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职官制度考
分類: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中国政治 ,
作者: 俞鹿年著
出 版 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1字数:版次: 1页数: 457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9705353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北魏的管制,由于孝文帝时期制度的两个《职员令》都已亡失,而《魏书》仅记若干零星材料和孝文帝时期制定的两个《职员令》中的官品令。本书是从史籍、政书、碑文与墓志中将北魏的官名钩稽貌。在考述中,除每一职官都引述其出处并溯及其来源外,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如北魏前期京畿实行分部制问题、八部大夫与八部帅是否一回事的问题、道武明元时期尚书省的解散问题,以及如何理解罢尚书诸曹与诸外署通设360曹的问题,均予以考释辩明。
作者简介
俞鹿年,生于1935年10月,浙江宁波人,毕业于南京大学。1981年应聘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从事法制史研究。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并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教授。从1992年10N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监狱学会监狱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现为中国法律史学会名誉理事。
长期从事中国职宫制度史研究。代表作有《中国官制大辞典》、《中国政治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代表性的论文有《中国职官的起源与国家的形成》、《中国奴隶社会官制研究》、《从决策与行政两个系统的变迁看北魏国家机关的汉化过程》、《唐代的吏胥制度》、《中国近代职官制度》等。
目录
前言
一拓跋族早期国家的形成及其设官制度
(一)拓跋族由部落到国家的发展
(二)拓跋族早期国家的设官制度
二北魏前期的中央职官
(一)大人官
(二)三都大官
(三)内侍官
(四)诸公官与诸大夫
(五)尚书省
(六)门下省
(七)中书省
(八)秘书省
(九)散骑省(集书省)
(十)御史台
(十一)都水台
(十二)谒者台
(十三)诸卿
(十四)学官与僧官
(十五)武官
(十六)东宫官
三北魏前期的地方职官
(一)司州建制及其职官
(二)北魏初期的地方行台
(三)都督
(四)州的建制及其职官
(五)郡的建制及其职官
(六)县的建制及其职官
(七)军镇的建制及其职官
(八)诸部护军
(九)领民酋长
(十)边疆诸将校
(十一)地方特遣使
四太和中两个《职员令》的制定及其比较
(一)两个《职员令》的制定
(二)前后两个《职员令》的比较
五北魏后期的中央职官
(一)诸公官
(二)文武散官
(三)尚书省
(四)门下省
(五)中书省
(六)秘书省
(七)中侍中省
(八)集书省
(九)御史台
(十)都水台
(十一)谒者台
(十二)诸卿
(十三)学官与僧官
(十四)武官
(十五)东宫官
六北魏后期的地方职官
(一)司州建制及其职官
(二)北魏末年的地方行台
(三)都督与都督区
(四)州的建制及其职官
(五)郡的建制及其职官
(六)县的建制及其职官
(七)军镇的建制及其职官
(八)领民酋长
(九)边疆诸将校
(十)地方特遣使
七封爵、内外命妇与其他官
(一)封爵
(二)内外命妇
(三)其他官
八入仕途径与职官管理制度
(一)入仕途径
(二)铨选
(三)任用
(四)俸禄
(五)考核
(六)监察
(七)升赏
(八)降罚
(九)休致
(十)赙赠
附录北魏职官简表
(一)拓跋族早期国家所设置的官职
(二)北魏前期的中央职官
(三)北魏前期的地方职官
(四)北魏后期的中央职官
(五)北魏后期的地方职官
(六)封爵、内外命妇与其他官
主要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一拓跋族早期国家的形成及其设官制度
(一)拓跋族由部落到国家的发展
1.拓跋族的兴起及其两次南迁
拓跋族原是鲜卑部落中的一个氏族。1980年7月30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嘎仙洞内,发现了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北魏太武帝派中书侍郎李敞来此祭祖刻于洞内石壁上的祝文,它确凿无疑地证实嘎仙洞即《魏书》卷一。八之一《礼志一》所载拓跋鲜卑先祖旧墟石室。从而明确了拓跋部落的发祥地确实是在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地区。生活在大兴安岭附近时期,似乎拓跋族还处在原始公社的阶段。《魏书》卷一《序纪》谓托跋族为黄帝子“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黄帝以土德王,北族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其裔始均,人仕尧世,逐女魃于弱水之北,民赖其勤,帝舜嘉之,命为田祖。爰历三代,以及秦汉,獯鬻、猃狁、山戎、匈奴之属,累代残暴,作害中州,而始均之裔,不交南夏,是以载籍无闻焉。”这番话当是史家的伪托。
《魏书》卷一《序纪》中也透露出拓跋族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痕迹。如说自始均起“积六十七世,至成帝毛立,聪明武略,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这里所说的“三十六国”,可能就是指36个部落;“大姓九十九”可能就是指组成36个部落的99个氏族。而拓跋毛则是36个部落所结成的部落联盟的大酋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