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超文存(八卷本)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程文超 著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版次: 1页数: 共八册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0475217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程文超教授(1955-2004),我国现当代文学领域著名的学者与评论家,著有各类研究文字计200余万字,是一宗很有价值的学术遗产,在学术界有着广泛和持久的影响。《程文超文存》编人了现今收集到的作者的主要著述,包括专著、论文、书评、随笔、散文与笔记等。《文存》共分8卷,各卷内容如下:
第1卷《意义的诱惑一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当代转型》(专著);
第2卷《1903:前夜的涌动》(专著);
第3卷《醒来以后的梦——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现代性问题》(专著);
第4卷《欲望的重新叙述——20世纪中国的文学叙事与文艺精神》(专著);
第5卷《中国当代小说叙事演变史》(专著);
第6卷《寻找一种谈论方式——“文革”后文学思绪》(论文集);
第7卷《反叛之路》(论文集);
第8卷《打捞欢乐的碎片》(论文、随笔集)。
《程文超文存》的出版,不仅便于国内外的读者理解和研究程文超的学术思想与学术成果,也有助于广大学人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发展的历史状况,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拓前进,作出新的贡献。基于学术研究的目的,《文存》对原作的内容和文字保存原貌,不予改动。
目录
意义的诱惑
世纪末: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索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丛书》总序
前言
第一章“神性”的隐退与他者的显现
一在神性与“他者”的空间地带
二误读:时间转化为空间
三80年代批评的双重冲动
第二章在历时/共时的他者话语里奔突的中国“人”
一坛子打开之后
二独特历史语境里走出的“人”
三感性生命:魔鬼与天使的产儿
四个体发展与“绝对命令”
五理性:西学东渐的历程
六通往自由之路
第三章裂缝的张力:面对“需要修补的世界”
一又见现代主义:对人道主义的战略策反姿态
二犹豫的放逐:这里的“酒神”与“生命之流”
三填塞式掏空:面对人与世界的意义
四“范式”革命的时分:道不尽的与走不出的
五重新咀嚼《野草》的悲凉
第四章在追寻中躲避“无法修补的世界”
一无垂无钓的“垂钓”
二话语欲望与策略
三“逃离”焦虑后的“失语”
四历史与平面:批评家叙述的故事
五叙述“叙述圈套”时的圈套
六能指滑动与滑动能指
第五章文化重建:走向21世纪的文学批评
一无法被话语宰割的大地
二“走向世界”的迷雾
三超越“中国结”
四寻找被流放的“边缘”
第六章模糊思维:东方智慧之光
一福柯们的困境
二模糊:超越理性/非理性
三“非善性”发现:辉煌地走向反面
四人生、老虎与草莓
五罗丹之思与庄生之梦
参考文献
后记
一九○三:前夜的涌动
醒来以来的的梦
欲望的重新叙述
中国当代小说叙事演变史
寻找一种谈论方式
反叛之路
打捞欢乐的碎片
书摘插图
第一章 “神性”的隐退与他者的显现
当文学批评终于在自己的历史上再次看到一个世界格局的时候,它无疑面对一个强有力的“他者”——西方文学理论批评。这时的文学批评便站在了这样一个“点”上:在纵轴上,它面对着自己的传统;在横轴线上,面对着他者的话语。而在它的前面,则是中国当下的、隐藏着历史的现实人生与文学艺术。这个“点”,不是直线上的某个点,而是错综复杂网络中的一个结。因而,它所面对的不是处于人们通常习惯表述的“一端”、“另一端”这种方位,而是网络里的各个不同因素。当我们考察“文革”后文学批评与他者的关系的时候,便不能不考虑到这张网。这既有利于我们看到“文革”后文学批评是作为“网”中的一个“点”与“他者”发生关系的,又有助于我们了解“他者”是如何并以何种面目进入这张网的。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颇有意味的现象:西方文学批评早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已进入后现代主义话语,而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文学批评作为一个“自我”在从“他者”里寻求确立、寻求改造、寻求建设时,眼中的“他者”不是在共时中存在的后现代主义,而是历时上的现代主义。更有意思的是,当我们深入进去时,发现所谓“现代主义”在当时的文学批评中某种程度上也只是一个新词语,作用于批评的真正的‘‘他者”,是西方18世纪以降的理性精神。在空间轴上,中国人勇敢地取石他山,在时间轴上却“舍”近求远。复杂的是,“近”又并非完全“舍”去,尽管只是词语等意义上的存在,它毕竟以某种面目出场,这给它在“网”中的“地位”变化提供了前提和合理性。西方文学批评这个“他者”便在“文革”后文学批评这个“自我”中同时以两种面目出现着:18世纪的理性精神;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的现代主义。中国“文革”后的文学批评,便是这样一种具有张力的运作。
关于“朦胧诗”的批评,是我们研究这种“具有张力运作”起始状态的重要对象,对于我们理解“文革”后文学批评走向有着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