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金融战争:金融变局下的中国经济转型
分類: 图书,经济,中国经济,中国经济概况,
作者: 冯昭 著
出 版 社: 中国华侨
出版时间: 2009-4-1字数:版次: 1页数: 241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2228634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全球陷入金融危机,中国如何突出重围,面对全球金融大萧条,中国企业和个人的出路何在?中国如可才能打贏这场反击金融危机的战争?2009年中国能否在危机中抓住机遇实现经济转型?
内容简介
在华尔街金融风暴的冲击之下,无论中国的金融机构还是实体经济,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很多行业,新一轮洗牌已经开始预演,更为重要的是最困难的日子恐怕不是2008年,而会持续到2009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如何在这场风暴中幸存并稳步发展,是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在汉语里,危机是一个蕴含中国智慧的词,即有危险,又在危险中蕴涵着机遇。而“经济危机”的英文为“economic crisis”,直译过来有“经济危险”的意思,把“机遇”给丢了。
纵观历史上多次重大经济危机,常常会导致一些国家衰落和另一些国家的崛起。在此次金融风暴中,中国有没有这样的智慧和基础,把握这一次全球经济衰退中的机遇,增强内生性力量,在未来增强其在世界格局中的重要程度?
《反金融战争》一书为你揭开了金融危机的真相,指出危机当前企业和个人的出路,并预测未来的财富大趋势,告诉读者如何在危机中寻找转机。
作者简介
冯昭,传媒人,财经观察家。河北宁晋人,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深造于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中国文化管理学会专家委员,曾担任多家主流财经媒体编辑、记者、评论员,并先后在经济观察网、凤凰网、(中国联合商报》等开设专栏、致力于商业评论、创意产业和财经人物的写作。现居北京,供职于《投资家》杂志社。
目录
第1章 谁把全世界拉下水
打开次贷链条
信托责任的破产
不一样的“国有化”
把整个世界拉下水
次贷冲击下的中国贸易
第2章 从通胀滑向滞胀
全球面临通货膨胀
“产能过剩”下的中国经济
如何走出通胀困境
第3章 房地产:明天很残酷
退房:有意或无意的选择
地产泡沫正被逐渐挤出
贷款支撑下的高负债经营
房地产商的自我救赎
楼市价格进入调整阶段
第4章 熊市中的投资法则
熊市投资应注意什么
“短打策略”助熊市理财
黄金投资谨慎为上
把资产交给私人银行
投资大师的熊市策略
第5章 互联网危机狙击战
激情飞扬的互联网十年
“互联网的冬天”有多冷
生不逢时的网络新媒体
腾讯是怎样过冬的
商业互联网的出路
全球一体化的冬天
附录:马云给阿里巴巴全体员工的一封信
第6章 中国制造升级战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温州模式”遇到哪些问题
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以产业升级把制造业留在中国
第7章 艺术市场大洗牌
盛世收藏:从玉石、檀木到陶瓷、雕塑
泡沫破裂:从奥运纪念品开始
“拍卖按揭”、“打折销售”难掩收藏退潮
以眼力和实力,化危机为契机
第8章 下一波财富在哪里
信息产业:结构升级追在眉健
金融业:不会过时的核心产业
文化产业:典型的朝阳产业
房地产业:周期性发展的支柱产业
水务行业:生活需要推动行业潜能
新能源:下一个投资机会
医药产业:不同领域缓慢开放
生物技术:催生中国富豪
第9章 社会分层助推器
金融危机致使贫富差距扩大化
“全球第二”与“%”背后的两极分化
中产分化:向上走,向下走
中产阶层=社会稳定器?
第10章 经济秩序的重建
世界金融体系面临改革
华尔街还能站起来吗?
中国经济将稳健成长
附录:G20峰会宣言
媒体评论
“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首先要把就业放到第一位。就业给了人尊严,一个人没有了工作,还有什么尊严可言!” ——龙永图 如果中国人像美国人那样生活,有三个地球资源也不够。资源瓶颈和气候变化正在敷促着人们改变,这对中国来讲至关重要。资源的压力、气候变化的压力,我们重复这个错误将来代价多么沉重。我觉得关键是思路要变,今天这种形势让中国人的智慧进发出来,那我们的国家一定能发展得更好。 ——吴建民 金融海啸在美国是重灾区,从金融危机变成经济衰退的时候,必然会传导到世界乃至中国。所以我们绝不要忽视这场金融危机,应该想得更困难一点。 ——秦晓 “我和你,同住地球村。”美国次贷风暴不仅席卷华尔街。也将整个世界笼罩在金融危机的阴露之下。 ——中国国际资本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首席经济学家孙飞 雷曼兄弟破产的时候。你很难完全意识刭它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对整个金融系统的冲击会是什么,在你西前,像一个电影用慢镜头来聚焦一个事件。它好像在梦里,一个非常不好的事情在发生,但你是一个旁观者。你没有能力去阻止它。 ——美林集团中国区主席 刘二飞 我们有一句话叫: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我觉得这场金融经济危机。全球任何一个现代经济体系的国家,都会影响得到。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影响得到,所以我觉得它的深度和广度是前所未有的。 ——中国宽带产业基金董事长 田溯宁
书摘插图
第1章 谁把全世界拉下水
危机来自华尔街,这是毫无疑问的。是房地产市场的次贷危机,导致了雷曼兄弟的破产,并点燃了美国金融危机,随后进一步蔓延到其他国家,由虚拟经济祸及实体经济。而次贷危机的形成,却并非一朝一夕。
当这个发端于按揭贷款经济问题演变成无法遏止的金融风暴,2008年10月,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重新回了国会山。在历时4个小时的听证会上,众议院监管委员会的议员们不时打断格林斯潘的应答,语带挖苦地复述他几年前的言论,并强迫格林斯潘承认,他当年的预判和政策,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错误的。
在国会议员们的严辞质询下,格林斯潘承认,他在长期担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期间犯过错误,而这些错误可能加剧了目前的经济萧条。这与经济繁荣年代格林斯潘在国会受到的推崇大相径庭。
众议院监管委员会主席、加州民主党人亨利魏克斯曼对格林斯潘说,你当时有权防止导致次贷危机的不负责任放贷行为的发生,许多人都曾建议你这么做,而现在整个美国经济都在为此付出代价。议员们还复述了格林斯潘近年来一些讲话的片断,比如格林斯潘曾说:“没有证据”显示房价将会暴跌、“最坏的时候可能已经过去”。
格林斯潘承认,他在贯彻自己不干涉主义监管哲学方面“犯了个错误”,许多人现在认为这种监管手法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当前的全球陛经济困局。虽然他已察觉这一监管思想“存在问题”,并为此感到难过,但格林斯潘坚持认为,没有哪个监管者聪明到能够预见这一“百年一遇的信贷海啸”。
是的,没有谁能够预见到这会是一场席卷全球的灾难,格林斯潘也不例外。那么,什么是次贷危机?次贷危机又是如何从房地产市场延伸到金融领域,并催生出这一“百年一遇的信贷海啸”的?
打开次贷链条
一直以来,“居者有其屋”是美国梦的一部分。因此次贷危机的爆发,与美国历史,以及美国人的消费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上世纪30年代,美国正值经济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新政的决策之一,就是设立房利美,为国民提供住房融资,帮助民众购买房屋,并借此刺激内需。1970年,美国又设立了房地美,规模与房利美相当。“两房”虽是私人持股的企业,却享有政府隐陛担保的特权,因而,其发行的债券与美国国债有同样的评级。
从上世纪末期开始,在货币政策宽松、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速度加快的情况下,“两房”的隐性担保规模迅速膨胀。尤其是在“新经济”泡沫破灭后,房地产成为布什政府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但是,有钱人都早已买了房,因此,那些收入偏低、收入不固定,甚至是没有收入的人,成为房地产消费的新动力,针对穷人的次级贷款业务应运而生。
从此,美国成百上千个抵押贷款公司、商业银行把各自放出去的次贷,打包卖给“两房”,在转移风险的同时,重新获得放贷的资金。而“两房”直接持有和担保的按揭贷款和以按揭贷做抵押的证券,由1990年的7400亿美元,爆炸式地增长到2007年年底的4.9万亿美元。在迅速发展业务的过程中,“两房”忽视了资产质量,这就成为次贷危机爆发的“温床”。
“两房”凭借其背后隐含的国家信用担保,低息借债买下次贷后,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法,将其转换成债券,以次债的形式在市场上发售,来吸引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各国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购买;而华尔街的金融机构又再次衍生,利用“精湛”的金融工程技术,将次债进行分割、打包、组合,构造出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次债信用衍生品并出售。
在这个过程中,最初一元钱的贷款,可以被放大为几元、甚至十几元的金融衍生产品,从而加长了金融交易的链条,最终以至于没有人再去关心这些金融产品真正的基础价值,进一步助长了短期投机行为的发生。
然而,金融创新可以分散和转移风险,但不能消灭风险。华尔街精英们利用其“精湛”的金融工程技术,设计出售各种衍生品以转移分散风险,这本没有错,问题是金融创新过程中,金融监管的严重滞后,缺乏对这些复杂的创新产品自身所暗藏的巨大风险强有力的外部约束。
首先,从次贷发放源头来看,一些金融机构为更多更快地发放次级贷款,有意放松对借款人基本借款资质和条件的审查。由于过度竞争,一些贷款机构和开发商达成“默契”,部分借款人购房时甚至是“零首付”,因为贷款机构只要把次贷转卖给“两房”后自己就是安全的。加之借款人持续还款能力偏弱,这些作为次债基础资产的次贷,在发放时就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其次,在次贷通过证券化转为次债的过程中,不仅存在担保过度的问题,而且信用增强的手段过于单一,主要是依靠“两房”背后的隐性国家担保。
最后,在围绕次贷和次债进行的一系列衍生过程中,每个环节的信用评估都是相互脱节的,每个环节掌握的信用评级和有关信息都只是一个碎片,以致一些人、机构甚至不清楚自己买的是什么,就把口袋里的钱交给了华尔街的金融精英们。
事实上,无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手段多么完善,都难以避免因为机构内部原因,或市场外部的变化而遭受的风险。当一些银行、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自身利益,不顾借款人的实际还贷能力而乱放贷款,“两房”等金融机构把危险贷款通过ABS(资产抵押证券)卖给金融市场,使得金融市场最终崩溃。
因此,“次贷危机”的核心角色是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债券,它属于资信程度不高的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的证券化产品;而引发“次贷危机”的基础资产——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是由贷款公司针对资信和还款能力低下的人群设计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品种,和房地产优质抵押贷款相比,它风险较大、坏账率较高、但贷款利息较高,但在房地产业的上升期内不会暴露出风险。
而“次贷危机”的完整概念,应该是“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债券危机”:其实质是针对某一类(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所做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创新,在其过程中触发了制度缺陷链条而导致的金融危机。
信托责任的破产
成百上千的抵押贷款公司、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利用次级贷款这一金融工具转嫁危机,这早就突破了古往今来的法律和道德界限,用郎咸平的话说,就是信托责任缺失。
原来,美国银行放贷的参照系,主要依赖贷款者的个人信用等级。信用评级公司一般将个人信用分为五等:750分以上为优等,660~749分为良好,620~659分为一般,350-619分为差,350分以下属于不确定。这是靠信用卡——“举债”为消费模式的美国人决定能否获得贷款、所付利息高低的尺度。而银行家之所以发明次贷,就是因为他们发现,向信用记录偏低、传统条件下很难获得贷款的人放贷,可以要求更高的利息。
高利益当然伴随高风险。根据美国储蓄监督局的数据,在通常情况下,主贷的违约律是1.1%,而次贷的违约率高达3.3%,也就是说,后者是前者的三倍。而在2007年第四季度,次级贷款违约率已经达到14.5%,2008年第一季度更是高达15.8%。
如此概率如此高的违约风险,银行为什么敢继续放贷?原来,银行把保险机构也拉了进来,并以此为心理底线,把保险变成了监管机构的障眼法。而分类包装以及评级机构参与,又成为了买家的心理底线。应该说,次贷问题链上,每一环都难辞其咎,但评级公司扮演了非常不光彩的角色。
其实,美国次贷危机的苗头,早在2006年底就开始了。只不过,从苗头发生、问题积累到危机确认,特别是到贝尔斯登、美林证券、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对外宣布数以百亿美元的次贷危机损失,花了半年多的时间。现在看来,由于次贷危机的涉及面广、原因复杂、作用机制特殊,持续的时间会较长,产生的影响会比较大。
具体来说,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有关:
首先,它与美国金融监管当局、特别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过去一段时期由松变紧的变化有关。从2001年初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下调50个基点开始,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开始了从加息转变为减息的周期。在13次降低利率之后,到2003年6月,联邦基金利率降低到1%,达到过去4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反映在房地产市场上,就是房贷利率也同期下降。30年固定按揭贷款利率从2000年底的8.1%下降到2003年的5.8%;一年可调息按揭贷款利率从2001年底的7.0%,下降到2003年的3.8%。
这一阶段持续的利率下降,是带动21世纪以来的美国房产持续繁荣、次级房贷市场泡沫起来的重要因素。因为利率下降,使很多蕴涵高风险的金融创新产品,在房产市场上有了产生的可能性和扩张的机会。其表现之一,就是浮动利率贷款和只支付利息贷款大行其道,占总按揭贷款的发放比例迅速上升。与固定利率相比,这些创新形式的金融贷款只要求购房者每月担负较低的、灵活的还款额度。这样,从表面上减轻了购房者的压力,支撑过去连续多年的繁荣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