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第八辑)
分類: 图书,文化,中国文化,
作者: 本社 编
出 版 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8-11-1字数: 79000版次: 1页数: 126印刷时间: 1998/11/01开本:印次: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6033166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照片能更多地留住历史的真实,全赖于它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不容篡改的独立话语。令人遗憾的是,、在叙述历史的时候,照片的独立话语常常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即使在一些大量使用照片的书籍里,它也不过是某种历史结论的旁证,或某个历史的概念的图解。《老照片》试图在这方面有所改变,把照片置于观照的中心,让照片自己来诉说。有时候,照片蕴含的话语、传播的意味,远不是几条简单的历史结论所能涵盖的,而历史却只有正视和倾听照片的话语,才能鲜活生动起来。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夜色渐逝,晨曦初起。透过正在消散的薄雾,传来叮咚叮咚的驼铃声,一队一队满载各种货物的骆驼正踏着积雪不紧不慢地迈向京城(图①、图②)。退回半个多世纪,这是北京的寻常景观。
北京原本没有自然生长的骆驼。利用骆驼在北京搞运输,始自元代。13世纪,蒙古大汗忽必烈修建了元大都城,初时有军民人口四五十万,至后期已达百万之众。为了解决军民日常所需,被蒙古统治者所熟悉和垂青的骆驼自然成为运输货物的首选。到了明代,北京的骆驼运输几近绝迹。清代,骆驼复又普遍出现在北京。当时,蒙古人向清政府进贡或来京做买卖,都是把贡品或货物用耐长途跋涉的骆驼运到京城北面的黄寺或外馆一带(黄寺,即东、西黄寺,分别为达赖、班禅来京的住所,蒙藏僧俗来京,必前至参佛礼拜;外馆则为少数民族贵族进京时的招待所)卸货,有时就地将多余的骆驼卖掉。清政府也在玉河桥、东直门外和通县张家湾设馆官养骆驼。但京城“驼户”的骆驼多是从张家口外的骆驼市上换来或买来的。那时,在京西的石景山、门头沟一带,京南的良乡、大红门一带,有很多靠养骆驼拉脚谋生的“驼户”。进入民国后,虽然开始有了公路和马车,但“拉骆驼跑城儿”仍很普遍,直到30年代初才明显地减少。这是因为:一则政府南迁后,城里的需求大大减少;二则交通逐步改善,郊区出现了火车,方便快捷的胶皮轱辘马车多了,再往后运货的汽车也出现了。拉骆驼跑城儿的逐渐少了,但仍有少量驼队给城里送煤。1949年北京解放后,骆驼不允许进城了,这种运输方式才渐渐绝迹。
作者简介
目录
华孟阳 驼铃叮咚北京城
马小弥 当过参赞又当领班的舅舅
孙灵之 三英嫁三良
安裕惠 满族姐妹俩
陶荫培 家人国事
白永达 旧时学友
李大清 难忘的密月
高华 历史漩涡中的朱瑞
谢泳 最后的聚会
陆听 朱家溍先生儿时的照片
崔港珠 唉,那年月
叶延滨 头一次见到死神
陈林群 拉练去外白渡桥
徐宗懋 美军驻台面面观
张安福 一段鲜为人知的作战经历
林洙 林徽因少年时代的两帧照片
英子 我与妈妈的奇缘
孔迈 51年前的一次采访
丁聪 一张照片的失而得得
王桂珍 缺角的结婚纪念照
贾杼 我们与纳西族房东
李根红 飞鸿寄情
李养玉 爷爷的肖像
陈汉书 已经“陌生”的照片
吕蛩 我的“矿工生涯”
唐希 三代琼斯的中国情
曲宏 清末烟台全景明信片
媒体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