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言人与媒体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新闻传播 出版 ,
作者: 丁海宴,赵鸿燕等编著
出 版 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3-1字数:版次: 1页数: 203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11271492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以媒体与新闻发言人的互动为基本立足点,着重阐述了新闻发言人与媒体之间的沟通策略与技巧,尤其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性,援引大量鲜活的案例,使读者对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布制度有一个全景式的了解。
内容简介
本书在广泛搜集资料、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性的基础上,作者做了以下尝试:第一,研究定位上的突破。根据所能搜集到的资料,本书是目前为止第一本专门针对高等院校特别是新闻院校学生的教材,而其他学者所著多为培训教材。第二,研究视角和体系上的创新。本书以媒体与新闻发言人的互动为基本立足点,为此确立自己的研究视角和教材体系。第三,教材形式上的突破。本书充分考虑了现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阅读特点,注重文字流畅、形式新颖、图文并茂、体例生动,尽量引用最新的资料。本书设置了“知识导航”小板块,使读者对内容预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目录
第一章 新闻发布会产生发展
第一节 美国新闻发布制度
第二节 我国新闻发布制度
第三节 我国外交新闻发布
第四节 我国“两会”新闻发布
第二章 新闻发布会策划组织
第一节 新闻发布会策划规则
第二节 新闻发布会流程设计
第三节 各类新闻发布会操作
第三章 新闻发言人媒体形象
第一节 新闻发言人内涵素养
第二节 新闻发言人公众形象
第三节 新闻发言人屏幕形象
第四节 新闻发言人着装设计
第五节 新闻发言人的副语言
第四章 新闻发布会问答博弈
第一节 记者提问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新闻发言人应对原则
第三节 记者提问的方法技巧
第四节 新闻发言人应答策略
第五章 新闻发言人与媒体互动
第一节 记者做好充分会前准备
第二节 新闻发言人与记者沟通
第三节 新闻发言人与记者互换
第四节 新闻发言人的媒体素养
第六章 新闻发布会报道传播
第一节 新闻发布会新闻写作
第二节 新闻发布会直播报道
第三节 网络新闻发布会报道
第七章 著名新闻发言人个案
第一节 中央部委新闻发言人
第二节 地方政府新闻发言人
第三节 国外著名新闻发言人
第八章 新闻发布会案例点评
第一节 危机新闻发布会案例
第二节 企业新闻发布会案例
第三节 首脑新闻发布会案例
第四节 外交新闻发布会案例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新闻发布会产生发展
第二节 我国新闻发布制度
在我国,自辛亥革命后,新闻发布会作为一种政府与舆论沟通的手段、中国与国际接轨的方式,以及政治斗争的工具,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遍运用,其间也出现了从定期向不定期发展的趋势。抗日战争中,新闻发布会的宣传价值得到提升。然而,直到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国内国际形势过于复杂混乱,新闻发布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阻力,发展过程时断时续,因而很难形成一种定期、规范、有效、有序的常规机制。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闻发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新闻发布会逐渐制度化、定期化,并不断得到完善。
我国新闻发布的产生与发展先后经历了以下五个历史时期:
一、最初形态
我国新闻发布会不是本土的产物,而是移植西方特别是美国的经验,深受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和新闻自由思想的影响。我国记者曾参加杜鲁门总统举行的新闻发布会。1945年9月26日,《大公报》驻美国特派员杨刚参加了白宫新闻发布会,到会记者近200名。总统杜鲁门答复了记者的提问,发布会历时15分钟。关于这次新闻发布会的情形,杨刚当天向《大公报》发了专电。
我国新闻发布会的产生发展是新闻传播业迅猛发展的结果。有资料显示,“从武昌起义胜利到1913年的两年中,报刊数目剧增。除官报和少数宗社党报刊销声匿迹外,清末出版的报刊照旧出版,清末被迫停刊、休刊的报纸有不少又恢复出版,各种各样的人物、团体纷纷创办新报刊,形成继戊戌变法后全国第二次办报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