翻身得解放的感觉。再一次获得解放的人们迸发出极大的热情,准备大干一场,因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终于有了历史的契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