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通史
分類: 图书,历史,地方史志,
作者: 钟文典 主编
出 版 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1字数:版次: 1页数: 786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63378241包装: 精装编辑推荐
《桂林通史》,是新中国成立后桂林的第一部通史。为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和桂林地市合并、新桂林市成立十周年而作。从策划、写作到正式出版,历时12年。全书80万字,图片138幅。上自旧石器石3万年前的宝积岩人写起,下讫1998年新桂林市成立。包罗广博,统桂林的建置、交通、经济、军事、文化、人文精神等于一册。层序分明,原始社会、秦汉、明清、清末民初、民国、新中国变革与探索、改革开放等时段划分的写法,既可横观桂林之风貌,又可通观桂林之世变。附录实用,《桂林建置沿革》示2200余年之桂林行政变迁,《桂林大事记》揽32000余年之桂林大事,凡所取用,翻手即得。爱桂林爱家乡者,自会兴味勃勃,不时翻览。
本书看点:
1.新中国成立后,桂林的第一部通史。
2.行文之“通”,行文重讲述而少评论,以加强图书与读者的通透无障碍交流。
3.时段之“通”,上起旧石器时代的3万年前,下至1998年新桂林市成立,此乃桂林史书的首创。
4.内容之“通”,以时段为轴,包罗政治、经济、军事、自然、社会、人文、人物、旅游、交通、金融等。
5.方法之“通”,延续古老的“左图右史”编史传统,插图138幅。不少图片为私人所藏或私人探察所得,首次刊印。
6.精神之“通”,总结历史,串及明清和近代,结合时代精神,提出了国尊民本、,崇文重教、农本商末、致中协和的桂林人文精神。
读者对象:文史爱好者、史学研究者、图书馆、资料室、方志馆、博物馆。
内容简介
《桂林通史》讲述了桂林32000余年的历史。上自处于旧石器时代的宝积岩人写起,下讫1998年新桂林市成立。开篇即以“概述”扼要论述桂林的建置、交通、经济、军事、文化并议及桂林的人文精神。第一、二章论述古至五代时期的桂林史,第三、四章论述两宋至清代鸦片战争前的桂林史。第六章论述五四运动至1949年桂林解放时期的桂林史。第七、八章分别介绍了1978年前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以及1979年后改革开放至1998年的桂林史。书后附有《桂林建置沿革》和《桂林大事记》。
作者简介
钟文典,生于1924年,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任教于广西师范学院和广西师范大学。曾获广西优秀专家、广西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为广西历史学会会长、中国太平天国史研究会主席团成员。此外,曾发表有关中国近代史、广西地方史和教学研究等内容的文章90余篇。
目录
概述
第一章桂林历史的源头
一、桂林古人类的足迹
二、青铜文化的兴盛
第二章秦汉大一统下桂林的发展
一、秦汉大一统下桂林地方建城的开始
二、岭西经济文化的中心——桂州城
第三章宋元时期地位日渐上升的西南都会
一、从岭西重镇到广西首府
二、繁盛的都会之府
三、宋元时期桂林的文化教育
四、名扬天下的旅游名城
第四章 明清时期桂林城市的全面发展
一、与明祚同延的靖江王府
二、明清时期弥漫桂林的硝烟
三、明清时期桂林的社会与经济
四、重新崛起的桂林教育与文化
五、灾害频仍与桂林的环境保护
六、桂林城市水系的变迁
第五章清末民初新旧嬗变的近代桂林
一、传统社会的流变
二、新旧嬗变,步履维艰
三、清末桂林近代化的起步
四、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激荡
五、民国初年的桂林社会
六、近代桂林的文化
第六章 “五四”之后大动荡大变化的三十年
一、从五四运动至抗战前夕的桂林
二、抗战时期的桂林政局
三、抗战时期的桂林经济
四、抗战时期的桂林文化
五、桂林的沦陷和光复
六、冲破黑暗,迎接光明
第七章新中国变革与探索时期的桂林
一、民主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
二、摸索中的发展
三、“文化大革命”中的桂林
第八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桂林
一、桂林在改革中发展
二、迎接新世纪的冲刺
附录一:桂林建置沿革
附录二:桂林大事记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媒体评论
《桂林通史》问世
陈远岸2009-1-14
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桂林有 3.2万多年的历史。近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桂林通史》,以 80余万字和 138幅图片将这 3.2万年的历史细细道来。该书是新中国成立后桂林的第一部通史。
《桂林通史》的主编是广西历史学会会长钟文典教授。该书从策划、写作到正式出版共历时 12年。开篇即以“概述”扼要论述桂林的建制、交通、经济、军事、文化并议及“桂林人文精神”,之后的八章从原始社会、秦汉、明清、清末民初、民国,一直说到新中国变革与探索、改革开放等时段,书后还附有《桂林建制沿革》和《桂林大事记》,简便实用。
图书出版业内人士表示,《桂林通史》,其“通”有五:一是时段之“通”,写作上起 3万年前的宝积岩人,下至 1998年新桂林市成立,此乃桂林史书的首创。二是行文之“通”,重讲述而少评论,有利于读者阅读。三是方法之“通”,延续了古老的“左图右史”编史传统,不少图片为私人所藏并首次刊印。四是内容之“通”,统政治、经济、军事、自然、社会、人文、人物、旅游、交通、金融等内容于一册。 五是精神之“通”,首次创造性地论述了“桂林人文精神”,并将其提升到“历史文化名城与山水文化名城的根本所在”的高度。
此书对桂林历史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更为广大学者和桂林山水的旅游爱好者“悦”读桂林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参照。慕桂林秀美山水者,自会兴味勃勃,不时翻览。
来源:桂林晚报
书摘插图
第一章 桂林历史的源头
二、青铜文化的兴盛
1.湘桂走廊的青铜文化
商周时期,我国东南部和南部,直到越南的北部,是百越(粤)民族的聚居区。越族分布范围相当广泛,而且支系众多,“百越”是这些支系民族的泛称。百越在西周有扬越,在春秋有于越。在战国、秦汉时期按习俗、方言等的不同,可分为吴越(包括东瓯、闽越)、南越、西瓯和骆越四大支系。其中西瓯主要分布在包括今桂林市在内的广西东部地区。
在今桂林北部,有一条狭长的谷地,古来为岭南通往中原的要道之一,称为“湘桂走廊”。在走廊内及附近地区,留有大量的青铜文化遗迹,反映了西瓯文化的发展状况。
1971年以来,桂林地区不断有商周青铜器及其遗址的发现。
1976年8月,在兴安县发现1件商代晚期的兽面纹铜卣。该铜卣通高22.8厘米,腹径横15.3厘米,纵11.8厘米,足高2.5厘米,重1.6公斤。提梁作绚索形,颈饰夔龙,腹饰兽面纹,器底有铭文“天父乙”三字。这是迄今为止,桂林乃至广西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青铜器。同年5月,在灌阳县一石洞深2米处发现西周中期云纹铜钟1件,同时出土的还有绳纹红陶2片、灰陶1片、石器1件。钟甬部已残,残高36厘米,铣问28厘米,舞纵13.5厘米,舞横21.5厘米。重10.5公斤。干上饰乳钉纹与窃曲纹,钟身饰圆圈纹、钩连雷纹。此外,在灌阳新街还发现一件铜戈,年代大约为西周时期。此戈援作三角形,援中脊起棱,断面呈菱形,中脊靠内部有圆形穿孔,孔直径1.2厘米。内作长方形,大部残断。援两面饰对称的夔凤纹和斜角云雷纹。援长16.5厘米,最宽处7厘米,内残长2.5厘米。上述青铜器在形制、纹饰、工艺等方面,与中原地区出土的同类器物相同,标志着该地区在商代晚期开始逐渐进入青铜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