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点津(中文经典100句)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哲学理论,
作者: 文心工作室 编著
出 版 社: 广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2-1字数:版次: 1页数: 264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219064450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老子,又名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汉族,楚国苦县(今河南周口鹿邑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晚年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
本书重在挖掘老子哲学对人的“智能”培育,100句警句格言中包含有领导管理、圆融处事、知足快乐、避险养生、立身待人和诚恳说话六大智能。不仅是对道家思想的零距离接近,也是生活工作中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指南手册。
内容简介
《道德经》(又称《老子》)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座高峰,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及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儒、释、道)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成各种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老子哲学作为中华智慧的一部分,数千年来被不断研读。在政治管理领域,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在圆融处世上,老子认为“守弱日强”:而知足快乐的前提则是“无欲无私”;养生之道则在于“顺应自然”;立身待人需“自知者明”;“美言市尊”方能诚恳说话……
老子,真正的智者!
目录
第一篇 无为而治——领导管理的智慧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3.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6.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7.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8.太上,不知有之
9.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0.澹兮其若海,飓兮若无止
11.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12.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13.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14.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15.执大象,天下往
16.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17.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
18.行于大道,惟施是畏
19.我无为而民白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20.治大国,若烹小鲜
21.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22.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23.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24.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25.无以生为,贤于贵生
第二篇 守柔日强——圆融处事的智慧
2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2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2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29.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30.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3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32.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33.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4.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5.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36.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37.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38.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3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40.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41.见小日明,守柔日强
42.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43.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44.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第三篇 无欲无私——知足快乐的智慧
45.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46.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47.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48.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49.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50.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51.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52.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53.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54.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55.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56.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57.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58.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民重死而不远徙
第四篇 顺应自然——避险养生的智慧
59.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60.圣人为腹不为目
6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62.物壮则老,是谓不道
63.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64.强梁者不得其死
65.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66.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67.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68.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69.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70.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71.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72.代大匠断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第五篇 自知者明——立身待人的智慧
73.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74.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75.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76.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77.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78.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79.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8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8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82.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83.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84.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85.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86.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8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88.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8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90.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其器长
91.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92.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93.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第六篇 美言市尊——诚恳说话的智慧
94.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95.治人事天,莫若啬
96.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97.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98.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99.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10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书摘插图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名句的诞生
道可道①,非常②道;名可名⑧,非常名。无,名④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⑤;常有,欲以观其徼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⑦。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一章
完全读懂名句
①道可道:第一个“道”字是名词,宇宙的本源,即创生天地万物的总原理;第二个“道”字是动词,意为“说出来”。
②常:恒久、不变。
③名可名:第一个“名”字是名词,事物的称号;第二个“名”字是动词,称说、命名。
④名:动词,定名称。
⑤妙:精微莫测。
⑥徼:音较。边界,引申为“广大无际”的意思。
⑦玄:幽远奥妙。
语译:“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解说的话,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如果可以用名称来界定的话,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无”,称作天地形成的本始;“有”,称作万物创生的根源。所以常处于“无”,想要观照道体的奥妙莫测;常处于“有”,想要观照道用的广大无际。“无’’和“有”,虽然名称不同,却都来自于道,都是幽远奥妙。幽远奥妙到了极点,就是所有的道理和一切变化的根本了。
名句的故事
黄帝在位十九年,教令通行天下。有一次他听说老子住在崆峒山上,便前去拜访,并问道:“我听说您已经达到道的境界,是否能请教您:道的精华是什么?如果我想运用天地的精气来助长五谷的成长以养育百姓,也想利用调和阴阳来掌控万物的话,应该怎么做呢?”老子回答道:“你所要问的,是万物的本质,可是你想要做的,却是摧残万物。像你这样狭隘的想法,又怎能了解道的境界呢?”(《庄子外篇
在宥》)由此可见,老子认为“道”就是天地万物的本质,也是宇宙创生的根源。然而,虽然姑且称之为“道”,但老子却认为“道”的玄妙是无法用任何语言文字来形容的,正如佛家认为佛的境界是无法用言语来比拟,故有“佛日不可说”一样,老子也认为语言文字有局限、穷尽的时候。
因此,战国时期庄周也曾经质疑:“当你我辩论时,若你胜了我,那么你的见解果然就对了,而我的见解肯定就错了吗?如我胜了你,那么我的见解就一定对,而你的见解就一定错了吗?到底我们两个是有一人对,有一人错,还是两个人都对或者都错了?也许我们两个人不够聪明,那么该请谁来做公正的评判?假使请见解和你相同的人来评判,那么他既然和你有相同见解,又怎么能评判?倘若请见解和我相同的人来评判,那么他既然和我有相同见解,又怎么能评判?如果请见解和我们都不一样的人来评判,那么他既然和我们的见解都不相同,又怎么能评判?若是请见解和我们都相同的人来评判,那么他既然和我们的见解相同,又怎么能评判?这样不论你我,或其他人都不知道谁是谁非,又如何评判?”(《庄子内篇齐物论》)既然世间没有绝对的是非标准,那么又如何断定是非?与其强作解人,还不如放下执著,以免局限一隅。
历久弥新说名句
春秋时期,某日齐桓公正在读书,一旁制造车轮的工匠轮扁突然放下锥凿向桓公问道:“请问您读的是什么书呢?”桓公回答说:“我读的是圣人所写的书。”轮扁又问:“写书的圣人还活着吗?”桓公回答:“已经死了。”轮扁便说:“那么这书里所写的只不过是圣人的糟粕罢了!”桓公脸色一变,生气地骂道:“我正在读书,而你这个工匠怎么能对我如此讥讽呢?你如果能说出个道理来就算了,否则我就要判你死罪。”轮扁说:“好,我有道理要说。姑且就拿我制作车轮的事情来说吧:当我砍削车轮时,椎眼小,就会太紧,轮辐就滞涩而无法嵌入;椎眼大,就会太松,轮辐就松松滑滑而不牢固。我的技术可以做到嵌辐时既不松滑也不滞涩,手里做的和心里想的是一致的,并且可以做到最好。但我却不能把这套技能教给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无法继承我的手艺,所以如今我已经七十岁了,却还一直在制作车轮。现在也是同样的情形,圣人和他所无法传承的经验,都已经消灭,不在人间了,那么圣人所写的书,不正是圣人所留下来的糟粕吗?”(《庄子外篇天道》、《淮南子》卷十二《道应》)由此可见,有些事很难用语言文字来传达,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的甚至连意会也做不到,因此老子才会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殷中宗曾经问:“天是自然运转的吗?地是自然静止的吗?日月竞逐是为了什么?谁是天地的主宰?我猜想,是某个机关因为不得已而做的吧。也或许真的是自然不得不运转的吧。布云是为了下雨,还是下雨是为了布云?是谁降雨施云呢?究竟是谁在鼓动的呢?风起自北方,为何有的吹向西、有的吹向东、有的旋转而上?这又是谁鼓动的呢?”中宗的宰相褶,也是位神巫,他回答道:“让我来告诉您。天有上下四方,称为六极,又称六合,另有金木水火土五行,也称为五常或五性,自古帝王顺应这个自然法则,那么天下就会太平;若是违背自然法则,那么天下就会大乱。倘若九州的人事,治理成功,道德具备,监察照临下界,天下都拥戴,这就叫做上皇,也就是自然的帝王呀!”(《庄子外篇天运》)
殷中宗曾经为天地万物究竟是如何运行而困惑,于是猜测宇宙间必然有一股主宰的力量,所以宰相祒便告诉他,那股主宰的力量就是“自然”,也就是“道”。因此,帝王治理天下时就应该遵循自然法则,才能得到天下人的拥戴。从前,宋国有个人将花了三年时间、用象牙刻成的楮木叶献给国君,他刻得十分精美,连枝茎和叶上的纤细绒毛都刻出来了,就算把它混杂到真正的楮叶中也无法辨别。列子知道后便说:“假使让天地三年才能生出一片叶子,那么万物中长有叶子的植物就很少了。天地在化育万物时,嘘一口气就生出它们,吹一口气它们就衰落了,哪里会这样辛勤、劳苦呢?”(《韩非子》卷七《喻老》、《列子说符》)
大自然化育万物,浑然天成,丝毫不见刻凿之工,十分玄妙;而人类,尽管自诩为万物之灵,可以巧夺天工,刻出与真实楮叶一模一样的叶子来,然而所耗费的力气却是数倍于自然,可见违背自然法则的结果,只是徒劳罢了。
2.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名句的诞生
天下皆知关之为美,斯恶①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②、高下相倾、音声③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④之事,行不言⑤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⑥、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⑦。
——第二章
完全读懂名句
①恶:即丑,相对美而言。
②相形:相较。
③声:回声。
④无为:顺任自然而为。
⑤言:指声教法令。
⑥辞:言语。
⑦不去:不泯灭,不朽。
语译:当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时,丑的观念也因而产生,一旦美丑相较后,那就不关了。当天下人都知道好之所以为好时,不好的观念也因而产生,一旦好坏相争时,那就不好了。所以有无相辅相成,难易互相转化,长短相较互现,高下彼此倾倚,声音与回声互相配合,前后相互成序,这些相对的观念,常使世间纷扰不安。所以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事,实行“不言”的教化。顺任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加干预,生养万物而不占为己有,化育万物而不自恃其能、成就万物而不自居其功。正因不自居其功,所以其功绩反而永垂不朽。
名句的故事
尧帝时期,贤人啮缺向老师王倪请教:“您知道万物所以相同的道理吗?”王倪回答:“我怎么知道呢?”啮缺又问:“您知道自己不清楚吗?”王倪又答:“我怎么知道呢?”啮缺再问:“那万物都是无知的吗?”王倪再答:“我怎么知道我所讲的‘知道’不是不知道呢?又怎么知道我所讲的‘不知道’是真的不是知道呢?我且问你:人睡在潮湿的地方就会不舒服,但泥鳅也会这样吗?人住在树上就会担心害怕,但猿猴也会这样吗?那么究竟谁才会知道最好的住处呢?
人爱吃牛、羊、猪的肉,麇鹿爱吃草,蜈蚣爱吃蛇脑,猫头鹰和乌鸦爱吃死老鼠,那么究竟谁才会知道真正的美味呢?所以,依我看来,仁义的标准、是非的判断,杂然错乱,又怎么能够分辩呢?”啮缺接着问:“您不知道利害,难道圣人也不知道利害吗?”王倪接着回答:“圣人是极神妙的。大草原燃起烈火也不能使他感到炎热,江河结了坚冰也不能使他寒冷,疾雷振动高山和飓风掀翻大接受赏赐。”介之推的母问:“让国君知道这件事好吗?”介之推回答:“我就要
退隐了,还需要表白吗?如果我告诉了国君,就表示也想得到封赏呀!”介之推的母亲说:“那么我和你一起隐居吧!”于是介之推背着母亲躲进了绵山。
等到晋文公派人来找介之推时,已经找不到了,于是有人建议放火烧山逼出介之推母子,不料最后只发现介之推母子俩抱着死在一棵烧焦的大柳树下。晋文公觉得非常遗感,把绵山上的田作为介之推的封田,并说:“用这来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扬好人。”于是介之推功成不居、晋文公勇于认错的君臣形象便永驻民心。
战国时期,楚国令尹子发率兵打败了蔡国,楚宣王高兴地到郊外迎接,并赏赐他土地及爵位,但子发却推辞不肯接受,并说:“治理国家、制定政令,使诸侯归顺,这是君王的德行;发号施令,军队还未交战。敌军就溃散,这是将军的威力;士兵在战场上打败敌人,这是平民的力量。如果我因为百姓的功劳而取得爵位、俸禄,便不是仁义的做法。”所以老子说:“大功告成却不占有功劳。正因为不占有,所以功劳便不会离开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