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指南(2010年任汝芬教授考研政治序列前篇)
分類: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政治理论,
作者: 任汝芬 主编
出 版 社: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2-1字数:版次: 1页数: 198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60529462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买正版图书,赠150元听课卡。
内容简介
我们这里讲的应试,是对教学辅导而说,而不是指教育而言。一些领导一些朋友常把素质教育同应试教学混同起来或对立起来、分割起来。首先,素质教育和应试教学是不同的,素质教育是指整个教育的宗旨,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德才兼备的人才,终极目的是培养人、塑造人;应试教学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考试,使学生学得好、考得好。考试是目前全世界教育界衡量教学质量一个不可取代的重要标准,是选拔人才的一个不可取代的标准,当然,它决不是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其次,要看到两者的关系。应试教学,就应当教授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考试,这样,他们才会学得好、考得好。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考试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它要求学生勤奋刻苦、动力十足,这就要解决学生的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我和我们团队的同事在多年的应试教学中格外注意对学生进行做人要正直、做事要认真、做学问要创新的教育,把这些教育很自然地、以身作则地贯彻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十分容易接受我们的引导,潜移默化地起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因此,应试教学同样可以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强有力的环节,学生可以学到科学的思维方法。
本书全面介绍考研政治理论试题具体的、有规律性的特点以及简明实用的复习方法,其中包括介绍2010年考研政治理论命题的指导思想,即党的十七大报告和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作者简介
任汝芬,男,籍贯四川,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哲学、思想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1960年毕业于交通大学,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宣传与研究工作,同时还进行全国五种政治理论统一考试的研究与辅导工作,效果卓著;在工作中一贯遵循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古训,尽职尽责,多次被广大学生评为“最受欢迎的老师”;1992年被学校授予“三育人”十佳称号;在二十九年考研政治理论的辅导与研究中,创造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深受全国广大考‘生的欢迎与信任。
目录
第一部分 内容概要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三、形势与政策
第二部分 真题解读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对外政策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三、形势与政策
第三部分 应试对策
书摘插图
第一部分 内容概要
这一部分叙述说明“考什么?”的问题,是对复习备考内容的概括说明,有纲、有目、有重点,是2010年考试大纲制订的主要依据。可以作为考试大纲出版之前和参加强化班之前复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2008年修订版)的指导与参考,起到预习的作用,增强考生在强化班基础教学中的学习效果。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系统讲授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始终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怎么坚持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基本立场以及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基本立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主线来展开。
本门课程的逻辑结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绪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其中,绪论是从总体上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怎么坚持和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的内容,主要讲世界观、认识论和历史观三部分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包括第四章、第五章的内容,主要讲资本主义的形成、本质及发展进程。科学社会主义包括第六章、第七章的内容,主要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和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复习目的和要求】
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60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复习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4.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产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量、度、质的含义;量变、质变的含义;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和方法论意义。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和方法论意义。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唯物辩证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都蕴涵着矛盾分析法。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自然与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意识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