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金融制度区域化创新

分類: 图书,管理,金融/投资,金融理论,
作者: 李新彬著
出 版 社: 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1字数: 184000版次: 1页数: 238印刷时间: 2008/10/01开本: 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4947864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在系统梳理金融制度和金融制度创新理论的基础上,从金融组织制度、金融市场制度和金融安全制度三个层面的分类视角分别论述了我国金融制度区域化创新的基本框架。本书着重分析了区域金融风险差异的形成原因,在对传统的金融安全制度框架进行修正的基础上,从区域金融征信制度、预警机制、监管制度、行业自律制度方面探索了区域金融安全制度的主要内容。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转型期我国区域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现状,以制度创新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金融要素及决定金融要素配置的制度因素力图通过探索差别化的金融制度设计和创新来实现区域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带动和引导其他生产要素在区域问的合理流动,从而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现有格局的调整,促使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该书探索了转型期我国金融制度区域化创新的主要路径。阐述了金融制度区域化创新的基本框架体系,视角新颖,论据充分,对政府提高金融制度的适应效率,推进金融制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和实践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李新彬,男,1974年9月18日出生于辽宁铁岭。200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供职于中国工商银行总行信贷管理部。先后发表经济金融类论文10余篇,出版《比较文化概论》(合著)一部。
目录
摘要
1 导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的主要目的
1.3 研究方法和路线
1.4 框架安排及创新
2 金融制度创新的理论框架
2.1 金融制度一般理论
2.1.1 金融制度的内涵
2.1.2 金融制度的构成
2.1.3 金融制度的功能
2.1.4 金融制度的效率分析
2.2 金融制度创新理论综述
2.2.1 金融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
2.2.2 金融制度创新的类型
2.2.3 金融制度创新动机分析
2.2.4 金融制度创新的外部条件
2.2.5 金融制度创新的过程
3 金融制度区域化创新的现实条件
3.1 金融制度变革的区域差异效应
3.1.1 行政性金融制度安排的区域效应
3.1.2 市场化金融制度改革的区域效应
3.2 金融制度变迁的西部地区绩效评价
3.2.1 国有金融组织之间的过度竞争成本
3.2.2 金融组织与政府之间的经济寻租成本
3.2.3 金融组织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成本
3.2.4 金融组织各层级之间的委托代理成本
3.3 金融制度区域化创新的现实起点
3.3.1 中国三大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
3.3.2 中国三大经济区域金融发展比较
3.3.3 中国西部地区未来金融需求分析
4 中国金融制度区域化创新的路径选择
4.1 金融制度区域化创新的相关概念解释
4.1.1 经济转型期的界定
4.1.2 金融区域类别划分
4.2 金融制度区域化创新的路径选择
4.2.1 强制型与诱致型变迁有机协调
4.2.2 梯次推进的金融制度渐进改革
4.2.3 银行主导型区域金融体系安排
4.3 金融制度区域化设计的基本内容
4.3.1 金融制度区域化创新面临的形势
4.3.2 金融制度区域化设计的主要特点
4.3.3 金融制度区域化创新的基本框架
4.3.4 金融制度区域化创新的模式选择
5 金融组织的区域化重构与制度创新
5.1 区域发展阶段与混合型金融组织选择
5.1.1 区域内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的关系
5.1.2 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组合的区域差异
5.2 中国商业银行的区域化改革
5.2.1 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区域化改革
5.2.2 组建区域性商业银行
5.2.3 创新地方中小型商业银行制度
5.3 政策性金融组织的区域创新
5.3.1 当前中国政策性银行区域化问题分析
5.3.2 中国政策性金融的区域化改革
6 金融市场的区域化创新与探索
6.1 资本市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功能
6.1.1 资本市场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
6.1.2 资本市场对中国区域经济的促进功能
6.2 区域非均衡条件下资本市场变革应处理的关系
6.2.1 金融市场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关系
6.2.2 区域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关系
6.3 资本市场制度区域化创新的内容
6.3.1 正确定位股票市场在西部地区的作用
6.3.2 充分发挥债券市场的功能
6.3.3 推进中长期信贷资产证券化
6.3.4 设立西部产业投资基金
6.3.5 培育良好的资本市场中介机构
6.3.6 发挥东部地区资本市场的带动作用
6.3.7 促进区域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协调发展
7 区域金融安全与金融制度创新
7.1 区域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制度概述
7.1.1 区域金融风险的基本内涵
7.1.2 中国金融风险区域差异的成因
7.1.3 区域金融安全制度的分析框架
7.2 中国区域金融安全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
7.2.1 完善区域金融征信制度
7.2.2 构建区域金融预警制度
7.2.3 探索区域金融保险和补偿制度
7.2.4 推动建立区域联合监管机制
7.2.5 强化区域金融行业自律制度
8 金融调控政策的区域化创新
8.1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调控政策功能
8.1.1 区域金融政策效应的理论分析
8.1.2 金融政策区域化实践的国际经验
8.2 区域金融政策的主要内容
8.2.1 加强区域中央银行的自主决策权限
8.2.2 实行差别化的区域货币政策
8.2.3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结语
附件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1导言
1.1选题背景和意义
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证明,金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更为关键。任何经济活动都要在特定的区域空间展开,金融活动自然也不例外。金融系统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直接反映着经济的区域性特点,而且经济的区域化也会反作用于金融运行,形成金融运行的区域化。抑或从理论上说,由于金融资源的供给和需求在空间上的非均衡性,金融运行势必也会呈现区域非均衡的特性。自经济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区域经济的二元结构特征更为突出,集中表现在东部与西部两大地带问经济差异有扩大趋势,中国经济呈现西低东高的梯度运行态势。因此,区域经济与金融的关系,以及如何以金融要素来推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成为一些学者的研究重点。
中国最早在理论上阐述金融体系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之初,当时江其务(1985)提出了中国金融发展的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带的划分思路,但这种研究思路后来并未成为主要的研究路向。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区域间发展差距和分野的增大,引发了对作为区域经济重要增长要素,即资本的功能讨论。张军洲(1995)认为,区域金融是指一个国家金融结构与运行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在外延上表现为具有不同形态、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金融相对集中的若干金融区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