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禅宗史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宗教,佛教,
作者: 杨曾文 著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9-5-1字数:版次: 1页数: 494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3纸张:I S B N : 9787500424376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对中国佛教中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宗派——禅宗在唐五代时期的成立和迅速兴起的历史作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和论述。本书在结构上特地设立第一章着重介绍禅宗正式形成之前的禅经翻译和主要禅法;第二章介绍禅宗“史前”酝酿期从菩提达摩至僧璨的事迹和对后世禅宗有较大影响的禅法思想。此后各章介绍中国禅宗的初创期、南北宗并立期和南宗独盛期、禅门五宗(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形成及它们早期传播的历史。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禅学的传入及其早期流传
第一节 禅学经典的翻译
一 后汉安世高和《安般守意经》
二 西晋竺法护和《修行道地经》
三 鸠摩罗什和《坐禅三昧经》
四 佛陀跋陀罗和《达摩多罗禅经》
五 关于大乘禅法著作
第二节 隋唐以前流行的主要禅法
一 数息观
二 不净观
三 慈悲观
四 因缘观
五 界分别观
六 念佛观
七 所谓四禅八定
第二章 从菩提达摩到僧璨——禅宗的史前时期
第一节 从菩提达摩、惠可到僧璨
一 菩提达摩.
二 惠可与楞伽学者
三 僧璨
第二节 《楞伽经》思想略析
一 世界万有皆由心造,虚妄不实
二 众生皆有如来藏,皆有可能达到解脱
三 重视内心自悟,反对执著文字
四 如来禅
第三节 现存《二入四行论》及其内容
一 关于《二入四行论》
二 达摩的禅法
第三章 禅宗的成立及其早期发展——所谓“东山法门”
第一节 道信及其《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
一 道信的生平
二 道信的禅法——《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
第二节 弘忍及记述其禅法的《修心要论》
一 弘忍的传记
二 弘忍的弟子和东山法门
三 关于《修心要论》
四 弘忍的“守心”禅法
第四章 盛行一时的北宗禅
第一节 “两京法主,三帝门师”神秀及其弟子普寂
一 神秀和东山法门
二 普寂和北宗
三 义福和景贤
第二节 北宗“观心”、“看净”的禅法
一 神秀、普寂和北宗禅法
二 《观心论》的禅法思想
三 《大乘五方便》的禅法思想
第三节 早期禅宗史书《楞伽师资记》和《传法宝纪》
一 净觉和《楞伽师资记》
二 杜月出和《传法宝纪》
第五章 慧能和南宗
第六章 净众、保唐禅派和牛头宗
第七章 南宗禅的迅速兴起
第八章 禅门五宗的形成及其早期传播
第九章 禅宗灯史《宝林传》和《祖堂集》
主要参考书目
书摘插图
第一章禅学的传人及其早期流传
第一节禅学经典的翻译
禅宗以“禅”立宗,虽然对禅作出了超出传统意义的发挥,但它的禅法理论毕竟是在旧有禅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受到旧有禅学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正式论述中国禅宗历史之前,首先对禅宗产生之前禅学的流行情况作简单介绍。
戒、定、慧构成佛教的三学,统括了全部的佛法。“定”,梵文Samadhi,音译“三昧”、“三摩地”,指心专注一处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修习者以特定的方法达到这种状态,以思悟佛教义理。在中国,“定”往往与“禅”连称,称作“禅定”。其实,“禅”虽属“定”,但比一般的“定”更进一级,不仅要心注一处,而且要思惟审虑。“禅”的梵文是Dhyfma,也意译为“静虑”、“思惟修”、“弃恶”、“功德丛林”等。因为二者前后密切连接,一般合称“禅定”。隋代净影寺慧远在《大乘义章》卷十三说禅定有七种名称:禅、定、三昧、正受、三摩提、奢摩他、解脱。其实除了禅、定二名之外,其它不过是它们的不同音译和意译而已。修持禅定一般要采取打坐姿势,故也称“坐禅”。坐禅要观想佛教道理,因此也称“禅观”。从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史考察,禅定这种修持方法来自婆罗门教和其他“外道”的“瑜伽”,释迦牟尼在创教之前曾从外道学习过“四禅”、“四无色定”。释迦牟尼在创教过程中吸收了外道的一些瑜伽修持方法,并加以改造和发展,建立了自己的禅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