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哈佛成功录
分類: 图书,自我实现/励志,出国留学,
作者: 张宏杰 著
出 版 社: 漓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 280000版次: 1页数: 225印刷时间: 2009/01/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40738389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哈佛并不是只录取“状元”,“状元”的身份也不是进入哈佛的保票。作为一所有着“为世界培养未来领袖”精神的顶尖高校,哈佛考量的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与素质,而很多“哈佛人”也以他们的现身说法证实了我的这个观点。
——哈佛大学约翰肯尼迪政府学院硕士生朱琳
我上大一的时候连想都没想过自已本科毕业后会去哈佛,就像上小学时没想到自己将来能上北大一样。在人生面临重大选择的时候,你应该去拼搏一把,你应该去试一试。其实我没有那么重的哈佛情结,不是说非哈佛不上,我只是想试一试。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硕士生唐昆
我觉得年轻人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敢想敢拼!一定要敢想,一定要敢去做自己想做的东西。你要敢去想别人认为不可能实现的东西,就是要有梦想。要敢去走跟别人不一样的路。
——哈佛大学物理系博士生汤一乔
我不是天才,而是靠勤奋才有今天的成绩。我不敢说自己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但是我敢说自己是一个很勤奋的人。成功的秘诀是什么?首先要有一个远大的理想,然后靠自己的勤奋去努力,而且是一直努力!
——哈佛大学生物科学与生物医学博士生许枞
每一个被哈佛录取的中国学子的成功背后,都有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
哈佛是世界最顶尖的大学,它的教育是世人公认的超一流品质,于是,它理所当然成为中国学子渴求深造的学府!然而,通往哈佛的路有多远?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哈佛梦,一个精英梦,这是一个让自己变得卓越的梦!哈佛离我有多远,也正是扪心自问:卓越离我有多远? 二十几岁,人生中最宝贵的年纪。对这样的一段岁月,我们该如何珍惜?将它深深烙下祖国的印记?或是,勇敢地扬起生命的帆到异国去磨砺?选择了出国留学,人生的轨迹将因此而改变…… 该书旨在鼓励人们要有勇气去追求认为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书中的人物绝大多数都认为自己不可能被哈佛录取,但是最终他们成功了,他们敢于踏出“尝试”这一步,然后坚持不懈地为之付出努力……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申请世界顶尖名校哈佛大学的留学指导书,也是一部为梦想而奋斗的超级励志书!讲述了20位中国大学毕业生被哈佛大学录取的留学申请经历。以及他们面临人生重大选择时的心路历程,不仅仅告诉人们怎样才能申请到世界名校,更重要的是告诉人们怎样才能走向卓越!
每年申请哈佛的中国学子有成千上万,最后成功的只有几十个,书中人物分别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等,他们靠什么脱颖而出?他们的成功值得人们反思:我们的大学培养出怎样的学生才是世界一流的?真正的杰出人才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与素质?书中用一个个真实的成功案例进行了诠释,并阐述了申请留学的各个环节:考英语,选校,写PS,推荐信,套瓷,面试,奖学金,选offer……这些成功经验对准备申请留学的人们具有极大的帮助和借鉴作用,他们的奋斗精神也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学子走向世界名校!
作者简介
张宏杰,1974年出生,广东潮汕人,著名精英教育专家、留学规划专家、超级励志书作家,被誉为“青年精英的代言人”。
张宏杰的人生理想是“给年轻人飞翔的翅膀”,帮助年轻人走出困惑与迷茫,追求卓越与成功。23岁发表第一部中篇小说,24岁出版第一本书《清华园的故事》,至今已出版20本书。其中留学作品《寄托的一代》、《哈佛主义》和《留学美国全程攻略》激励过许多年轻人走上留学深造之路,长篇纪实作品《一切从大学开始》曾经在大学校园引起强烈反响,长篇小说《清华制造》被改编拍摄成电视剧《中国造》于2006年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
目前张宏杰正致力于研究和倡导“精英教育”,2008年创办北京冠桥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任总裁,在全国推广“精英留学计划”和“精英培养计划”。
目录
序言:每个人都有一个哈佛梦
第一章 成功与失败的距离在于决心
第二章 找到人生努力的方向
第三章 不能再错过最好的学校
第四章 申请自费的硕士更容易成功
第六章 申请是不断发现自己的过程
第七章 不断去尝试总有成功的机会
第八章 出国第一步是去一个好学校
第九章 申请帮助自己想清楚要干什么
第十章 沿着儿时梦想的路走下去
第十一章 为头顶上的星空做一些东西
第十三章 机会靠自己主动去发现
第十四章 喜欢从差到优的追赶过程
第十五章 每个阶段的成功都来自奋斗
第十六章 渺茫的希望也能成为现实
第十七章 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第十八章 出国是一种长期的准备
第十九章 申请过哈佛人生才算完整
第二十章 不能放弃自己
书摘插图
第一章成功与失败的距离在于决心
【朱琳,女,北京人,1983年出生。2001年考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文系,攻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大二起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辅修经济学双学位,2005年本科毕业,在投资银行工作两年,2007年赴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攻读政府管理硕士(国际发展专业,能源方向)。GMAT650分(满分800分)。】
在这批2007年被哈佛录取的中国学生当中,朱琳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她外貌出众,大方精干,能力过人,待人热情而不失谦逊,可谓之完美。见她之前,我就听到几位跟她同去哈佛读书的女生说到她,而且都是溢美之词。
2007年7月中旬的一个下午,在朱琳赴美留学前夕,我俩约在海淀五道口城铁站旁边的雕刻时光咖啡馆见面,她已经工作了两年,穿着一身职业装,显得端庄、干练。她说话的语速很快,时而响起爽朗的笑声。咖啡馆在二楼,从敞开的窗户望出去能看到城铁列车呼啸而过,让我感到时光飞逝……青春是短暂的,大学时代的奋斗也许是为了让自己的青春变得更加美丽,不管付出多少代价也无怨无悔。
朱琳在大学时代怀揣留学的梦想,她滔滔不绝地跟我讲起她的留学申请经历,讲到一半时,她的一个朋友来到了咖啡馆,这位朋友姓潘,来自哈佛,暑假在中国做交换生。他在哈佛念本科,是一位高大英俊的男生。我叫他小潘,小潘是浙江人,高中是在新加坡读的,毕业后申请去了哈佛。他的到来让我们多了一个话题,就是哈佛学生是怎么生活的。
在我看来,每一个被哈佛录取的中国学生在申请之前都有相同的目标,那就是要去美国最顶尖的大学深造,然而他们所走的路并不一样,朱琳向我讲述了她走过的路——
对于出国留学这一人生的重要决策,我从高中到大学一直都在不断地深入思考,毕竟身边有越来越多的朋友选择了在高中或大学阶段出国深造,或者正在为出国而准备。在这其中,有来自同龄人的影响,也有来自长辈的压力,但更重要的是一份对自己的期许。虽然大多数人相信,拥有一张洋大学文凭可以确保自己在未来职场上发展得更顺利,但我个人对此的态度依然是谨慎,出国留学不可盲从,而是要带着理智的态度慎重考虑自己人生的发展规划后再作决定。
在我申请成功之后,有很多朋友来向我咨询自己是不是该出国,以及如何申请出国的问题。在我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总是要先反问他们有没有真正为自己的人生仔细地规划过。在你我想到“应不应该”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问清自己:我的人生目标在哪里?我对生活的热情在哪里?而我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当然。年轻人要有放眼世界的胸怀,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但是在我们将目光投向大洋彼岸的那一刻,想一想自己的祖国,这是一个世界大国,正处于她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处在她自一个世纪以来腾飞崛起的时代。中国年平均超过百分之十的GDP增长速度令世界各国在惊讶与赞叹之余,给予高度的关注。如果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亚洲四小龙”的时代,那么二十一世纪便是“中国巨龙”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再三权衡出国与否的得与失、利与弊,为自己的人生设计出最合适的发展道路。为了出国而出国,是下下策;为了人生的扬帆而留学,才是上上策。对于出国的目的,必须再三斟酌。
一旦踏上出国这条路,就是几年的光阴,在这几年里,如何让自己跟上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便成了一大挑战,尤其对于即将学成归国的游子来说。社会环境的不同与文化的差异往往会对个人性格与价值观造成很大的冲击。当我们逐渐开始适应异国的一切,祖国的方方面面或多或少开始变得生疏起来。我一向不情愿看到身边发生这样的例子:一些同学出国念本科,甚至是令人刮目相看的学校,却在毕业归国之后,不但对国外的社会没有很深入的体会,而且对中国社会在认知上也出现了断层。如果是这样,我们还不如静下心来让自己在国内的土壤成长,或者是在国外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际工作去深入学习该国的体制、模式与经验。
如何将自己在现实状况中正确定位是另一个挑战,外国并非理想国,很多人认为一旦进入了世界名校,毕业后便可轻易谋到高薪职位,有很多人对华尔街的投资银行或咨询公司月薪10万元(人民币)的机会非常向往,而实际上,对于这样的职位,至少在美国,竞争相当激烈。自己所学的专业方向,以及以往的工作经验,与未来是否能在国外成功谋到理想职位息息相关。一些国家(如美国)的工作签证配额也在无形中为所有的留学生设置了又一个门槛。
对于出国留学,我们一定要持理性的态度。
就我个人而言,在大学的最后两年里,我一直在保研、留学以及毕业工作这三者之间反复权衡,与家人不断探讨,也曾经多次向国内外的朋友请教。在这个过程中,也不免经历举棋不定的煎熬。在收集了多方的意见和建议之后,我最终决定在毕业后先工作一段时间:一是学以致用,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二是让自己对中国的商业运作和经济发展模式有更直观而具体的了解;三是在工作中摸索自己未来的方向,并且发现问题,以便日后出国深造时能够有的放矢。
凭着自己对经济和商业的极大兴趣,在这个领域我努力地逐步拓展个人的发展空间。幸运的是,上大四时我赢得了一个宝贵的全职工作机会,为韩国最大的风险投资公司效力,成为了那里唯一的中国雇员。一年多以后,我顺利加盟了一家规模较小但企业运作相对灵活的美国私募资本投资公司,经过几个月在美国工作培训之后,开始带领团队负责公司在中国地区的业务拓展。
在金融投资领域的三年,我不仅有幸学习到国际化企业的运营模式和管理经验,而且更深入了解到中国市场经济的规则、环境与趋势,同时,我的商业技能也得到了相当大的提高,这些能力包括从商业计划书的甄选,项目评估,投资机制设计,风险管理,到商业与法律咨询,以及市场经济分析。
沿着商业金融这条路走下来,我却最终没有选择商学院,而是进入了在政府与公共管理学领域鼎鼎大名的肯尼迪政府学院,主攻能源与环境科学,几乎所有认识我的人对我这样出人意料的人生转向表示惊诧。
在我学生时代的大部分时间里,对于地理、化学与生物,我总是偏爱有加。从上高中起,全球环境变暖的问题开始吸引了我的注意;土大学时,我专修了环境科学这门课。从学术的角度而言,环境和能源一直以来是我个人兴趣所在。
在投资领域工作的三年里,我越来越多地接触到有关能源、环境与循环经济的商业项目,从传统能源到可再生能源,从生态科技到环保材料……这使我逐渐深刻意识到能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将成为未来发展问题中的重中之重。而如何实现能源的可持续性以保证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将很快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就要有所行动。在这样的发展趋势的启发下。我制订了出国研究能源与环境科学的目标,决定远赴重洋去学习西方国家在能源与环境方面的先进技术与经验,而真正义无反顾的决心,源自于切肤之痛的亲身体会。
我曾经多次跟随公司高层到地方考察项目,途中经过一些村落,天空昏黄几乎不见天日,空气被当地工厂严重污染。当我们问起有关这些污染企业的情况时,当地人介绍说,人民首要的是解决温饱问题,哪有精力考虑环保!当我的美国老板追问中国企业为何对污染治理漠不关心时,当地人反驳道:“哪里都是中国企业?那个水泥厂是法国投资的,化工厂是德国的!”那一刻,在沉默之外,我察觉到这个西方人眼中的哀伤与凝重。而作为中国人的自己,在强大的心灵冲击下,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2005年的秋天,我在华盛顿巧遇几位美国退伍老兵,我们从朝鲜战争谈到越战,再谈到当代的国际发展局势。在提到中国的高速发展时,一位老兵批评说:“中国的发展不惜以污染环境为代价,你们哪里有我们美国这么好的环境?我们美国才是世界的榜样。”我立即与他争论起来。使我痛心的是,西方国家在对待发展问题上多次使用双重标准,去年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联合研究发表的《全球环境报告》指出,在所有有数据可考的133个国家中,中国的综合环境仅排在第94位。
就这样,带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我最终踏上了能源和环境这条学术和职业的发展道路。
人生需要尽早做规划,这仅有一次的人生,不可以假设.更不可以重来。如果一个人还不是很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那么就先回答出三个问题:你最擅长的三件事?你最有热情去做的三件事?你认为最有意义的三件事?一旦有任何一件事是以上这三个问题的共同答案,那么它很有可能成为你人生中很好的目标。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清楚地了解什么是自己想要的,并且为此立下百分之百的决心。
如果说成功与失败的距离在于决心,那么给自己一个决心,让自己走近成功……
我说:“在你准备申请学校的时候,你是怎么考虑的?有的人是定向飞跃,就是认准要去哪个大学。”
申请学校还是有导向的。除去我们大家众所周知的学校排名不说,如果申请美国大学,首先你要考虑是去西海岸还是东海岸。我以前在西海岸工作过一段时间,而东海岸也去过五六次。据我个人的感受,两边的差别很大:东海岸生活节奏快,工作机会也多,人1:7相对密集,大学也很密集;西海岸生活压力不大,工作和生活比较闲适,商业基本上集中在地产和娱乐业(比如好莱坞),还有硅谷的高科技产业,以及部分金融产业。
首先,就是要考虑这个城市能否更多地为你提供工作机会。如果出国只为了学习,就不需要考虑工作;如果考虑到实习和工作,就应当倾向于选择一些工作机会多的地方。曾经有一位朋友在南加州大学读材料物理专业,据称让他感到疲惫不堪的是,临毕业时,一边要上学,一边要抽空飞去纽约找工作。
另外,需要考虑学校所在的城市是否适合你的个性。有的人喜欢生活节奏缓慢的城市,觉得这种生活节奏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他的潜力,而有的人喜欢像纽约那种快节奏的生活。就我而言,像纽约那样的钢铁森林会使我倍感压抑,而我喜欢波士顿、华盛顿那样贴近自然的城市,但是,在纽约读书最大的好处就是工作机会多,很多学生一边上学一边在公司实习。
我一共申请了约十所大学,美国排名前十位的居多,也有个别在第十几或二十几位,都分布在美国东海岸各个城市。其实,这并不是我第一次申请,大学毕业时,在家人和朋友的鼓动下,我也曾经抱着从众的心理尝试过商学院的申请,结果“败兴而归”,毕竟那时候我都不知道自己对未来究竞是如何憧憬的。当我再次回顾当年申请的材料和那些苍白而生硬的文字时,觉得当年的自己很稚嫩。
这次申请,像我之前讲过的,我已经有了充分的想法和明确的目标,以及决心。于是在有的放矢的前提下,我精选出了这些值得申请的能源与环境方向的硕士项目。…像是在做。个小实验,我以现在的心态故意单独寄出了两份商学院的申请,结果是:所有能源与环境项目的申请全线绿灯,而商学院申请则将我“请”到了候补名单里。
道理并不难理解,招生委员会在审读材料时,会对每个人做出相对公允的评价。商学院没有直接录取我,正是因为我的人生目标、个人特质并不完全符合“商业标准”。
申请学校的过程是一个“找自己”的过程,一个审视自己、评估自己、挖掘自己的过程,当然也是由别人来评判自已有没有最终将自己正确定位的过程。
中国人有着很强的从众心理,比如别人家里有大电视,我也要大电视;别人买奥迪,我就不愿屈尊于桑塔纳;别人选择进投资银行,我也期待进投资银行……以此类推,别人出国,我也要出国……这种从众的心理确实很要不得,因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走属于自己的路。
美国的本科讲究“通才教育”,但是到了硕士和博士阶段,则是非常专业化的训练,在我们将要为教育投入相当大的物力和精力的前提下,专业方向的选择也至关重要。中国本科专业对本科毕业生就业方向选择上的限制并不大,美国的本科也这样,但是硕士以及博士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从美国大学的硕士及博士专业毕业后找工作,必须专业对口,而且大多需要相关的工作经验(理工科背景的学生相对没有工作经验上的限制)。我不想看到出国留学的同学乘兴而去、败兴而归,但是这样的情况却每年都有。
我说:“你跟很多本科毕业直接申请留学的人不一样,你有两年的工作经验,从申请结果来看,两年的工作经验帮你申请到了哈佛这样的顶尖大学,如果当初你在北大读本科立即申请出国的话,未必有现在这么好的结果,看来,申请留学要有一个具体规划,不要太急,也不能太晚。”
朱琳说:“像理工科学生本科毕业马上申请出国没关系,因为他们依靠的是研究经验和研究成果,而不需要工作经验,但是对于文科学生,特别是从事商业类、政府管理类的,比较社会化,工作经验就变得至关重要。当你工作一段时间以后,你的思想会更加成熟。再回到学校时,也会带着问题去学习,学的时候目的性更强,效果会更好,而学成后找到好工作的可能性也更大,就好像是骨牌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