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母题与海外华文文学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杨匡汉著
出 版 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1字数:版次: 1页数: 235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35438027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中国社科院当代文学研究所的重点研究课题项目。
本文从“文学中母题的意义与价值;双重边缘性与母性的声音;海外华文文学中的文化母题;母题的艺术变奏”四个方面进行阐释.遵循四个着眼,及着眼传统,着眼整体,着眼文本,着眼‘和而不同’,对于母题的概念特征结合中国当代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做出新的理论阐释.打破长期以来各抱一段文学,名守一种文体的惯常研究状态,是跨学科跨文类研究的一次实践。
作者简介
杨匡汉,当代学者,文学批评家。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当代文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当代文学研究室主任,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作协会员,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和诗学研究多年,出版著作30余部。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文学中母题的意义与价值
一 母题如是说
二 母题的民族性与人类性
三 中华文化母题的沉积与展开
文化之脉
意识之链
习性
四 “中国性”问题
第二章 双重边缘性与母性的声音
一 文化负载者的阳关
二 离散与反离散
三 根的寓言与家园想象
四 “把汉字钉入鞋底走路”
第三章 海外华文文学中的文化母题
一 乡愁母题
“乡愁也是一种国愁”
文化乡愁
古典的与现代的
二 放逐母题
文化形态与放逐释义
空间错失与放逐书写
个体流亡与放逐话语
远行天涯与放逐诗学
三 火浴母题
漂泊者的悲情
生存者的磨难
自强者的救赎
四 山水母题
家山烟树与他乡明月
仁山智水与生态山水
美境与美语
五 围城母题
婚姻文本中的复述
难以突破的人生困境
身份认同与“围城”内蕴
六 适性母题
“适人”之适性:欲荣恶辱
“自适”之适性:独钓空濛
“忘适”之适性:陶然至乐
七 因果母题
因果报应与文化思维
被神圣化与世俗化的因果之链
因果与文本的逻辑脉象
八 圆缺母题
圆兮缺兮相依
“东半球”的圆缺
“西半球”的圆缺
第四章 母题的艺术变奏
一 同一文化母题的文本变奏
因视点不同而变异
因情态不同而变异
因认同有别而变异
因时移境迁而变异
二 由意象到图腾:母题的生长与演进
母题的意象化
从“鱼尾狮”到都会图像
母题演进的策略
三 参古创格:母题的置换与移用
尚友千古
望今制奇
“母题套语”的功能放大
四 扇形展开:母题的跨界叙说
越地域之界
越文化之界
越族群之界
越性别之界
越文体
结语灵根自植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文学中母题的意义与价值
一母题如是说
“母题”一词是从英文音乐术语“MOTIF”音译而来。中文的直接解释是“动”的意思,但在英语中还有特定的含义,即它往往是某种事物的基本组成部分并赋予该事物的基本性质,它是独特的却又重复出现的音乐作品中的最小结构并构成作品的主干,在一部奏鸣式的乐益中首次出现并在其后反复出现的那个旋律。随之渐渐被移至文化人类学、比较诗学、民间文学中引用,到今天又扩展到人文学科的诸多领域加以研讨。原因不是别的,诚如歌德所言,母题是“人类过去不断重复,今后还会继续重复的精神现象”。而“精神现象”自然涵盖人文领域的方方面面。
任何一个概念一旦“广而告之”、 “张而扬之”,往往变得模糊起来。事实上,模糊之于文学也是正常现象。试想,人和文学本身都太丰富了,很难率尔操瓢,一锤定义,否则很可能陷入本质化即简单化的格局。
这样,我们可以说,在解读文学的“母题”时的种种读法,都有其合理性。若加整理,大致有以下十种对于母题的阐释:
(1)母题指的是主题、人物、情节或字句样式反复出现在作品里,成为利于统驭整个作品的有意义的线索。如比较文学学者李达三对“母题”一词语的解释: “由于其一再出现,使整个作品有一脉络,而加强美学吸引力;也可能成为作品里代表某种含义的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