怅望千秋——唐诗之旅
分類: 图书,中小学教辅,语文阅读,
作者: 李元洛 著,黄荣华,商慧锦 编注
出 版 社: 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时间: 2006-1-1字数: 180000版次: 1页数: 217印刷时间: 2009/01/01开本: 大32开印次: 6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1864536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与唐诗名家、名篇美丽邂逅
体验人生的美丽与哀愁
特级教师倾力推荐
名校师生阅读互动
提高语文素养与考试成绩
师生推荐的N个理由
只有从根本上提高人文素养,才能在考试中高屋建瓴,应付裕如,稳操胜券。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 黄玉峰
当你熟读了一些唐诗,当你背诵了一些唐诗,你再读这本《怅望千秋》,你将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了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通识”,因此也会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慨叹。
复旦大学附中语文教师 黄荣华
作为一个语文学习者,唐诗让我们体会到中华文字的精致奥妙,让我们不再因枯燥的语文测验而磨灭对于祖国文字的灵感,让我们真正体验到语文学习的精髓——而这些常常能让我们更积极而轻松地两对考试……
复旦大学附中 张伟琪
当我们青春年少、朝气飞扬的时候,能邂逅并神交这样一位终生不离不弃的挚友是何等的幸福。如果你还没有真正与唐诗相识,那就从这部《怅望千秋——唐诗之旅》开始吧。
华东师大二附中 史诗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上海著名中学师生推荐《影响我高中时代的一本好书》书系中的其中之一。本书很大程度上是传承一种精神,那是伟大的唐诗精神——以李白和杜甫为代表的集傲岸与悲悯于一体、集生活与艺术于一身的高贵精神。
这是一本影响你高中时代的一本好书,帮助中学生朋友学会读书、提高读书能力而编写的好书。本书将带您与唐诗名家、名篇美丽邂逅,体验人生的美丽与哀愁!本书由特级教师倾力推荐、帮你提高语文素养与考试成绩。
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贴近学生阅读实际。这套丛书是作家、教师、同学三者通力合作的结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编写过程中,吸收了在读高中生的参与,这些市重点中学的学生的阅读体会往往更贴近一般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切合中学生的阅读实际。在栏目设置上也颇具匠心,比如每部书都有“师生推荐的N个理由”,帮助同学迅速、全面地把握每部书的阅读价值;每部书都按一定的梯度组合成几个主题单元,设置“单元导读”和“单元链接”,引导同学们快速领悟每单元的重点,了解扩展阅读的线索;每篇文章都有精彩语句提示及相关点评,使同学们在多层阅读、多重激发中最大限度地获取阅读快乐。
二、知识性与趣味性。这套丛书中的每一本书都曾以其丰富的知识和浓厚的趣味吸引着阅读者。本书很大程度上是传承一种精神,那是伟大的唐诗精神——以李白和杜甫为代表的集傲岸与悲悯于一体、集生活与艺术于一身的高贵精神。
三、文化性与思想性。毋庸讳言,并非每部来自中学生阅读现场的著作都具有文化性和思想性,相反,有很多恰恰缺少中学生所必具的文化与思想高度,而是迁就部分同学的低龄化阅读趣味和文化享乐心理。而这套书在选择推荐书目时,就着眼于文化品味,以提升同学们的文化与思想高度。
作者简介
李元洛,1937年生,湖南长沙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历任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创研室主任,研究员。湘潭大学、西南师范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兼职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名誉教授。湖南省政协常委。已出版诗学著作共十余种。
目录
编注者说
序
师生推荐的N个理由
与诗人同行
感悟唐诗精神
结交一位终生不离不弃的挚友
第一单元
长安行
客舍并州
与李白同游庐山
独钓寒江雪
单元链接
第二单元
诗家天子
寄李白
怅望千秋一洒泪
骏马的悲歌
单元链接
第三单元
巾帼
单元链接
第四单元
月光奏鸣曲
华夏之水 炎黄之血
单元链接
第五单元
诗中的彩虹
唯有垂杨管别离
君子与佳人
白刃明霜雪
诗咏金钱
单元链接
附录
原著《序》
书摘插图
第一单元
长安行
长相思,在长安。
我的家乡在南方,将近40年前的青春时代,我却远放西北。沿铁路线北上南下西去东回,好几次和唐代的长安今日的西安擦肩而过,伫候于列车的窗口,那雄伟迤逦的古城墙从唐朝就在等我,喊我去敲叩它的门环。回到南方数十年来,我常常西北而望,那是大唐的京城,唐诗人纷纷登场歌哭吟啸的舞台,怎不使我魂牵梦萦,心神向往?
不久前,年华向老的我终于远赴弱冠之年即已订下的约会。匆匆盘桓数日,在千年古都的城墙内外,于古典与现代交汇的巷尾街头,从唐人永不生锈的优秀诗句里,拾得这篇姗姗其来迟的《长安行》。
兴庆宫
我去兴庆宫,并非朝拜帝王的宫苑,而是为了重温诗人的绝唱,寻觅李白的遗踪。
兴庆宫,原是唐玄宗李隆基做太子时的藩邸。李隆基即位后,改建旧邸为新宫,兼有宫殿与园林之胜,开元天宝时代,与太极宫、大明宫一起被称为“三内”。
唐玄宗多年在此理政,这里就成了盛唐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人生变幻,世事沧桑,到清代初期,昔日的煊赫繁华早已成了一方废墟瓦砾。现在于原址建成的兴庆宫公园,规模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有如一幅比例大为缩小的地图。
兴庆宫金明门内曾置翰林院。公元742年即天宝元年,李白于江南应召再人长安,被任为翰林院学士。那时,长安城内王侯的深宅大院多种牡丹,玄宗更是在沉香亭前广植此花,并辟花园。李白供奉翰林的次年春日,牡丹在眼,贵妃在侍,心态当然极好的玄宗不想闻旧乐而欲听新词,“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词乐为”,于是,在长安市上不知哪一处酒家召来醉乡中的李白,酒意尚自醺然的他绣口一吐,立成风流俊逸的《清平调》三章。歌唱家李龟年一边以檀板击节,一边引吭而歌。多才多艺的玄宗不知是想讨贵妃的欢心呢,还是一时技痒,也轻吹玉笛而相和。
待我来时,已是千年后的一个炎炎夏日。龙池之畔的沉香亭,为今日重建的赝品,而昔日的牡丹也早已和杨贵妃一起玉殒香消,李龟年的歌声虽然可以绕梁三日,但却绕不了千年,任你如何在池畔亭前侧耳倾听,那不绝的余音也早已断绝。玄宗时代,翰林供奉们要在翰林院轮流当值,李白呢,也许他此时正在翰林院里值班吧?我去金明门内寻寻觅觅,只见昔日翰林院的北部,早已为居民住宅区所占压,南部也只有考古学家才能查明的瓦砾残迹,许多游人到此,绝不会想到他们足之所履,也许正好踏上李白当年的一枚脚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