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分類: 图书,经济,各部门经济 ,农业经济,
作者: 孟勤国等著
出 版 社: 法律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 208000版次: 1页数: 239印刷时间: 2009/01/01开本: 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3691034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是我国首部研究农村土地流转和如何规范土地流转的专著。本书以广两三村实证调查为基础,立足于农村土地和农民生存状况的现状,寻求我国土地流转的内在动因和外在影响,进而结合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国情,从正当性和合理性的角度全面分析和推理我国土地流转的应然状态,从而引申出用法律妥善规范土地流转的原则与规则。本书在国内首先区分土地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并阐述了两者的关系。土地的社会价值是研究土地流转的一把钥匙,是贯穿本书的一条理论主线。本书在国内首先系统阐述了土地流转的基本理论问题和重大实务问题,初步建立了土地流转的理论框架和基本概念、原理。本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和建议,以便活跃土地流转的学术研究,并为相关立法提供参考。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秀项目。
作者简介
孟勤国,1957年生,浙江绍兴市人,教授、法学博士、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广西大学法学院名誉院长、第二届国家级教学名师。长期研究物权法和中国土地制度,著有《物权二元结构论——中国物权制度的理论重构》、《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等,其提出的物权二元理论及其建议稿对中国物权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先后获省部级一等奖3项和全国首届优秀法律图书奖。
目录
第一章农村土地价值和功能
第一节 土地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决定土地经济价值的因素
二、决定土地社会价值的因素
三、社会价值决定经济价值,经济价值影响社会价值
四、中国土地资源的概况
第二节 土地对农民的意义
一、土地的生存保障功能
二、土地的投资功能
三、从生存保障走向投资
四、现阶段只能实行有限制的土地流转
第三节土地对中国社会的意义
一、养活中国人是头等大事
二、最严格保护耕地国策的正当性
三、投资功能只能落实在如何提高土地持续性产出
第四节 农村土地的物权关系与形式
一、建国初的土地物权关系与形式
二、高级社和人民公社时期的土地物权关系和形式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土地物权关系和形式
四、集体所有、农民利用是最合适的土地物权形式
第二章 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农村土地流转的含义
一、土地流转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非永久性移转
三、农村土地流转主要是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
第二节 农村土地流转的前提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应进入产权交易市场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能导致农民生存困难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能让农用土地非法用于建设
四、土地流转应是农户成员的共同意思
第三节 农村土地流转的分类
一、家庭承包流转和非家庭承包流转
二、初次流转和再流转
三、村内流转和村外流转
四、部分流转和整体流转
第四节 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
一、现行法律关于土地流转方式的表述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继承
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包与出租
五、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与互换
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入股
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代耕、反租倒包
第五节 土地流转的自主权和监督权
一、农户有权自主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二、集体经济组织有权审核和监督土地流转
三、土地管理部门对土地流转的监控
第三章农村土地流转的实务问题
第四章与农村土地流转相关权益的保护
附录:广西三村调查报告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农村土地价值和功能
土地既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又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既是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不断变更的历史,同时也是土地资源在不同的社会主体之间分配与再分配、在不同的社会用途之间利用与再利用的历史。土地制度无论怎样变迁,土地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基础性的这个规律不会改变,土地对人类的贡献程度通过土地的价值及其功能反映出来。
第一节土地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土地对于人类具有重要的价值。土地的价值表现为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所谓土地的社会价值,是指土地在维系人类生存、保持社会稳定、解决人口温饱等基本生活、生产方面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所谓土地的经济价值,是指在发挥社会价值的基础上,为促进土地使用价值的提高,追求土地利用效率等方面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充分发挥土地价值的作用,是任何国家和社会所追求的目标。然而,土地价值的发掘,取决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自然禀赋、人口状况等因素,土地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关系也与上述因素息息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