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膳学
分類: 图书,医学,药学,中药,
作者: 马继兴著
出 版 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2-1字数:版次: 1页数: 513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117107075包装: 精装编辑推荐
中医药膳是在古代中医食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中华民族的养生保健做出了重要贡献。韩国电视连续剧《大长今》在我国热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除了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外,其中所展示的中医药膳也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本书挖掘我国丰富的食疗内容,由我国著名中医文献专家马继兴研究员集悉心积累编成此书。充分体现了本书的权威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对大众采用药膳方法达到养生保健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为从事中医药膳研究和开发人员提供一部难 得的案头必备书,对世界中医工作者也有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由著名中医文献学家、医史学家马继兴研究员集悉心积累编写而成,共4篇28章,广泛收集了历代史档、类书、文集以及中医养生、药学、膳食等古籍中有关药膳学的内容,进行系统深入地整理研究而成,是一部中医药膳学专著。
第一篇,作者以现代及历史发展的不同视角,诠释中医药膳学的概念、研究范畴、现实意义。并指出中医药膳学应包括“食论、食养、食药、食治、食禁、食谱、食史、食制”8个部分。它的形成与中国历代药膳官制的发展及民间饮食习俗紧密相关,对世界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第二篇,以翔实的资料,展现自周朝以来的丰富药膳著作的分布状态,乃至日本、朝鲜等国早期的药膳研究情况。这些内容为构建中医药膳学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基础、理论基础。
第三篇,复辑现已亡佚的药膳文献54种,反映了当时药膳发展风貌。
第四篇,精选存世的药膳文献14种,以备读者查阅。
通过本书药膳文献的展现,将有助于拓宽中医药膳学研究的视野,深化该学科理论研究的范畴与层次。随着药膳学的深入发展,本书为中医药膳学教育提供了系统而明确地研读方向。为从事中医药膳研究和开发人员提供一部难得的案头必备书,对当今大众使用药膳方法达到养生保健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马继兴,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1945年毕业于华北国医学院。中医领域首批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药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首届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文献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还担任北京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的首届主任委员。 致力中医药历史与文献研究,完成《神农本草经辑注》、《中医文献学》、《马王堆古医书考释》、《敦煌古医籍考释》、《敦煌医药文献辑校》与《针灸铜人与铜人穴法》等一系列中医药古文献研究学术著作。 《中医文献学》是第一部中医文献学专业论著。全书系统阐述中医文献学研究范畴、研究对象与任务、研究方法等系列理论问题。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础研究一等奖。 《神农本草经辑注》收集155种古代本草文献与非本草文献记载,针对《本经》佚文和古注资料,经多方研究、勘比,作出确当校注;分23个专题详论《本经》药数、药名、三品目录、《本经》辑本等学术问题;对古今诸家不同观点提出己见,俱以翔实文献记载作为依据。该书与有关这一课题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立夫医药研究优秀著作奖、科技部“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0世纪70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一大批简帛医籍,其成书时代较之现存古典医籍《黄帝内经》为早,马继兴研究员以精通古医籍研究的学者身份参加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的研究工作,并著《马王堆古医书考释》,对其中的简帛医书进行全面研究,运用古音韵学原理与训诂学方法,考证其中存在的大量古代通假及俗讹文字,为帛书的修复与复原扫清许多障碍。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基础研究奖一等奖。 敦煌出土医学卷子系十分珍贵的古代医学文献,敦煌医学卷子的很大一部分保藏于海外。敦煌卷子现在已形成专门研究领域,《敦煌古医籍考释》《敦煌医药文献辑校》全面系统研究敦煌出土医籍,充分占有原始资料,旁征博引大量相关文献,复原其卷、篇、段原文,顺序排列确定名称、考证成书年代。又应用古代音韵、训诂学知识,校释字词。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会科技奖二等奖。 《针灸铜人与铜人穴法》对宋以后不同时期针灸铜人、铜人经、铜人图、铜人穴法予以全面深入研究。探明宋明清时期针灸铜人流传情况。铜人经、铜人图历经千年流传于今,变衍繁复,书中采用大量文献依据,将其一一梳理,同时考证铜人穴法规律与特点,经穴位置变迁与确定部位,形成一整套甚为全面的铜人腧穴数据。 《古佚医学丛书》将12世纪以前(包括先秦、汉魏、六朝、隋唐及北宋各代)失传古医学文献进行考证与复原,参阅大量古代医学文献与文史类古籍,通过按步骤地反复点记、标号、抄录、校勘、剪贴、分类、核查等诸多工序,辑成书稿。这是现代系统辑复古医书较早的重要成果。并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院基金重点课题“发掘出土亡佚医药典籍文物的研究”。 1981年赴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鉴定其收藏的中医古籍版本,撰写《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所藏中医药古籍目录》。多次访学日本,积累海外收藏中医古籍书目。又数次申请课题,展开这项研究。主持课题“国内失传中医善本古籍的抢救回归与发掘研究”获2004年度中华医学会科技二等奖,2004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开辟出土中医药文献、佚失中医药文献辑复、中国针灸史与针灸文献、本草史与本草文献、海外收藏中医药文献等诸多研究新领域,其系列学术著作为古代中医文献研究的开拓性科研成果,为中医药文献学作为一门新学科的形成奠定厚实的学术基础。 从事专业研究工作近60年来,学术著述160余种(著作16种、论文146篇)。分别荣获国家与部局级、院级科研成果奖19项,l994年被批准为国家首批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并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2000年又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目录
第一篇 中医药膳学综述
第一章中医药膳学概论
一、药膳学的名义
二、药膳学的内容
(一)食论
(二)食养
(三)食药
(四)食治
(五)食禁
(六)食谱
(七)食史
(八)食制
三、辑复失传药膳古籍的重要性与初步成果
表1中国典籍所引药膳古籍佚文条数
表2日本典籍所引中国药膳古籍佚文条数
四、促进中医药膳学发展的宽阔领域
五、药膳学的世界化发展趋势
第二章中国历史上的药膳官制与民俗
一、周代的药膳官制
二、晋代的药膳官制
三、唐代的药膳官制和民俗
四、宋代的药膳民俗
五、元、明、清各代的药膳官制
第二篇 中医药膳学史略
第一章先秦及汉魏时代的药膳学
一、出土先秦(公元前三世纪以前)古籍中的药膳方
二、传世的秦汉前后(公元前三世纪-公元三世纪)医书中药膳学内容
三、已佚的秦汉前后(公元前三世纪-公元三世纪)药膳著作
第二章晋、南北朝的药膳著作
一、晋代的药膳著作
二、南北朝的药膳著作
三、六朝以前撰年及撰者均不详的药膳类著作
第三章隋、唐、五代的药膳著作
一、隋朝的药膳著作
二、唐朝的药膳著作
三、五代的药膳著作
四、隋、唐、五代时撰年及撰者均不详的药膳类著作
第四章宋、元时期的药膳著作
一、宋代的药膳著作
二、元代的药膳著作
三、宋、元时期撰年及撰者均不详的药膳类著作
第五章明代的药膳著作
一、十四、五世纪的药膳著作
二、十六世纪的药膳著作
三、十七世纪前、中期的药膳著作
四、明代具体撰年不详的药膳著作
五、明代撰年与撰者均不详的药膳著作
第六章清代的药膳著作
一、十七世纪中、后期的药膳著作
二、十八世纪的药膳著作
三、十九一二十世纪初的药膳著作
四、清代具体撰年不详的药膳著作
第七章 日本历史上的药膳类著作
一、公元十五世纪前传人日本的中国药膳著作
二、十六、七世纪日本的药膳著作
三、十八世纪日本的药膳著作
四、十九一二十世纪初日本的药膳著作
五、撰年未详的日本药膳类著作
第八章朝鲜历史上的药膳类著作
一、朝鲜撰写的药膳类著作
二、朝鲜人撰写的医书中有关药膳部分
三、中国人撰写的药膳类著作
第三篇 中医药膳著作辑佚
第一章先秦及汉魏时期药膳文献辑佚
第二章晋、南北朝时期药膳文献辑佚
第三章隋、唐时期药膳文献辑佚
第四章五代、宋、元时期药膳文献辑佚
第四篇 药膳古籍选校
第一章马王堆出土医书
第二章《黄帝内经》
第三章《神农本草经》
第四章《金匮要略方论》
第五章《养性延命录》
第六章《备急千金要方》
第七章《太平圣惠方》
第八章《奉亲养老书》
第九章《圣济总录》
第十章《三元参赞延寿书》
第十一章《饮膳正要》
第十二章《养生类要》
第十三章《本草约言》
第十四章《食治养老方》
书摘插图
第一篇 中医药膳学综述
第二章中国历史上的药膳官制与民俗
在中国上千年的历史上每个朝代政府都设有专门掌管药膳官员的名称与其职责,而在广大民间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广泛利用各种药膳的习俗,不断增加了一些药膳的品种,同时也产生了若干制造与贩卖药膳的商店与商贩,现在就这方面的史料简要说明。
一、周代的药膳官制
我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药膳,故其历史渊源也是非常久远的。早在周朝时代(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四世纪)朝廷所设立的官职中就已经明确了医疗卫生制度的官员分工。即将医师分为“食医”(负责营养保健的医生)、“疾医”(负责治疗内科疾病的医生)、“疡医”(负责外科疾病的医生)和“兽医”(负责治疗畜养动物疾病的医生)四类。其中“食医”的职责是:“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剂)”(见《周礼•天官•冢宰下》)。这里所说的“六食”即六类食物。“六饮”即六类饮料。“六膳”则是指六类不同的膳食,应当说是供保健医疗用的药膳之类。同时,在《周礼》本篇中还进一步提到要根据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膳食的不同要求。此外在“疾医”条下也特别强调了“以五味、五谷、五药类养其病”的内容。这些也都是和药膳的应用密不可分的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