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地震(中国科普博览丛书)

分類: 图书,自然科学,地球科学,地球物理学,
作者: 王越编著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8-11-1字数:版次: 1页数: 155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2342934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地震虽然是凶恶的敌人,但人们如果掌握了一定的防震减灾知识,就可以保护自己。
内容简介
在唐山地震后的32个年头,汶川地震再一次让我们认识了地震破坏性。如果遭遇了地震该怎么办,怎么做才能让灾害减小到最低程度。 本书向青少年读者介绍了地震发生的成因,阐述实用的防震减灾知识,并教会小读者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紧急避险和震后自救互救的方法,以增强对地震灾害的应对和心理承受能力,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把地震可能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中国科普博览》丛书是中国发展出版社和中国科普博览网联合策划的大型科普读物。本套丛书由众多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和编委。丛书以中国科普博览网站的地球故事、文明星火、科技之光、万物之理、星字迷尘、生命奥秘等展区为依托,内容涉及多领域多学科,每一册图书均由资深专家撰写,系统地介绍某一领域或学科的基础科学知识、科研成果及其应用,以及对社会的重要作用。丛书文字通俗易懂,并配有大量难得一见的彩色图片。是一套值得青少年阅读的科学普及读物。本次出版的是丛书的第一辑:《认识地球》、《走向海洋》、《直面地震》、《湖泊览胜》。
本书为《直面地震》。
目录
第—章 探索地震的秘密
地震是怎么回事
地下没有鳌鱼
地震造成的灾害
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
震源、震源深度、震中和地震波
衡量地震大小的尺子
中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
全球三大地震带
多地震的国情
典型震例
震前宏观异常
小震活动
地形变
电磁场异常
喷出地面的井水
黑猩猩在呼唤
大气异常
现代地震研究
测震
地震构造和断裂带
观测地壳形变
地下水与地震
地磁观磁系统
地电观测
重力场与地震
观测电磁波
地震综合预报
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不要听信地震谣传
地震谣传的起因
怎样识别地震谣传
怎样对待地震谣传
第二章 建设防震的社区
社区防震纵横谈
安南:灾前预防不仅比灾后救援更人道,而且更经济
唐山:曾经是座不设防的城市
汶川:为城镇建设敲晌警钟
社区防震减灾工作
调查社区基本情况
对震害做出粗略判断
制定震前防灾措施
制定震后应急方案
社区防震宣传
社区防震宣传的特点
社区的宣传形式
做好家庭的防震准备
协助家庭制定防震办法
做好室内防震准备
准备必要的防震物品
进行家庭防震演练
学校和公共场所的防震准备
做好学校的防震宣传
做好学校的防震准备
开辟地震避难场所
地震避难场所的主要功能
开辟避难场所要注意什么
第三章 地震来了怎么办
大地震的最后警报
地光
地声
地面的初期振动
大震的预警时间
紧急避险
明白室内避震空间
判断地震的远近与强弱
紧急抉择避震
避震要点
在学校怎样避震
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
在户外怎样避震
在野外怎样避震
震后可能面临的困境
如果不能自行脱险怎么办
自行脱险后应怎样做
震后救人的原则
震后互救的要领
收集与报告灾情
震后的综合治理
震后灾民生活保障
心理救援和震后卫生
震后社会治安保障
第四章 唐山、汶川地震自救互救30例
多人埋压,施救有序
暴露头部,便于呼吸
保存体力,击石传声
积极自救,扩大空间
三角空间,求生有望
纺织机下,化险为夷
小开间内,渡过难关
伺机而避,沉着处置
发现地光,主动避震
初感小震,破帐而出
先闻地声,撤离从容
情异知变,举家离屋
行动果断,夫妻脱险
奇事连发,急速转移
异常屡现,催人预防
怪象丛生,加倍小心
变异惊人,采取措施
学习知识,智者有备
狗急挠门,灵畜报警
马不进圈,人亦离屋
机智冷静,安全脱险
相互鼓励,夫妻生还
发现异常,村民得救
第一时间,奋力救援
灵犬狂吠,八人得生
安全撤离,镇定果断
被困男孩,钢勺自救
老人获救,多亏义犬
行动及时,勇救儿童
被埋三天,信心不减
书摘插图
第—章 探索地震的秘密
震前宏观异常
小震活动
有的大地震发生前几天或几小时,会发生一系列小地震多者可达几十至几百次,科学家称它们为前震。
在我国的地震史料中有不少震例记有前震活动。如公元1512年“五月云南地连震十三日,八月云南地大震”。1668年7月25日镇江府、丹阳“戌时地震,先数日微震一次,是日震甚,山动摇,江河之水皆为鼓荡,停泊之舟多覆溺,城内外震裂墙屋无算”。就是说在强震发生前数月或数日存在前震现象。
由于观察认识到大震前有一系列小震,因此便可利用前震预报大震,并设法预防大震。比如1809年8月11日贵州正安“小溪里、罗乾溪忽山动石坠,居民即将器具牛羊移居对山,迁毕地摇,房屋倒塌,田土尽翻,山泉凝而为潭,深不可测”。这说明,正安发生强震前,在小溪里、罗乾溪存在明显的小震活动,当地老百姓在观察到这种前震现象后,马上采取措施,人畜财物转移到安全地方,避免了伤亡出现。
小震活动不断,但无大震发生的现象也很多。另外小震活动不明显,发生大震的例子也常出现。所以,以小震活动作为前兆预报地震,目前不具有普遍意义。
一次大地震之后,紧跟着就会发生一系列较小的地震,称为余震。大震之后的余震活动,有的很多,有的很少,持续时间也不一样。如1609年12月29日福建同安“酉时地大震,连日微震,逾震方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