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知识(2009年3月 总第333期)

分類: 图书,文化,中国文化,
作者: 本社 编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字数:版次:页数: 160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7100298600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多民族的统一大国”是中国的国情。从二千多年前奠定这种格局,就被全国各族人民所接受。古代没有民意测验,从人民默认它,安于这种制度的行为中即可以看出,人民是愿意接受的。关于民族的认同,在中国历史上,不大看重肤色、血统,更看重文化、礼教的异同。秦汉以来,当初中原杂居的众多民族、部落群体,逐渐融合为华夏族。以长江、黄河流域为基地。华夏族不断与周边的民族交流、融合,共同生活,形成了人数占绝大多数的汉族。汉族人数众多,但追根穷源,中国并不存在纯汉族。汉族本身就是华夏众多种族融合、交流的总称。“多民族的统一大国”是两千年来的国情。这个国情显示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生活准则、宗教信仰、伦理规范、风俗习惯、政治制度的综合体。这个综合体决定着中国哲学的全部内容。观察中国的历史,研究中国的哲学,都不能不以这个国情为出发点,又落脚到这个出发点。中国哲学必然带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历史文化特点,反映它的祈向和理想。
目录
特别关注
吴小如先生关于旧体诗创作的谈话
文史百题
《史记》,那个时代的“文学”
曹丕的论文与论武(下)
罗贯中是哪里人?
诗文欣赏
伤春伤别,魂销意尽
——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赏析
清新田园,快乐农家
——读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在矛盾与执著中完成自己
——读张惠言《水调歌头》五首之三
飞入七宝楼台的野云
诗话两则
小说丛谈
《拍案惊奇》和凌漾初
亡国之君多才艺
文学人物画廊
大观园里的齐天大圣——趣话王熙凤(三)
文化史知识
从花间词看晚唐五代女性闺中生活 欧明俊
晚清贡士、进士不分的原因
——以陈三立为例
东西“二虢”的兴衰(下)
连载:衣食住行的近代变迁
铁路与中国近代的旅游业(二)
人物春秋
王莽:一幕道德与血腥共存的悲喜剧
中医妇科学的创始人——陈自明
商人江春的文学活动
北京文化史谈丛
元代宫廷的“烧饭”礼俗
学林漫话
平生风义兼师友
——怀念曹道衡先生;兼论朴实与谦逊
随笔札记
古代诗话词话中的巧比妙喻
耳径通幽——“鬼话连篇”之三
专文
漫话古籍的保护与研究
古代典籍
文澜阁与《四库全书》
讲堂实录
语义的可解与不可解(续)
经典是这样铸成的(三)
——《论语》编辑、流传小史
研究综述
明代文学与科举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综述
信息与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