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碑帖导学教程·草《黄庭坚书太白忆旧游诗卷》
分類: 图书,艺术,书法 篆刻,碑帖,
作者: 孔宝刚,庆旭主编,吴旭春编著
出 版 社: 古吴轩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1-1字数:版次: 1页数: 89印刷时间:开本: 大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7331933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该套丛书的最主要特点是“学以致用”“随学随用”“未学不用”“不断巩固”。即学会了一个具体技法之后,即可解决此后的问题,也可以理解成一个具体的“形”,总是可以在前一个单元训练中清晰地找到训练有素的痕迹,而没有学过的技法不会在前一个单元中出现,这样一个一个熟练的技法单元就组成了一个非常严密的技法链。这是该套教程有别于目前诸多技法类丛书的最主要特点,也是笔者近年来关于“书法教育教学的模式研究”课题中技法教学的一个分支。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做到学科性、科学性、系统性、连续性、针对性相结合,所以需要提醒读者注意的是,在学习一个新的技法时,一定要做到严密精确,熟练到位。经过一个又一个技法单元的学习,一个一个坚实的技法链就拉起来了,读者们的实际书写水平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内容简介
黄庭坚书法楷、行、草俱佳。诸体中黄庭坚对草书最为用心,成就也最高,是继张芝、张旭、怀素后影响最大的草书家。 黄庭坚的草书继承了“颠张醉素”的狂草传统,晚年草书得“藏真三昧”,受怀素的影响最大。《太白忆旧游诗卷》是黄庭坚大草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其成熟草书的典型风格。
作者简介
吴旭春讲师1979年6月生于江苏海安2005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南通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目录
黄庭坚及《太白忆旧游诗卷》
笔画篇
偏旁篇
结构篇
原帖选录
临摹示范
创作示范
后记
书摘插图
黄庭坚及《太白忆旧游诗卷》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等,后世称之黄山谷。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宋治平四年(1067)举进士,历神宗、哲宗、徽宗三朝,官至吏部员外郎。曾游学于苏轼门下,为“苏门四学士”之一。黄氏才华横溢,在文学、艺术上有辉煌的成就,尤长于诗,为“江西诗派”始祖,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其书法极具个性面貌,与苏轼、米芾、蔡襄被后人合称为“宋四家”。
黄庭坚书法楷、行、草俱佳。楷书得力于《瘗鹤铭》,行书如长枪大戟,草书更奇伟纵逸,为世所重。山谷书法在宋代即享有很高声誉,宋徽宗赵佶赞其书:“黄书如抱道足学之士,坐高车驷马之上,横钳高下,无不如意。”宋高宗赵构也学黄字,“高宗初作黄字,天下翕然学黄字”。黄书在当时就已风靡一时,被奉为“目下无双”的神品。至后世,也一直备受推崇,影响深远。元代赵孟颊评其书:“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望之如高人雅士,令人敬叹。”明代王世贞评其书谓:“山谷大书酷仿《鹤铭》,狂草极拟怀素,生平见山谷书,以侧险为势,以横逸为功,老骨颠态,种种搓出。”清代康有为评其书:“宋人书以山谷为最,变化无端,深得《兰亭》三昧。”
诸体中黄庭坚对草书最为用心,成就也最高,是继张芝、张旭、怀素后影响最大的草书家。他晚年曾自述其学草经历:“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黄庭坚学草,除了师古人、师传统外,还很重视“师造化”和“师心源”。他曾于“棘道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拨棹,乃觉少进,意之所到,辄能用笔”。
黄庭坚的草书继承了“颠张醉素”的狂草传统,晚年草书得“藏真三昧”,受怀素的影响最大。从其成熟的草书面貌中,很容易看出其与怀素的传承关系,如线条的瘦劲舒展、结体的错落有致、随势造形,都是通过对怀素草书的领悟与临习而形成的。然而黄庭坚对怀素的理解与取法又有着很强的个性及独创性。山谷的草书在怀素的浪漫狂怪之外,更多地注重用笔的法度与意趣。其草书虽然在字形和气势上欹侧摇摆,动荡奔放,但在点画形态的把握上,则相当严谨得法,并融人其行楷的笔意,不过于放纵,不失法度。黄庭坚论书最重书法之韵,在他的作品实践中,韵的体现便是对用笔法度的重视与讲究,正如其论书云“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将笔法的地位提到相当高的程度。在这个基础上,再结合宋人写意的书风,使他的大草一别张旭、怀素暴风骤雨的韵律,而以沉着蕴藉的风度书写,擒纵自如,体现了更多的闲雅之趣、生动之韵。进而突破了以往狂草面目,在旭、素之外自成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