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碑帖导学教程·隶《西狭颂》
分類: 图书,艺术,书法 篆刻,碑帖,
作者: 孔宝刚,庆旭主编;金丹编著
出 版 社: 古吴轩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1-1字数:版次: 1页数: 89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7331889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该套丛书的最主要特点是“学以致用”“随学随用”“未学不用”“不断巩固”。即学会了一个具体技法之后,即可解决此后的问题,也可以理解成一个具体的“形”,总是可以在前一个单元训练中清晰地找到训练有素的痕迹,而没有学过的技法不会在前一个单元中出现,这样一个一个熟练的技法单元就组成了一个非常严密的技法链。这是该套教程有别于目前诸多技法类丛书的最主要特点,也是笔者近年来关于“书法教育教学的模式研究”课题中技法教学的一个分支。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做到学科性、科学性、系统性、连续性、针对性相结合,所以需要提醒读者注意的是,在学习一个新的技法时,一定要做到严密精确,熟练到位。经过一个又一个技法单元的学习,一个一个坚实的技法链就拉起来了,读者们的实际书写水平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本书是该丛书之一《西狭颂(隶)》。
作者简介
金丹,文学博士,1966年5月生于江苏扬州,1990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1998年考八该院先后攻读书法篆刻方向硕士、博士学位,2004年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论文推选为首届中国书法“兰事奖理论奖”获奖候选论文入选全国第六届书学讨论会(郑州),百年西泠千秋印学国际印学研讨会(杭州),《淳化阁帖》与二王书法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海),碑学与康有为书法学术研讨会(南海),作品发表于《书法研究》书法》等多种学术期刊,出版《中国书法史》(合著,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经典湖州》(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书法考级教程》(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现为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目录
《西狭颂》及其临摹与创作
笔画篇
偏旁篇
结构篇
原帖选录
临摹示范
创作示范
后记
书摘插图
《西狭颂》及其临摹与创作
一、《西狭颂》背景简介
《西狭颂》,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也称《李翕颂》。因额有“惠安西表”四篆字,故当时应称为《惠安西表》。镌立于东汉建宁四年(171)六月,为摩崖石刻,由五瑞图、正文、题名三部分组成。五瑞图居右上方,正文居中,题名居左。总高212厘米,总宽298厘米,正文隶书,20行。385字。字形方正,每字约一寸二三分见方。后有小字题名12行,142字。《西狭颂》石刻今在甘肃省成县天井山。北京图书馆藏有明拓本。其文字考释,见于宋人曾巩《南丰集》、洪适《隶释》《隶续》,清人顾蔼吉《隶辨》、翁方纲《两汉金石记》、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毕沅《关中金石记》、王昶《金石萃编》、冯云鹏、冯云鹪《金石索》,今人郭荣章《汉三颂摩崖考释与评介》等。
其文系赞颂汉武都太守李翕为谋求民利,开通西狭中道之事而刻。摩崖凌空绝壁,刻于下临深渊的鱼窍狭悬崖之南壁。据县志载:“昔传有龙自潭底飞出。汉武都名太守李翕尝篆五瑞图于壁,其一日黄龙,故名黄龙潭。”故此石刻当地人又俗称《黄龙碑》。正文右侧的崖石上刻有腾空飞旋的黄龙、幽鸣空谷的白鹿、滋润万物的甘露、蓬勃葳蕤的木连理,生机盎然的嘉禾。紧贴甘露的左旁,有纯朴憨厚的承露人栩栩如生的情态,俗名《五瑞图》。款为“君昔在黾池,修崤嵌之道,德治精通,致黄龙、白鹿之瑞,故图画其像”。《五瑞图》象征着太守李翕在主政其问一派风调雨顺、万物欣荣的景象。
沿省道江武公路经成县西行十多公里,至抛沙镇丰泉村的鱼窍狭,便可见到现存汉代最完整的《西狭颂》。它面对单山,背倚庄子山,是麦积山到九寨沟的必经之地。它与成县的吴挺碑、鸡峰山、苍龙岭、香水洞等古迹浑然一体。《西狭颂》以它独特的魅力,以它所处的绝胜美景,吸引着无数学者和游人。宋代文人曾巩曾写下一篇《西狭颂》跋尾,其中这样描述道“缘壁立之山,临不测之溪,危难阻峻,数有颠覆陨坠之害”,其修道和刻凿之艰辛可见。由于《西狭颂》的选石选址甚佳,距今一千八百多年,保存如此完整者实不多见。摩崖在鱼窍狭阴面悬崖上,上有拱起石岩遮护,下有深不可测的黄龙潭,险峻异常,难以企及。民国《甘肃新通志稿》载:“按此碑在汉碑中剥蚀最少,以临江摩崖,毡捶不易,故较他碑独获保全,宜海内视为珍秘也。”加上太阳直射不到,雨水淋浸不着,岩石质地坚韧,这些就是“西狭颂”得以保存最完好的原因了。清人杨守敬《平碑记》云:“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环境同样造就了《西狭颂》,它给后人留下了完美的汉代摩崖石刻印象。《西狭颂》与《石门颂》《郙阁颂》被合称为著名的“三颂”,《石门颂》已从崖壁卜凿出移至汉巾博物馆,《郙阁颂》也因修路而凿迁至略阳灵岩寺,只有《西狭颂》还在原处,叙说着历史的沧桑,原汁原味的汉代风范,让我们真切地领略着古老而悠远的汉人情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