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历史情境中的文学活动 2000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姚丹 著
出 版 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0-5-1字数: 342000版次: 1页数: 445印刷时间: 2000/05/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63330362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分为“南渡”、“沉潜”、“走出院墙”三篇, 内容包括精神传统的初步确立, 校园氛围, 被激发的想像力与创造力, 校园风气的转变等。
内容简介
对近百年来中国现代教育与现代文学发展的互动关系,所作的一个简要的历史回顾。从我们的叙述中,可以看出,现代大学教育既具有对既成思想文化的批判与新的思想文化创造的功能,又担负着将既成的思想文化积淀下来、承传下去的使命。也就是说,在现代大学里,事实上存在着“建立体制(秩序)”与“反体制(秩序)”的两种内在的动力;现代教育正是在这二者的相互矛盾、对立、制约、互补与转换中得到发展的。这样,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大学文化(包括大学文学教育)起着不同的作用。一般说来,当文学处于变革、开创时期,常常从大学文化那里,获得打破旧文化的束缚的精神武器与力量,同时得到新的文化理想,新思维,新观念,薪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新的精神与学术的资源。而当文学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又需要通过进入(大、中、小学)教育体制,转化为历史与知识,既积淀为传统,又形成新的规范,成为新一代继承传统文化,学习民族语言的范本。而不同时期所形成的校园文学既具有自身的自足性,又对同代及隔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不同的作用。
我们已经说过,现代教育与现代文学的关系是一个新的课题,本丛书主要做的是事实材料的清理,我的这篇序言也仍然偏于历史的叙述。真正深入的研究,特别是理论的总结,还有待于后来者。而目.我们也是可以这样期待的。
目录
第一编 南渡
第一章 精神传统的初步确立
一 南岳山中
二 内在的思想理路
三 国民政府的战时文化政策
第二章 重新理解和想像“民间”
一 采风者的眼光
二 民族生命力的追寻
三 现代“鲁滨逊”的足迹
四 沉入民间
第二编 沉潜
第三章 校园氛围
一 龙云治下的云南
二 梅贻琦的大学理念与联大体制
三 反抗与妥协中的艰难生存
附录 关于导师制、精神总动员的档案资料
第四章 日常生活
一 衣食住行
二 精神盛宴
三 课余活动
四 战时风景
五 教授生活
第五章 中文系、外文系的课程设置与目标
一 中外文系与新文学创造关系的论争
二 “大一国文”课本引起的变革
三 新的文学资源、精神空间的开拓
附录 联大中文系毕业生论文题目及导师
第六章 教师个体的写作
一 冯至:学院写作
二 创造民族经典的努力
(一)沈从文:“美育代宗教”的初步尝试
(二)卞之琳:现代小说文体的自觉营造
第七章 被激发的想像力与创造力
一 文学社团、杂志与期刊
二 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
(一)理论构造
(二)创作实绩
(三)哲学的观照
三 小说新试验
(一)吴讷孙
(二)汪曾祺
附录
第三编 走出院墙
第八章 校园风气的转变
一 生计问题
二 不同的选择
三 闻一多的“变”
第九章 动荡时代的文学新趋向
一 节日的五月
二 悲悼季节
三 朗诵诗:群体与行动的艺术
四 分水岭
大事记
主要参考校史资料文献书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精神传统的初步确立
三国民政府的战时文化政策
联大精神传统的确立主要取决于知识者的自我定位,不过政府的扶持鼓励也不可忽略。1938年8月,国民政府颁布《总动员时期督导教育工作办法纲领》,规定“战时须作平时看”的办学方针,要各级教员机关务持镇静,“一切仍以维持正常为其主旨”。当长沙临大的教师由于政府的一纸征召在长沙集结时,政府并没有要求他们有什么超出“平时”的特殊的“战时”表现,但受过西式教育的教授们却另有想法。闻一多曾回忆在南岳山中,“多数人心里却怀着另外一个幻想”,“脑子里装满了现代国家的观念,以为这样的战争一发生,全国都应当动员起来,自然我们自己也不是例外”。“于是我们有的等着政府的指示,或上前方参加工作,或在后方从事战时的生产,至少也可以在士兵或民众教育上尽点力”。但结果却毫无动静,于是渐渐平静下来,过惯了书斋生活的学者自然又埋头搞起学问来。再说当时大家都对蒋介石抱着信任感,以为上有一个“英勇坚毅”的领袖,下有几百万勇敢用命的兵士,抗战胜利没有问题。知识分子把前线胜利的希望寄托在领袖和兵士身上,而把自己的主要任务确定为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