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精品导读报告文学与深度报道
分類: 图书,文学,纪实文学,
作者: 陈岳芬著
出 版 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1字数: 266000版次: 1页数: 316印刷时间: 2008/12/01开本: 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309063547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报告文学的物质基础是报纸,深度报道则是新闻的深化,二者有着天然的联系——新闻的非虚构性。将两者结合起来论述,正是《新闻传播精品导读:报告文学与深度报道》的特色所在。
本书所选20部作品均为改革开放30年来发表的作品,在选题立意、反思力度和艺术品位方面堪称上乘。体例上按时间编排,结构上由绪论、解析和附录组成。考虑到作品的深广度,每一讲则分成新闻背景、特色提要、作者简介、作品分析和新闻延伸几个板块,以利于读者对每部作品全方位的解读。
本书选材独到,资料翔实,文采斐然,融众家之长而不乏己见,忠实解读原意而又常能给人新的启发。适宜作为新闻专业、中文专业或者通识课程的教材与读本。
作者简介
陈岳芬,1985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报告文学、古代文学、文化传播、危机传播的教学与科研,发表论文多篇,承担及参与省级社科课题3项。
目录
自序
绪论
第1讲 哥德巴赫猜想
特色提要:新时期报告文学奠基之作以诗意的语言书写报告士与中国文化
新闻延伸:微缩型人物特写
第2讲 一封终于发出的信——给我的爸爸陶铸
特色提要:借报告的形式清算历史以人为中心的报告形式
新闻延伸:书写历史的不同方式
第3讲 人妖之间
特色提要:“一人一事”的叙述方式“问题”报告文学的发轫深邃的历史感
新闻延伸:独立调查与关注底层的传统
第4讲 唐山大地震
特色提要:调查性报道与全景式报告文学的滥觞之作
新闻延伸:灾难深度报道汶川地震报道
第5讲 西部在移民 麦天枢
特色提要:报告文学作家的忧患意识与坚强理性爱不释手的美文
新闻延伸:大众传媒是公共政策的完善机制
第6讲 世界大串联——中国出国潮纪实
特色提要:报告文学从“以人为中心”过渡到“以问题为中心”
新闻延伸:深度报道与报告文学的区别
第7讲 沉沦的国土
特色提要:“全方位报道”与“用事实说话”生态报告文学的发展
新闻延伸:关于生态的深度报道
第8讲 中国知青梦
特色提要:“史志性”报告文学: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过程无法抹去的场面
新闻延伸:知青文学是一种历史存在
第9讲 大清王朝的最后变革
特色提要:“史志性”报告文学的意义和价值历史人物的心理刻画
新闻延伸:“史志性”报告文学如何达成“真实”
第10讲 大国寡民
特色提要:以基希为代表的报告文学文体意识
新闻延伸:新闻报道引发的侵权诉讼案
第11讲 落泪是金
特色提要:“穷在闹市”的题材生命如歌,文学如歌
新闻延伸:“阳光使者”与侵权官司
第12讲 千年沉重
特色提要:开放的文体与诗性语言报告文学与文化同行
新闻延伸:“反右”历史和作品
第13讲 马家军调查瑜
特色提要:报告中“无我”,文学中“我在”文化反思: 是谁重创了马家军?
新闻延伸:王军霞和马俊仁的后续报道
第14讲 在离开父母的日子里
特色提要:选材炼意与叙述方式的选择报告文学的批判与褒扬
新闻延伸:儿童村的发展
第15讲 西部的倾诉——中国西部女性生存现状忧思录
特色提要:主观抒情色彩与客观数字魅力报告文学:作为知识分子的写作方式
新闻延伸:关于教育的深度报道
第16讲 智慧风暴
特色提要:知识分子群像塑造高密度的精彩信息
新闻延伸:报告文学作品的“触电”
第17讲 矿难如麻
特色提要:纪实采访的镜头感与场面感矿难原因探寻
新闻延伸:灾难深度报道的类型与特征
第18讲 中国农民调查
特色提要:重现民众对报告文学的拥趸问题是经,是纲纪
新闻延伸:“陈桂棣现象”
第19讲 瘟疫,人类的影子
特色提要:报告文学主题的提炼直面现实直面死神
新闻延伸:受众何以关注灾难深度报道?
第20讲 中国艾滋病调查
特色提要:调查的精神基点是“大爱无边”纪实照片无言的力量
新闻延伸:重要的是理念而非文体
附录一 新时期报告文学获奖作品篇目
一、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二、鲁迅文学奖之全国报告文学奖
三、徐迟报告文学奖
四、“中国潮”报告文学征文优秀作品获奖篇目
五、中国报告文学“505杯”奖(1992—1993)
六、中国报告文学“正泰杯”奖
附录二 新时期报告文学研究专著(1978—2007)
附录三 “新闻深度报道”研究专著(1978—2007)
后记
书摘插图
第1讲 哥德巴赫猜想
二、以诗意的语言书写报告
80后、90后的读者也许纳闷,能用诗样的语言来写报告吗?它何以能引起如此的轰动?那实在是时代使然。当黑夜已经过去,黎明即将来临,那是一个需要歌声去呼唤的时刻,用歌声敲碎黑夜的沉寂,唤起人们的清醒,然后出发前行。这就像部队的起床号、轮船起航的汽笛、钟楼洪亮的钟声……它们的作用在于启迪和警醒。这与身处20世纪前后浮躁的商品社会的需求大为不同,唯有历史地看待问题才能客观地评价之。
数学十分抽象,一般人不敢问津,更别说写到报告文学里去。然而如果不交代清楚,读者又难以理解陈景润研究的高度和意义。怎么办?采用形象的比喻,化抽象为形象成为最佳选择。让我们窥视一下数学王国那彼岸彼土吧:
那里似有关丽多姿的白鹤在飞翔舞蹈。你看那玉羽雪白,雪白得不沾一点尘土;而鹤顶鲜红,而且鹤眼也是鲜红的。它踯躅徘徊,一飞千里。还有乐园鸟飞翔,有鸾凤和鸣,姣妙、娟丽,变态无穷。在深邃的数学领域里,既散魂而荡目,迷不知其所之。
枯燥、抽象的数学领域转眼之间好像成了人间乐土,陈景润连续几十年单调艰辛地研究则像攀登高山的勇士一样鲜活可见:
他跋涉在数学的崎岖山路,吃力地迈动步伐。在抽象思维的高原,他向陡峭的巉岩升登,降下又升登!善意的误会飞入他的眼帘。无知的嘲讽钻进了他的耳道。他不屑一顾;他未予理睬。他没有时间来分辩;他宁可含垢忍辱。餐霜饮雪,走上去一步就是一步!他气喘不已,汗如雨下。时常感到他支持不下去了。但他还是攀登,用四肢,用指爪。真是艰苦卓绝!……一张又一张的运算稿纸,像漫天大雪似的飞舞,铺满了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