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说想说的话
分類: 图书,文学,中国现当代随笔,
作者: 钱勤发著
出 版 社: 文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2-1字数: 430000版次: 1页数: 553印刷时间: 2009/02/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7414780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我不止一次听到他用“男人”两个字来作月旦人物的衡器,他似乎对于那些“阳刚不足,阴柔有余”的男士表示出最大的不屑。
我后来更多地是接受到他传递出的关于“男人要有担当”的观点——这应该才是他“男人论”的内核。
但总之,勤发先生的文章要比他的做人高明。我敢肯定,这种对所谓“高明”的世俗理解在勤发先生眼里也许一文不值。
——西坡
内容简介
全书分四辑:第一辑“夜光笔谈”,是作者这些年发表在本报副刊“夜光杯”上的散文,有情思,有见闻,有思考,也有人物;第二辑“周三言谈”,之所以取这个辑名,作者想,很多读者定然记得,本报自2001年创办“新民随笔”专栏以后,作者是撰稿人之一,每周一篇,且固定在星期三,这是作者自当记者以来尝试的一种新笔法,很受读者欢迎,不少读者还剪刀糨糊贴得整整齐齐来找作者签名,越发让作者感悟了记者的社会责任;第三辑“采写随谈”,是作者这些年未曾公开过的写给本报本集团内刊的一些文字,是采写实践的一些感想和思考;第四辑“同行散谈”,是作者评说本报同行的文字,他们大凡名角,很有天赋,很有才情,眼界和胸襟都非等闲之辈,很值得作者学习。最后,还有个“附录”,作者将作者所敬重的李其纲先生、丁法章先生、马尚龙先生为作者前几本书作的序,以及作者写的后记,收入书中,可见作者一路走来的印痕。另,很多读者含着热泪,感怀作者那篇15年前写的散文《永远的女儿》,在此一并收入。至于《上海最勤奋的大律师》一文,是作者对朱树英大律师的感谢,他力促作者出版这本集子。还有两篇论文,则是作者新闻实践的理论思考。当然,还得感谢西坡先生为作者这本书作序。西坡是作者的同事、朋友。作者很赞佩他的学识和文字,请他作序,当想为本书增点色彩。
作者简介
钱勤发,1951年5月8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1968年11月参加工作,1981年9月考入复刊前的新民晚报,任记者至今。现为主任记者、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了报告文学集《出国热:迅速缩小的世界》《超越国界的法律大冲突》《南国英魂曲》,散文集《永远的女儿》,纪实文学集《名案回眸》《美人劫》《海派大律师》。
目录
序:我只想看想看的文章(西坡)
自序:我是新民晚报人
夜光笔谈
漓江山水剧场
秦岭隧道感怀
韶乐的尴尬
无声之音无形之相
老区的爱情故事
延安万花山
看得见历史风云的屋子
陇东路边遐思
山西之行话晋商
访日杂记
成都怎么啦?
赣州之情
道声谢谢
总有人让我感动
人师
白莲山人三段情
师傅
韩美林赠画
沈醉不醉
《海上文坛》美好记忆
编辑不是“老爷”
“拜访”老社长
怀念徐开墅
母亲的最后时刻
姓名
手表
酒趣
讨厌
刷卡
收藏趣闻
签名售书
大家一齐玩
白相世界杯
在银球相伴的日子里
难忘自行车
话说公交
话说出租车
寻找
圣洁
一堂大课
周三言谈
汪道涵的微笑
良心
人品
刘晓庆又出新闻
致牛群先生
本山不是山
崔老师,请息怒
假如叶辛败诉
做人要有点姿态
吴京的规劝
有感《赵树理》
也说《黄金甲》
越剧与滑稽
“卡拉”与“阿拉”
《DA师》里的女人
也说木子美小姐
韩流不是寒流
十面埋伏
明星要学点修养
文人要有点肚量
请“老师”自爱
不要再“逗”了
作家的“作”
嘎亮还能红多久?
点到为上
不要太当回事
好一个“沈阳姑爷”
“高价论坛”
从三星堆归来
什么“老克勒”?
富婆遇“牛郎”
由跳楼说起
鸟儿不是人
脸面的滑稽
刘嘉玲抗议
不要太无聊
评选的背后
文化差异
求婚与热昏
剽窃的新玩法
不该比的比赛
分寸
假日散记
大闸蟹吃“素”
网恋怪胎
周庄有点烦
话说三种年龄
保住晚节
阿谓潇洒?
生命的质量
“买点吃吃”
甲醛风波的教训
雕像能随便塑的?
失节
一切可以重来
假如我是范志毅
皇马来做啥?
不要搞错
也说甲A冠军
卡塔尔是道“卡”
完美不完美
说声道歉有这么难吗?
吴金贵的性格弱点
德比之后
不要“牛”令智昏
英雄
不必激动
丢脸
祁宏的宽容
不必伤心
老辣
实力
再见,再而不见
贪官的包包
赖昌星的“七子之歌”
黑色幽默
贪官的“名牌论”
也说“黑钱”
造楼中的“花头”
反腐第一枪
说说年轻干部
清高
真有这么“黑”吗?
怕的是“冼人”
人生一出戏
问题就出在“想不到”
心要平
匿名信的新动向
匿名举报的“无奈”
律师的立足点
股市浓缩人生
人命的证明
老校长的位子
名探难产
请尊重隐私
给婚姻上把锁?
“二奶”的法律关系
监狱里的希望
荒唐“牢房饭店”
贞操权的“争吵”
话说用人
惊讶
不要过分
囤积“摩牌”的代价
肃然起敬
做个善良的人
春天的悲剧
短裤有啥好比?
不要开玩笑
瑞士朋友到上海
这不能爱!
聊天
K姐和跑车
比比年终奖
管一管这个“朋友”
马桶问题
违章有啥好说?
糊涂
狗年荒唐事
采写随谈
赵超构给我们上课
不仅仅是缅怀
要对自己的良心负责
从质朴中透视力度
为成都打抱不平的由来
尊重生命的新闻提示
朋友是一辈子的财富
用心开采百姓中的“金矿”
批评要言之有“物”
阅读的选择
“玛莉蓝”劫匪大案采访记
要有精品意识
欧洲杯的晚报笔法
奥运随笔兼读两个专栏
从“陈培德”说起
致一位年轻记者
有使命感才能超越自我
有责任感才会有收获
无意中的积累与意想不到的效果
把握机遇和珍惜机遇的苦与乐
旧闻的积累和预料中的价值
新闻官司的胜败得失
同行散谈
郑辛遥的“智慧快餐”
雍和的“拍摄者手记”
唐宁的人格和作品的风格
龚建星的智慧灵光
秦天的球评
李天扬的随笔不随流
杨健的“东方快评”
致晏秋秋
任湘怡“爆发的喜悦”
附录
朱树英:上海最勤奋的大律师
新闻写作中特稿的故事性含义
新闻时评的另一种形式
迪伦马特的诱惑(李其纲)
《出国热:迅速缩小的世界》后记(钱勤发)
被速度改变了的阅读与写作(李其纲)
《永远的女儿》后记(钱勤发)
永远的女儿(钱勤发)
敬业乃成功之母(丁法章)
友情撰稿(钱勤发)
《名人名案》《美人劫》序(马尚龙)
《名人名案》《美人劫》后记(钱勤发)
书摘插图
夜光笔谈
漓江山水剧场
漓江的山水剧场,丝毫没有虚情假意。山是山,水是水,山水的灵秀架构了这座天然大剧场。夜色里,山峰隐现,水镜倒影,间或烟雨点缀,竹林轻吟,梦幻里也难寻这般诗情画意。
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是的,阳朔很美,美在“阳川百里尽是画,碧莲峰里住人家”。人在山里住,船在水里走,山水便活了。
没人知道这片如画的山水,在烟雨中等待了多少年;也没人知道这山里人家,在清苦中期盼了多少个春秋。靠山吃山,傍水吃水,当神奇的山水幻化成一座天然剧场,山里数百人一经点化,便成了这个剧场的主角和灵魂。
漓江的山水剧场,距离阳朔城南1500米。这地方恰是漓江与田家河交汇处,与闻名遐迩的书童山隔水相望。书童山是阳朔的一座奇山。远看:山呈圆形,挺拔峻秀,彩壁如屏,山顶绿树婆娑,好似一个娴静的少女,亭亭玉立,山映江心,清奇无比;近看:石壁如削,半山处有巨石矗立,高丈余,犹如一个宽衣大袖的古代书童捧书诵读。对岸田家河洲,翠竹茂林,村落隐现,炊烟袅袅。张艺谋和他的同行们慧眼识珠,在这似画非画、非画胜似画的漓江与田家河交汇处,圈出1.6平方公里的水域作舞台,以12座山峰作背景,配备国内最大规模的环境艺术灯光,以及独特的烟雾产生的如诗如梦的视觉冲击力,并巧妙地利用山峰屏障的回声,形成天然的立体声效果……历时5年,一座世界上最大的天然剧场诞生了,诞生在阳朔的山水间。
这天下午,雨水冲洗了阳朔。山色青黛,水珠挂枝,风儿轻盈。入夜,坐在山水剧场石板搭成的座位上,观赏这场天人合一的《印像刘三姐》。是呀,孕育了刘三姐的这片山水,还有什么比《刘三姐》更好的剧目让人回味?
山水剧场没有大幕。大幕就是夜幕。谁也拉不动这层夜幕,唯有极具穿透力的灯光划破夜空,撩开大幕——“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电影《刘三姐》的旋律,从山间流出,掠过水面,在夜空中震荡。久远的旋律,从历史的隧道中穿越而来,依旧那么亲切,那么美好。
幕启幕合,古老的山水经现代高科技的光、影、声的切换,演绎了一幕幕美轮美奂、精彩纷呈的画面:落霞、炊烟、牛群、牧童、浣洗的村妇、唱晚的渔舟……白描手法勾勒出的这幕乡村小景,活现了刘三姐的父老乡亲原生态的日常生活;渔火、竹排、蓑衣、鸬鹚……那盏远古的渔灯,穿过岁月的夜幕,悠悠地朝我们驶来,慢慢地,那盏渔火化作满江渔火,像满天星斗倒映在一江水中。听说,参加这一幕演出的是周边村庄的220位渔民。他们是水的主人,水的精灵,是水中最好的演员。显然,最具视觉冲击力、最震撼人心的是满江渔舟撒出的满江渔网,在火红的灯光照射下,满江渔网幻化成满江红绸,象征着渔网的红绸像火一样在水面翻飞,网中的渔民乃是欲望的音符。如此这般热焰烈火的场景让人热血奔流。了得,70分钟的演出,600多个演员,没有一个叫得出名的名演员。
末了,刘三姐的歌声又起:多谢四方众乡亲,我家没有好茶饭,只有山歌敬亲人……经典啊经典,在刘三姐的故乡,在青山绿水间,品赏刘三姐的韵味,那真是最美的艺术享受。
难忘漓江山水剧场。那山,那水,那在山水间创意的《印像刘三姐》,无疑是我人生抹不去的记忆。
(写于2007年7月)
秦岭隧道感怀
驱车从西安出发,在长安县上包茂(包头一茂名)高速公路,直驶柞水县,去领略通车不久的中国第一隧道——18.4公里长的秦岭终南山隧道。
嚓嚓嚓嚓——轮胎以70公里的时速擦着路面。南五台、北九沟、道沟峪、清沟……直至石砭峪、小峪口,40多公里,一路隧道,长则千米,短则百米、数十米,仿佛是“中国第一隧”的铺垫,就像戏剧高潮前密集的鼓点。
历来,对秦岭有许多种说法,但一个共识亘古不变:中国许多山虽然有名,但大多数山假如不存在,对中国无关紧要,可没有秦岭,中国将不成其为中国。秦岭这座大山东西这么一横,山南山北两个世界。这里,是我国两大水系——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这里,是暖湿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难怪40年前,地理老师像和尚念经般地翻来覆去说秦岭淮河的重要性,好像不知秦岭淮河,就不知中国地理。
从40年前教科书上初识秦岭,到今日将从秦岭“肚子”里穿过,穿越的不仅仅是秦岭,而是40年的历史隧道。
此刻,我乘坐的西安晚报的这辆小车已从小峪口驰入秦岭终南山隧道。没有了天空,没有了云彩,没有了丝丝细雨,没有了外面的世界,唯有一路灯带将洞天照得通明。视觉在洞天的灯光中变幻,鱼鳞般的涟漪突然从我心中划过。变幻的朦胧的急速退去的灯光,使我想起尼采的名言:人类未来的太阳暂时会隐匿失色。是呀,暂时的。视觉中秦岭隧道里的灯光是暂时的,不时闪现的景观区也是暂时的;景观区那五颜六色的灯彩、那没有生命的绿化树同样是暂时的,只不过缓解视觉的疲劳。唯有太阳、月亮、繁星才是永恒的,秦岭也是永恒的。
终南山隧道18.4公里,车行也就15分钟,但感觉很长,长如15个小时、15天,抑或15年。时间的隧道使人工开掘的隧道越来越长。隧道最早刻入我记忆的是沪宁铁路至丹阳那一段,列车呼啸着冲进漆黑一片的山洞,车厢灯光全部打开,车轮在洞穴里哐当哐当地滚动了几分钟。那时,视觉里没有隧道的任何影像,独存一份感觉,穿越黑暗的感觉。后来,对隧道的记忆是一片光明,白炽灯光照亮的隧道。打浦路越江隧道、延安东路越江隧道、大连路越江隧道、复兴东路越江隧道……视觉中的隧道是一条长长的走廊,是排着队缓缓而动的车流。大都市的节奏是匆匆赶路的节奏,隧道是赶路的通道,纵是在都市地底下穿行的地铁,也是匆匆在赶路,既不神秘,也无变幻,更没有浪漫诗意的遐想。
然而,穿越秦岭终南山隧道的感觉就不一样。因为,穿越的是一个里程碑——中国公路隧道建设史上的里程碑。它无论建造难度、投资金额(25亿)、长度(上下行双洞双车道共计近37公里)、设施等均堪称“中国第一隧”、“亚洲第一隧”。尤其穿越的是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的、有国家中央公园之称的秦岭山脉。这一穿,从北到南,沟通厂黄河经济圈与长江经济圈,成为包头至北海、银川至武汉两条公路的西部大通道,对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5分钟以后,我们走完了18.4公里的终南山隧道,车在柞水县的营盘出口。真是奇了,仅仅18.4公里,宛若两个世界。那一边阴沉沉的不见阳光,这一边太阳映照着雪花飘飞。慢慢地,雪花变成了雪珠,密密的,像一道漫无边际的晶亮透明的珍珠织成的幕帘……噢,15分钟,我们从暖湿带气候穿越到了亚热带气候。
神奇的秦岭。
(写于2007年4月)
韶乐的尴尬
韶山有个韶乐宫。韶乐宫在毛泽东纪念园内。上个月去了回韶山,在韶乐宫里听了回韶乐。
韶乐很有点来头。相传4000年前,舜帝南巡到湘南,为苗民所困,即奏韶乐,引凤凰来仪,百鸟和鸣。苗民如闻天籁之音,惊讶不已,便化干戈为玉帛。据说,舜帝侍从演奏韶乐的地方就是现在的韶山冲。韶山因韶乐而得名。韶乐是远古的高雅艺术,一直作为宫廷雅乐供皇室、士大夫们专用,就连孔子听了韶乐也赞不绝口,所谓“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韶乐真有这么大魅力?百闻不如一见,果然有排场。青灰色的灯光扫过舞台时,夺人眼目的是排列整齐的58件大型韶乐编钟,以及铜鼓、木鼓、键鼓、埙、琴、古瑟等数十件先秦时的古乐器。演奏者清一色古装。整个氛围肃穆、神秘、典雅。编钟和着诸多乐器,奏出了“韶韵”、“山野之风”、“南风歌”、“关雎”、“云水”等古乐曲。舞者用肢体语言阐述了“关关雎鸠”的爱情故事、湘夫人泪洒斑竹的凄美传说,以及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美好追求。韶乐是古老的,那音律引领人们穿越时空隧道,聆听远古之音。
我不懂韶乐,纯是外行看热闹,觉得还像一回事,但不痴不醉,更不会“三月不知肉味”。实话实说,我为韶乐担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