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边的那些事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马跃,樊前锋著
出 版 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1字数:版次: 1页数: 306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227039549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中国的回族穆斯林习惯于居住在清真寺的周围。这既方便他们在清真寺里完成礼拜等宗教功课,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现在,人们的精神世界已经变得丰富而多元,但无论如何变化,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中的地位都不会改变,依然是他们的心灵圣殿。从大西北到大西南,再从东南折回北方,作者追寻着遍布中国大地的回族聚居区,在一座座清真寺里,看一处处回族人的家园,听一个个回族人的故事。
内容简介
在中国大地上,耸立着34000余座清真寺。有回族穆斯林的地方,就有清真寺;有清真寺的地方,就有许多的故事。
中国的回族穆斯林习惯于居住在清真寺的周围。这既方便他们在清真寺里完成礼拜等宗教功课,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现在,人们的精神世界已经变得丰富而多元,但无论如何变化,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中的地位都不会改变。清真寺依然是他们的心灵圣殿。
小小的清真寺涵盖了宗教、文化、历史、建筑以及人情世故。从迁徙到衍生,千年回族史诗般的传说,被浓缩在这部由50余篇专访合集的专著中。本书不只是在谈清真寺,更多的是在讴歌一个民族的精神,诠释一个民族的传奇,解读一个民族的气质。从大西北到大西南,再从东南折回北方,作者追寻着遍布中国大地的回族聚居区,在一座座清真寺里,看一处处回族人的家园,听一个个回族人的故事。
作者简介
马跃,1957年9月出生,回族。1983年毕业于西北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字专业,现任宁夏广播电视总台副书记、副总台长。高级编辑。 1998年进入广播影视行业,一直分管影视创作,组织拍摄的主要影视作品有《生死腾格里》《英雄无语》《公家人》《撑起生命的蓝天》《冯志远》《画皮》《大篷车》等。2007年,被任命为中国策划院宁夏分院副院长,并被聘为高级策划专家。兼任宁夏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视协电视文艺委员会副主任。
目录
序言:让我们在清真寺里认识回族
第一章
1 伍长华:虎门销烟背后的回族男儿
2 庚子国难时的那把固原刀
3 清真寺里的救国梦
4 追寻不死的马本斋
5 珠联壁合,20世纪的将军与阿訇
6 胡友松:嫁给李宗仁我不后悔
7 孟村:燕赵回回从来多慷慨
8 中国与沙特建交幕后的故事
9 建在繁华八角街上的清真大寺
第一章
1 踏上丝路,我们一步步这样走近长安
2 遥望光塔,我们乘风破浪而来
3 麒麟寺,阅尽“东方第一大港”的沧桑
4 凤凰寺,盘旋西湖之畔逾千年
5 仙鹤寺,扬州为之荣幸的寺院
6 “省长之父”最后的家园
7 在首都的清真寺里感受温情
8 在西南,聆听郑和七下西洋幕后事
第三章
1 青海,那些说藏话的回族乡亲
2 甘肃永靖大山深处的“孔回回”
3 海南岛上有个“女儿国”
4 探秘“帕西村落”
5 他们在桃花源生活了600多年
6 走近开封“犹太回族”
7 到山东,踏访菲律宾皇族后裔
8 去南京,拜谒古淳泥国王陵墓
9 走甘南,追寻明朝南京的回回
10 通州清真寺里埋葬一代名臣
第四章
1 走近红军在循化修建的清真寺
2 无言地诉说一辈子的故事
3 砖头上盛开的花朵永不凋谢
4 乌鲁木齐有个宁夏湾
5 松江清真寺里的荣光与梦想
6 义乌清真大寺里的伊拉克人
7 揭开普洱茶兴起之谜
8 高原上,回族人的家园
9 走进广州小东营清真寺
10 陈埭,有一段属于回族的传奇
11 迤西公,护国路上故事多
第五章
1 寻找毛泽东唯一题写的宗教匾额
2 贺兰山上有座清真寺
3 韦州清真寺,见证中国阿拉伯语教学400年
4 银川老人给青藏线取了—个美丽的名字
5 改变王洛宾一生命运的宁夏女人
6 藏在巍巍六盘山下的奇异武术
7 郭南浦,一个不该被遗忘的人
8 开城,掩藏了蒙元帝国最后的谜团
特稿 奥运圣火点燃时,我从青川回乡走过
媒体评论
清真寺内涵丰富,实质上它是回族人写在大地上的通俗史。作者万里踏访一处处清真寺,理解并书写着一个民族不朽的传奇。 ——谢生林/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 《中国民族报》之所以要连载《清真寺边的那些事儿》,那是因为我们与作者的设想不谋而合,书中过去的人和事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赵学义/《中国民族报》社长 什么是清真寺?我的答案是,正如本书序言里所说的那样:“回族人一千多年来的历史在这里风起云涌,一千多年的历史画面在这里平铺眼前,一千多年来的民族气质在这里继往开来。” ——姚继德/中国回族学会副秘书长云南大学教授 本书鲜活轻快地讲述着回族的艰辛与传奇,乃至对于回族研究多少有些补白的作用。认识回族,我们不妨从这册通俗读本开始。 ——王锋/著名回族学者宁夏大学教授
书摘插图
伍长华:虎门销烟背后的回族男儿
即使任武昌,湖广总督伍长华也是一个少为人知的人物。湖北省博物馆里没有他的塑像,1838年的武昌教场,今天一片都市气息的蛇山边上也没有。他的人生历程大致只停留在了史学家那些近乎散发着霉味的且已发黄的书籍里。
2008年3月2日,武汉三镇的春天早已到来,暖风随着波涛起伏的江水流淌,长江两岸麦堤大片大片的绿色正在变浓,水塘底部的青色河汉与天相接,清秀与灵气就荡漾在眼前。武汉是中国近代不可忽略的一座城市,近代中国的许多理想都曾在这里测源并付之于实践。我沿着伍长华当年走过的路,走进了武昌清真寺巷。
“这是武汉城里最早的清真寺了,先祖曾在唐朝贞观年间创建,现在所看到的只是明朝的建筑轮廓了”。清真寺里的马阿訇给我热情地讲述着。他的身后,是礼拜殿,六角形状重檐,面积很大的那种。
“先人使用六角形便于雨水流淌,所以大殿的方位不太正。其他地方的清真寺不用多角形来修建大殿的,这种建筑形式在中国的清真寺里是一个突破。”马阿訇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