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泰州学派美学范畴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美学,
作者: 胡学春著
出 版 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版次: 1页数: 309印刷时间:开本: 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9705278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在历史上,扬州、泰州地区曾是蜚声遐迩的东南重镇,具有襟带淮泗、控引江南的地理优势,利尽四海、民生所系的经济地位,磅礴郁积、精光勃发的文化积淀。以扬州、泰州为中心的苏中、江淮地区,也是全国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津。山川形胜,人文氤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其影响力赓续至今而经久不衰。
《扬泰文库》是扬州大学“扬、泰文化与‘两个率先’”重点学科的标志性成果,包括审美文化、扬州学派、经济管理、社会文化4个系列,80余种学术专著,共计2000余万字。文库汇集了众多学者的智慧和学识,体现了将扬、泰地区优秀的古代文化与灿烂的现代文明有机交融,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发扬光大的理念。文库规模宏大,影响深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内容简介
泰州学派是中国思想史上富有平民特色和重要影响的学派,它是晚明以人的自然情性为本位的思想解放潮流的理论源头。本书从“真”的美学内涵五个层次即人生境界论之生命真境、本体论之日用真理、方法论之率性修道、主体论之真心真人和认识论之情事真实等五个层次分头掘进,揭示泰州学派与中晚明求真思潮的学理联系,从理论上解决泰州学派与中晚明求真思潮之间的关系问题。
作者简介
胡学春,1966年7月生,江苏滨海人,文学博士。1988年江苏农学院机电排灌工程专业毕业,获工学士学位。1987—1989年在扬州师范学院进修汉语言文学专业。2000年在南京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06年在扬州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现任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在《学习与探索》、(《江苏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录
引论“真”的美学内涵
第一节西方哲学中“真”的内涵与科学之“真”的美学旨趣
第二节中国古代哲学中“真”的含义
第三节中国古代“真”的美学内涵
第一章大人:生命的全美真境
第一节身尊道尊:体用得兼的人生至美境界
第二节狂狷:泰州学派人物的壮美人生
第三节泰州学派全美人生之殇及其原因
第四节大人:生命超越的审美境界
第五节泰州学派的生命精神与尚真派文士
第二章百姓日用:面向当下生活的真理本体
第一节百姓日用即道与儒教改革
第二节百姓日用之道的特征与王艮的身本论
第三节泰州后学的情、欲本体论
第四节百姓日用即道与明代审美文化的新动向
第五节即事是道与文学真实性内涵的拓展
第三章率性:任真而行的审美创造
第一节泰州学派的率性修道说
第二节率性修道说与直抒胸臆创作方法的滥觞
第三节本真:审美风格的自然
第四章真人:敞亮的审美主体
第一节诚意与童心:从求善工夫到真人境界
第二节绝假纯真:晚明士人对真人的呼唤
第三节有真人,而后有真言:真人与艺术创作
第四节真人与假人:人物高下的价值尺度
第五章真诗:真我性灵表现的文学本质论
第一节复古派:以格调为指归的真诗派
第二节尚真派的真诗观
结语泰州学派的求真美学精神与尚真文艺思潮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大人:生命的全美真境
第一节身尊道尊:体用得兼的人生至美境界
中国传统美学有很强的人学特征,人生的至善至美的追求是“大学”,即最高的学问。王艮是泰州学派开宗立派的人物,他的为学宗旨就是探求和传播“身”与“道”、“个人”与“社会”完美结合的人生至境,实现生命的最高价值。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入世,道家是出世。儒家为人生不朽提供了“立德”、“立功”、“立言”三条途径,修身、齐家、治国、平“立德”、“立功”、“立言” 三条途径,修身、升豕、治国、平天下是立德、立功的具体路径,而圣人是儒家树立的不朽典范。道家智慧的精义在于一个“外”字,老子说:“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而庄子借女偶的口说:“三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人于不死不生。”“外身”、“外天下”、“外物”、“外生”是入于不生不死的路径,同时也都是把自己变成世界的旁观者,以观众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世界。这也是为什么道家哲学富于美学特质的原因,因为道家本就是一个旁观身份的审美者。而儒家不同,他们是以参与者身份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扮演角色。那么,以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来扮演自己的角色,在儒家内部相差还是很大的。儒家典型的人生态度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儒家的生存智慧,也是仕途失意儒者的心灵鸡汤,“独善其身”虽然没有达到道家“外天下”的境地,但隐的意识是非常明显的,对社会责任也采取逃避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