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斯普京创作研究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孙玉华,王丽丹,刘宏著
出 版 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2-1字数:版次: 1页数: 227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020068050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拉斯普京的道德追求与创作思想形成于民间,这使得民间诗学有机地融入其创作文本成为可能。民间诗学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拉斯普京思考俄罗斯人民的生活观、道德观、价值观及美学的一种叙事手段。而作家创作中独特的民间话语显示出小说浓郁的民间意味,体现了作家深切的民情怀与民间叙事立场,如果说拉斯普京的心理分析形式来自于俄罗斯古典文学,那么其小说的艺术形象性则依托于民间诗字传统。作家笔下的民间世界不仅仅是一个单纯承载道德和意识的文化世界,而且是一千充满了酸甜苦辣的人性世界,是弥漫着爱与良知的生命世界。它是作家认识民族生活、研究人民思想取之不尽的源泉,同司时也是作家的一种艺术策略。
作者简介
孙玉华,女,l954年9月生,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导,大连外国语学院院长,全国教学名师,教育部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出版专著2部,教材4部,译著2部,发表论文50余篇。 王丽丹,女,l969年1月生,副教授,俄罗斯语言文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大连外国语学院俄语系教师。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30余篇。 刘宏,女,1971年9月生,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大连外国语学院教务处处长。出版专著1部,教材2部,发表论文40余篇。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道德理想主义的文化语境
第一节 群体通性:西伯利亚文学
第二节 个体特质:拉斯普京的早期创作
第三节 传承经典:作家的世界图景
第四节 社会“病态”:世纪末的文化转型
第二章 文化保守主义的悲怆展示
第一节 精神家园:生态意识与存在主义
第二节 乡土守望:“俄罗斯土著”与“原始意象”
第三节 绝望悲歌:死亡意识与人生困境
第四节 逃避现实:梦中的安逸与梦醒的仓惶
第三章 文化民族主义的拯救意识
第一节 苍凉呐喊:与日俱增的政论成分
第二节 血脉相承:难以挣脱的民族记忆
第三节 灵魂皈依:释放希望的宗教情怀
第四章 传统现实主义的民间立场
第一节 民间情怀:清醒冷峻的现实主义
第二节 乡土话语:质朴深沉的民间叙事
第三节 直面现实:新千年的惊世之作
附录一 中俄拉斯普京研究概述
附录二 拉斯普京主要作品勘目
附录三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道德理想主义的文化语境
道德理想主义,就是把道德理想当作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把社会的道德水平作为评价社会的最重要的甚至是惟一的标准或尺度。拉斯普京曾经说过:“我在自己的作品中不解决经济问题,我只对道德问题感兴趣,对人及其在道德方面的得失感兴趣。”作为道德理想主义者的拉斯普京向来从道德优先性原则出发来评价社会,因此作家往往走向对文明化、城市化、工业化的历史趋势的强烈排斥乃至否定。作家情急之下的道德主题并非因理想丧失、道德堕落的俄罗斯今天的世俗化和市场化而起,只是社会剧变才使其道德焦虑有所凸显。作家的这种对社会道德情操的崇高要求源自于西伯利亚地域文化的熏陶与影响,还有作家本人与生俱来的人格精神及一以贯之的文学内涵,加上俄罗斯经典作品的美学成分与苏联文学经验的不断积累。
在俄罗斯当代作家中,拉斯普京是特立独行的,他从创作伊始就选择了西伯利亚这一特定地域文化背景来建构自己的艺术世界。其小说时空中弥漫着瑰丽旖旎的西伯利亚自然风光及这方水土所特有的奇风异俗,充满了特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胸襟坦荡、善良木讷的西伯利亚人。西伯利亚因其蛮荒凋敝、人迹罕至幸运地为自己积累了底蕴丰厚的文化财富,尤其是迅猛发展起来的二十世纪的西伯利亚文学以其题材多样、体裁各异奠定了自己在俄罗斯文学史上不朽的地位。可以说,西伯利亚固有的文化特色成就了拉斯普京卓尔不群的地域文化心理,也为斯普京日后成为一位不折不扣的道德理想主义者提供了锻造场所。
童年的所见所闻滋养了这位道德理想主义者的文学创作天赋,西伯利亚冬去春来、秋来暑往的季节交替与自然风光,甚至出现在作家极富政论性的作品中。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当作家置身于西伯利亚这一重大而急剧的社会变革中心时,他完成了生态与道德创作主题的选择。拉斯普京本人的文化性格与人文精神的逻辑起点的构建,与其对俄罗斯经典作家作品的传承关系密切。拉斯普京将以陀思妥耶夫斯基、布宁、肖洛霍夫等俄苏作家为主体的民间美学传统炉火纯青地融会贯通于自己的创作中,使其创作中的艺术积累既有俄罗斯传统文学的人民性的痕迹,也有作家个体特质的烙印。
二十世纪末,在俄罗斯风起云涌、诡谲变幻的人文背景下,精神资源积累丰厚的拉斯普京能够不受知识分子普遍遭遇到的自我认同危机的影响,继续不断地完成对传统文化与祖先生存特质的认同与皈依。由于严谨的理性与高度的清醒,使作家能够在大众文化甚嚣尘上、商业文学蔓延流行之际,仍可以一如既往地经营传统的道德题材,关注日渐凋零的生态环境,进行真诚的乡村坚守。其于创作初期显示的某些精神姿态一直坚守到今天,这种偏执得有些极端的顽强无疑显示了一个道德理想主义者的心路历程。
第一节 群体通性:西伯利亚文学
西伯利亚为俄罗斯境内亚洲地区的一片广阔地带,西起乌拉尔山脉,东迄太平洋,北临北冰洋,西南抵哈萨克斯坦中北部山地,南与中国、蒙古和朝鲜等国为邻,面积近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除西南端外,全在俄罗斯境内。西伯利亚的人口约四千万,其中俄罗斯人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他的有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科米人、雅库特人、图瓦人等,人口主要沿铁路线分布。西伯利亚在一个没有到过此处的外人眼里似乎更像是一个形象的区域范围而不是一个地理名词,人们通常把它与雪域、严寒、空旷、野蛮联系起来。
一望无际的雪原在苍穹下无限伸展,云层灰白的夜空里闪耀着色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北极光一一地域辽阔、神秘遥远的西伯利亚常给人以萧条肃杀之感。尽管自十六世纪下半叶开始,沙俄便越过乌拉尔山长驱直人向西伯利亚地区扩张,但长期以来西伯利亚始终没能摆脱蛮荒凋敝之地的称号。及一八九五至一九○五年西伯利亚大铁路修建竣工开通后,西伯利亚地区才开始了大规模的开发,以俄罗斯民族为主的人口大量东移,西伯利亚大铁路沿线的工业得以迅猛发展。从二十世纪中期开始,随着水力资源的开发、大型油气田产业的发展、贝阿铁路的建成通车,西伯利亚人口一直处于递增状态,工农业呈现出发展态势。广阔无垠的西伯利亚土地为西伯利亚人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这里几乎拥有世界上已经发现的一切矿物资源,用俄罗斯人自己的话来说,在他们的地底下埋藏着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所有物质。西伯利亚因此成为俄罗斯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成为“世界上最后÷块 拥有巨大的可持续开发资源的大陆”。慷慨的自然环境不仅造就了西伯利亚人高大魁伟的身躯、宽广豁达的胸怀、豪爽练达的性格,同时也练就了西伯利亚人坚忍顽强的毅力、超越常人的天赋和超凡脱俗的创造力及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可以说,西伯利亚是一块高度文明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丰厚的地域。
一、底蕴丰厚的西伯利亚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用这句话来形容西伯利亚人独特的文化传统、风俗民情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天然孕育于西伯利亚这方水土的西伯利亚文化为俄罗斯文化的发展增添了绮丽旖旎的地方风韵。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起源于西伯利亚地区的萨满教。很长一段时间萨满教成为这里广泛流传的宗教信仰,是民间文化的重要形式。在其他各种外来宗教传人之前,萨满教几乎独占了西伯利亚各少数民族的古老祭坛,因此这一原始性宗教在这里的影响根深蒂固。不以信仰为主而以经验为重的萨满教供奉氏族或部落的祖灵,推崇万物有神论,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萨满因企图以精神方式掌握自然神力的玄机与奥秘,达到与神灵沟通的目的而受到当时民间的欢迎。其沟通、祈福、驱邪、保平安等宗教行为模式决定了萨满教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作用,萨满教也因此使民间感到存在本身的价值与意义的同时,产生了生命不断回归的美好信念。从十八世纪开始,沙皇政府大力支持东正教在西伯利亚的传播,并采取强制手段推行基督教化。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其他各种宗教的传人,当地居民原来的信仰并没有消失,萨满教逐渐被赋予新的内涵,其原始性宗教因素仍以各种方式在民间广泛传播,其安抚民心、慰藉灵魂等方面仍对当地居民起着不可替代的精神作用,对他们的世界观和行为发生着重大影响。这一被遗留下来的古老的文化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成为西伯利亚地区一道独特的民间风景。与萨满仪式等有关的文化现象不仅成为西伯利亚作家拉斯普京(《唉,老太太》,1966等)、舒克申(《出洋相》,1970等)等不断言说的话题,也是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家、文化学家、历史学家、宗教界人士经常关注的焦点。
或许是西伯利亚漫长的寒冬给予了西伯利亚人更多的解读历史、回味自己的时间,使善于思考、耽于幻想的西伯利亚人不断地潜心思考过去,从容应对未来。在西伯利亚几百年的文明史上出现过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罗蒙诺索夫,“火箭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门捷列夫,举世闻名的音乐天才柴科夫斯基,绘画奇才苏里柯夫,冲出地球走进宇宙的第一位太空人加加林等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些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闪烁的“明星”成为西伯利亚人长期引以为自豪的理由。富于创造力的西伯利亚人在这样一个胸襟坦荡、视野辽阔的人文环境中,不断为自己营造艺术气质的氛围。
西伯利亚人常常把冰雪和严冬造成的肃穆庄严和不可言状的压抑幻化成无尽的遐想和思考,其在文学艺术上的富于创造性的特点在西伯利亚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和体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文化学家д.C.利哈乔夫曾经说过:了解一种不知其来源的文学,与不懂得他人所表达的语言却要了解他的思想是同样困难的。因此追根溯源,了解西伯利亚文学的发展源头对我们廓清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文学事实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西伯利亚文学具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其文学史发端于十七世纪的《西伯利亚编年史》(又称《斯特罗加诺夫编年史》),在此基础上西伯利亚的编年纪事文学和游记文学逐渐丰富完善起来,科学、文化和艺术也随之蓬勃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