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实验室检测技术与质量保证
分類: 图书,医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作者: 王佑春 主编
出 版 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 657000版次: 1页数: 466印刷时间: 2009/01/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030231222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分三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艾滋病病毒的基本结构、基因特征、病毒生物学、机体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反应以及流行病学等基础知识;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艾滋病的实验室检测技术,不仅包括商业化的检测试剂,也包括非商业化的实验室常用的检测技术,如病毒分离技术、分型技术、药物筛查以及耐药检测技术、病毒感染后免疫检测技术和近期感染的检测技术等;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对试剂、检测技术的质量控制以及评价方法。作者都是从事艾滋病研究一线工作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青年专家,所以本书内容充实、全面、实用,反映了艾滋病相关检测技术的最新进展。
本书适用于从事艾滋病研究以及临床检验的工作者,也适用于大学教师和研究生。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一章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生物学
第一节 HIV的发现过程及起源
第二节 HIV的结构及主要蛋白功能
第三节 HIV基因表达调控
第四节 HIV病毒的复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流行病学
第一节 世界范围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流行现状
第二节 我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流行现状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机体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后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第一节 HIV-1感染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
第二节 HIV-1感染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
参考文献
上篇 检测技术
第四章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后的病毒分离技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从外周血中分离HIV-1病毒
第三节 从脑脊液中分离HIV-1病毒
第四节 从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分离HIV-1病毒
第五节 从乳汁中分离HIV-1病毒
第六节 从淋巴结中分离HIV-1病毒
第七节 从静止CD4+T细胞中分离潜伏感染的HIV-1病毒
第八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2型(HIV-2)的分离
第九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在传代细胞中的培养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标志物的检测技术
第一节 HIV-1p24抗原的检测技术
第二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的筛查检测技术
第三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的确认技术
第四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核酸检测技术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分型技术
第一节 HIV基因分型检测技术
第二节 HIV-1血清型的检测技术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抗HIV药物的体外筛选技术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细胞水平筛选检测抗HIV药物技术
第三节 分子水平筛选检测抗HIV药物
第四节 基于携带报告基因的病毒和细胞的筛选和检测方法
第五节 抗HIV药物其他药效学检测
第六节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八章 HIV-1耐药性的产生及其检测技术
第一节 耐药性产生及其机制
第二节 耐药性检测方法
第三节 HIV-1耐药性基因型分析用国家参考品的研究
第四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生物芯片技术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测中的应用
第一节 基因芯片技术在HIV检测中的应用
第二节 蛋白质芯片在HIV检测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十章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后免疫系统的检测技术
第一节 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技术
第二节 MHC-肽多聚体检测技术
第三节 细胞内细胞因子检测技术
第四节 酶联免疫斑点检测技术
第五节 中和抗体检测技术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并发感染其他微生物的检测技术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检测技术
第二节 链球菌感染检测技术
第三节 真菌感染检测技术
第四节 疱疹类病毒感染的检测技术
第五节 寄生虫感染检测技术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其他检测技术
下篇 质量保证及其要求
第十三章 生物安全及实验室基本技术
第十四章 生物诊断试剂的实验室质量评价
第十五章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I型(HIV-1)感染测定的室间质量评价
第十六章 生产技术的要求以及捏控制
第十七章 体外诊断试剂的临床研究
图版
书摘插图
第一章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生物学
截至2007年,全球HIV感染者已超过3300万,AIDS病已成为对人类社会威胁最大的传染性疾病。根据血清学和基因序列的差异,HIV分为HIV-1型和HIV-2型。HIV-1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造成全世界HIV/AIDS流行的主要原因,HIV-2主要分布于非洲西部。本章主要对HIV的发现过程、起源及主要生物学特征做简要介绍。
第一节 HIV的发现过程及起源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因为其能在细胞内利用自身的逆转录酶将RNA基因组转录成DNA而得名。其临床症状为CD4+细胞明显减少、机会性感染以及恶性肿瘤的产生,这导致了HIV病毒的持久性感染和传播。
一、艾滋病病毒的发现过程
HIV的发现过程也就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病原体的确证过程。1981年,美国洛杉矶先后发现了5名患有卡氏肺囊虫肺炎的男同性恋者。卡氏肺囊虫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它广泛存在于人和某些哺乳动物的肺组织内。其隐性或潜在性感染相当多见,但健康人感染后一般不发病,由其所致的肺炎是非常罕见的,几乎只发生于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器官移植患者、接受放化疗的癌症患者、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患者中。而这5名患者正值壮年,没有任何已知原因能够解释这一现象。随后,又发现了一些患有卡波奇肉瘤的青年男同性恋者,该病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老年男性。卡波奇肉瘤也是一种与免疫抑制或缺陷密切相关的疾病。这些疾病的发现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寻找病原体的研究也随之开展起来。
20世纪80年代初期,对艾滋病病原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引起免疫缺陷类疾病的其他病毒上,包括逆转录病毒、细小病毒和疱疹病毒,甚至在HIV病毒被发现后,仍花了一年时间才将其归为慢病毒属(Chiu et al.,l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