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与建构(社科博士文库)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
作者: 邓伟 著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版次: 1页数: 353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0473435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对这一时期的语言文学变革进行梳理与研究,对于深化认识中同现代文学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对清末民初语言文学的变革过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与探讨,并揭示了这一过程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之间的关联,较为清晰地建立了清末民初文学语言建构的历史图景,总结了历史的规律。论文资料翔实,条理清楚,对清末民初语言转型的历史语境的描述十分清晰,且多自己的见解。
——凌宇
本论文选题具有开创性,且新颖平实,对于整体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与理论意义。论文不仅在资料发掘和分析方面有很多新的发现,并且在历史概括与理论上也有许多创新,填补了一些学术空白,具有显著的学术价值。论文显示了论者具有卓越的学术能力,是难得的学术研究人才。
——殷国明
论文所考察的问题,向来为学术界所忽视。故选题富有明显的学术意义,也表明了作者的学术敏锐性。论文有许多创新之处,这些富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方法(角度,视野及具体学术观点等),有一定的说服力,对同行也有所启发。
——朱文华
清末民初是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转型的一个重要时期,对这一时期的语言文字与文学语言建构进行研究,对于深化认识现代文学语言生成历史、特点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论文作者的创新意识很强,他试图突破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清末民初语言文字变革和文学语言的阐释框架,这是特别值得肯定的。论文对于那一历史时期占文、白话、骈文相互间复杂关系的论述颇为独特。关于政府力量参与语方言文字变革的观点,突破了过于着重民问力最的观点。对于那一时期文学翻译的梳理,分析得相当深入而精当。
——方长安
内容简介
中国文学在20世纪的最初二三十年问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乃至转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其时中国社会文化的结构性变动,汉语书面语体系的转换,再加上文学话语方式的西方输入,使得中国文学语言发展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狂飙突进的态势,极大改变了自身固有的逻辑与形态。
清末民初是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转型的一个重要时期,对这一时期的语言文字与文学语言建构进行细致的梳理和研究,对于深化认识现代文学语言生成历史和特点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本书稿对于中国现代语言文字变革过程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与探讨,并揭示了这个过程与中国文学历史性转型之间的深刻关联。不仅在资料发掘和分析方面有很多新的发现,并见在历史概括与理论上也有许多创新,填补了一些学术空白。
作者简介
邓伟,男,1975年生,四川成都人,文学博士。现为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重庆市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重庆市作协会员。在《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自2008年3月起,进入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作研究工作。
目录
总序
序
绪论 研究对象、视野和架构
一 研究对象:文学语言建构(1898—1917)
二 理论视野:中国文学的雅俗格局
三 研究架构:思路与布局
第一章 文言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语言论略
第二节 报章体的突破
第三节 “文界革命”
第四节 “新名词”与语法
第二章 白话文运动
第一节 晚清白话文运动的逻辑
第二节 晚清白话报刊
第三节 《安徽俗话报》
第四节 国语运动与方言问题
第三章 翻译文学语言
第一节 翻译与文学翻译发生
第二节 翻译文学语言与归化
第三节 西方范式与欧化
第四章 梁启超与文学语言近代化——以“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为中心
第一节 “诗界革命”
第二节 “小说界革命”
第三节 “新小说”与白话建构
第五章 林纾与古文文学语言——以林纾文学实践为中心
第一节 古文与林纾古文
第二节 “林译小说”
第三节 林纾的古文小说创作
第六章 徐枕亚与骈文文学语言——兼论民初“鸳鸯蝴蝶派小说”语言
第一节 骈文与骈文小说
第二节 《玉梨魂》
第三节 民初“鸳鸯蝴蝶派小说”语言
代结语 五四的超越——五四文学语言建构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文言的发展
在清末民初,中国古代文学的价值标准仍受到普遍的尊崇,在当时文学权力关系中占据明显的位置,以文言这一书面语体系为基础的中国古典散文与诗歌仍在文学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且,在这一历史时期,也是文言首先面对西方文化与文学,在新的媒介传播方式之下,产生了种种区别于中国古代文学语言的探索与实践。实际上,文言的发展已构成1898—1917年重要文学语言建构的重要内容,属于清末民初文学语言建构的本体部分。
固然,我们可以印象式地说,五四时期中国语言文字的现代转型并没有认同这一发展线索。但情况决不会如此简单,清末民初的白话文与文学语言并没有建立起必然的联系,加之白话的实际发展水平,可以说白话只是当时具有改良思想作家的一种“利俗”的选择。尽管白话代表中国文学语言发展的历史方向,但其现代转型的意义还需要在一个较长时段中才能浮出。就清末民初文言的发展而言,我们不能仅依据五四时期的情况,追加以简单的否定意见,而应看到在这一时期文言发展造成的汉语书面体系的激荡及其在中国文学语言发展史上的价值与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