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学习之道

分類: 图书,自我实现/励志,学习方法,读书方法,
作者: 燕国材著
出 版 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1字数: 187000版次: 1页数: 289印刷时间: 2008/10/01开本: 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4067206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研究“学习方法”的专著,全书共分10章:第一章系“总论”性质,概述了“四‘五’学习法”的基本内容,以及为什么要提出和怎么样运用这一学习方法的问题;第二至六章主要讨论IN结合论,依次研究其所包含的10对20个命题、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四心”与学习、“五力”与学习等;第七至十章讨论“四‘五’学习法”,依次阐述加强“五学”、提高“五性”、掌握“五会”、运用“五法”等。
本书的第三大特色是,内容深入浅出,形式活泼生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就内容说,如把IN结合论概括为10对20个命题.将学习方法归结为四个“五”,即五性、五学、五会、五法。这既有利于理解把握.也有利于记忆巩固。从形式看,每章开头引用中外名言各一条;“引言”(无标题)部分总是讲讲引人入胜的故事、诗句或名言,结尾还赋诗一首;各章又嵌入“专栏”1至3条不等,以扩大知识面、增加趣味性。
本书共分10章:第一章系“总论”性质,概述了“四‘五’学习法”的基本内容.以及为什么要提出和怎么样运用这一学习方法的问题。第二至六章主要讨论IN结合论,依次研究其所包含的10对20个命题、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四心”与学习、“五力”与学习等。这一部分基本上讲的是有关理论问题。但也与学习实际紧密地结合着。第七至十章讨论“四‘五’学习法”,依次阐述加强“五学”、提高“五性”、掌握“五会”、运用“五法”等。这一部分基本上讲的是学习态度、学习原则与学习方法,但也论及不少的有关理论问题。
目录
开头话
第一章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四“五”学习法概述
一、什么是四“五”学习法
二、为什么要提出四“五”学习法
三、怎样运用四“五”学习法
第二章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四“五”学习法的理论依据
一、IN结合论概述
二、区别维度:三对六个命题
三、影响学习维度:四对八个命题
四、联系维度:三对六个命题
第三章 七步成诗与才储八斗——智力因素
一、智力五因素结构论
二、智能相对独立论
三、智力与非智力相互制约论
第四章 《为学一首示子侄》的启示——非智力因素
一、非智力因素的三个层次论
二、非智力因素的六大功能论
三、“四心”论
四、“五力”论
第五章 从“心”的意义说起——“四心”与学习
一、自尊心与学习
二、自信心与学习
三、好胜心与学习
四、责任心与学习
第六章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五力”与学习
一、适应力与学习
二、承受力与学习
三、耐挫力与学习
四、抗诱力与学习
五、调控力与学习
第七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加强“五学”
一、愿学
二、好学
三、乐学
四、勤学
五、独立学习
第八章 不做“木偶人”,要做创新者——提高“五性”
一、自觉性
二、主动性
三、积极性
四、独立性
五、创造性
第九章 王国维“三境界”说的启示——掌握“五会”
一、会观察
二、会记忆
三、会想象
四、会思维
五、会注意
第十章 由悬梁刺股的勤学故事说开去——运用“五法”
一、模仿法
二、试误法
三、练习法
四、发现法
五、创作法
结束语
书摘插图
第一章“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四“五”学习法概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A=X+Y+Z,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工作。Y代表休息,Z代表少说废话。
——爱因斯坦:《自述片断》
什么是四“五”学习法(3)为什么要提出四“五”学习法(7)怎样运用四“五”学习法(11)
我国唐代大诗人自居易在《长恨歌》中写下了如下两句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杨家女”就是后来的杨贵妃,是我国古代的十大美女之一;而《长恨歌》则是大诗人描述和吟诵唐明皇与杨贵妃“天长地久”爱情故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对此,姑且放下不说。
我们的四“五”学习法如同“杨家女”一样,也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成长过程,尚未以其楚楚动人的面貌与广大读者见面。
四“五”学习法虽不是“大家闺秀”,却也是“小家碧玉”;她是经过精心的培养才成长起来的。
20世纪80年代,我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了解到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早已从重视知识转向对智力的培养.于是我就着手探讨智力及其发展的问题。但在此过程中。我发觉单靠智力搞不好学习,还有不少其他的心理因素对学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于是我在1983年便提出了与“智力因素”对应的“非智力因素”概念。一石击破水中天。这个概念一提出,便受到了广大教育实际工作者的青睐。1985年我又提出了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即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结合论,以便把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让二者在相互制约中共同地对学习活动产生积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