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 波动过程及其控油规律
分類: 图书,自然科学,地球科学,地质学,
作者: 金之钧 等著
出 版 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12-1字数: 240000版次: 1页数: 134印刷时间: 2003/12/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2144609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从波动地质学研究出发,落实盆地沉降及降升剥蚀的形成过程,分析地质历史时期中盆地波动演化对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成藏的控制作用,建立起定时和定量的概念。
本书可作为油气地质、构造地质学研究广大的中高级科技人员参考,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生参考用书。
目录
第一章沉积盆地波动分析原理
第一节波动分析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波动过程分析的工作方法
第二章塔里木盆地不整合面研究
第一节地层格架及地质年代标定
第二节主要不整合面分析
第三节主要构造抬升期剥蚀量恢复
第三章塔里木盆地古水深及古气候研究
第一节早古生代古水深及古气候
第二节晚古生代古水深及古气候
第三节中生代古水深及古气候
第四节塔里木盆地古水深变化与全球海平面波动关系
第四章塔里木盆地波动过程研究
第一节沉积、沉降波动过程分析
第二节高频波动过程分析——以塔中志留系为例
第三节塔里木盆地波动演化过程
第四节不整合形成过程及剥蚀量研究
第五章塔里木盆地波动过程的控油规律
第一节塔里木盆地油气成藏旋回
第二节波状运动与源岩生排烃史
第三节油气成藏期与油气运移方式
第四节古隆起波动特征与油气成藏特点
第五节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分布规律波动观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章沉积盆地波动分析原理
第一节波动分析的理论基础
一、波动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波状运动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大到天体运动,小到细胞内物质的运动,无不包含着波动现象。地壳运动也是波浪式的,地球圈层都显示了波动特征,地质上的“旋回性”、“周期性”、“等距性”、“脉动性”等现象,早已被地质学家所注意,并提出了许多地球动力学假说。很早,人们就提出地球收缩说和地球膨胀说,以解释地壳上的挤压和拉张构造,1933年,布契尔(Bucher)提出地球既有收缩、又有膨胀,周期性交替发展的脉动说,同年,范贝麦伦(Van Bernmelen)提出了属于垂直动力说的地球发展的波动说,1934年,葛立普(Grabau)将古生物发育情况及全球海平面的反复升降运动与全球脉动联系起来,并提出了地槽迁移说,1954年,别洛乌索夫(Beoycob)提出了地槽发展中的波浪运动(振荡运动),等等。
1960年,哈因提出了“地块波浪”一词,认为在有些地方以挠曲地块为主,在另一些地方以整块变位为主的地块波浪性质。
1959-1965年,张伯声创立了地壳镶嵌构造波浪运动学说,发展成为我国五大构造学派之一。该学说认为地壳由不同级的构造带或结构面分割成为一级套一级的块体,这些块体又被夹持在它们之间的构造带或结构面结合起来,这个现象称作镶嵌。在同一应力场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构造带或结构面呈有规律地定向排列。构造带和夹在它们之间的地块的相间分布,在构造地貌上显示波状起伏,形成地壳波浪。该学说成功地解释了相邻地壳块体在地史时期互作天平式摆动、地质构造在空间分布上的近等间距性、任何地区在构造隶属上的多重性、构造作用方向的稳定性及地球在演化阶段上的等时性,认为地球缩胀脉动的可能性以及其导致的地球自转速率变更的结合,应是造成地壳运动波浪性和地壳镶嵌构造的根本(张伯声、王战,1984)。地壳运动非常缓慢,除地震外很难直接感觉。必须利用地貌起伏、构造升降、地史发展加以综合分析,才能证明地壳到处是永无休止地运动着,而且它的表现形式是波浪状,可以称之为地壳波浪。这里所说的地壳波浪运动与别洛乌索夫(1954)在范贝麦伦(1933)波动说的基础上发展的在地槽中的波浪运动不同,而且在形成的原因和机制上的解释也有区别。别洛乌索夫把波浪运动放在地槽的发展方面,而且把形成波浪构造的原因和机制解释为:地壳以下深部的放射性物质向上迁移,壳下物质因而冷却,在冷却不均匀的情况下,比较迅速变冷的地带形成地槽,随后在地槽深部的岩浆由于冷却较快,分异也较迅速,在这里集中酸性岩浆与放射性元素,因而加热膨胀,形成地壳的中尖隆起、分隔内地向斜的一系列变化过程(张伯声,19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