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车经济学:我们为什么这样开车?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參考價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類: 图书,经济,各部门经济 ,运输经济 ,

作者: (美)汤姆范德比尔特 著,徐英 译

出 版 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1字数:版次: 1页数: 261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8614403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荣登亚马逊书店畅销书榜首

《纽约时报》、《纽约客》、《商业周刊》、《金融时报》隆重推荐

关于交通的“歌德巴赫猜想”

点击免费阅读更多章节:开车经济学

内容简介

为什么一名绅士到了车上就变成了“失控的恶魔”?

为什么在路上不能总做谦谦君子?

是女人使得塞车更严重吗?

人们在停车场找车位时,常犯的愚蠢错误是什么?

从纽约、北京、新德里到哥本哈根,全球的公路上都充斥着汽车、摩托车、自行车、手推车这些形形色色的交通工具。在汽车发明120多年后,来自美国的鬼才汤姆范德比尔特驾车跑遍世界,和全球的汽车专家、交通官员讨论那些令人愉快却也常让人气愤的交通问题:人类的行车秩序竟然不如一群蚂蚁!我们的爱车竟然能够决定自己所生活的这座城市的面积!为了行人的安全,一个减速的标志牌是没多大用处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路边放置一幅衣服穿得很少的美女画像!

你相信鬼才的这些奇谈怪论吗?

不信?不信的话,您不妨先把爱车停在车库里,泡上一杯咖啡,听着《我的S.U.V.保险杠》,随手翻开这本书,来看看汤姆范德比尔特是怎样让路上的那些烦心事,都化在笑谈中吧!

作者简介

汤姆范德比尔特,居住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的自由作家、新闻记者,擅长于以新锐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事物。长期为《纽约时报》、《连线》等媒体撰写有关设计、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文章,曾出版畅销书《生还的城市》(Survival City)。

目录

序 给所有司机的一面镜子

前言 为什么我后来插队?(为什么你也这么做?)

第一章 为什么总是别的车道开得快?交通如何作用于我们的大脑?

闭嘴,我听不清你说话:非实名制,攻击行为,以及驾车时的交流问题

你盯着我看什么?眼神交流,模式化思想以及路上的人际交往

排队等候,遵守交通规则:为什么其他车道速度更快?

附:现在,揭开后来插队的秘密

第二章 为什么你车开得不像你想的那么好?

如果驾驶如此简单,对于机器人来说为什么那么困难?是什么教学机器教会了我们驾驶?

我的车开得如何?可我怎么知道?

为什么缺少了反馈信息,我们在路上就发挥不好?

第三章 在路上,我们的眼睛和大脑如何背叛了我们?

在路上,我们要专心:为什么专心关注道路这么困难?

实际上,道路上的事物比看上去要复杂得多:我们驾车时,眼睛如何欺骗你?

第四章 为什么蚂蚁不会遭遇交通堵塞(而人类会):通过合作应对堵塞问题

见识世上最棒的通勤者:我们可以从蚂蚁、蝗虫和蟋蟀那里学习什么?

在洛杉矶以上帝自居

慢车道变快时,少数人如何战胜多数:车流以及人性

第五章 为什么比起男司机,女司机更能造成交通堵塞(交通中的其他奥秘)

这些人都是谁?关于交通心理学

停车问题:为什么我们停车的效率不高,这如何造成了交通拥挤?

第六章 为什么道路增多,车辆也会随之越多(如何应对这一问题)

自私的出行者

用米老鼠的办法来解决几个交通问题

第七章 危险的道路变安全之后

高速路上的难题:司机如何适应他们面前的道路

交通标志带来的麻烦——摆脱这些麻烦如何给大家带来益处

对道路宽恕还是纵容?交通工程的致命缺陷

第八章 交通如何诠释世界:关于驾驶的地方特色

“离合器要好用,喇叭质量要好,也祝你好运”:跳进德里的交通漩涡

纽约人乱穿马路(为什么哥本哈根的人就不这样?):从文化角度看交通

危险:前方有“腐败现象”——疯狂驾车的私下告密者

第九章 弗莱德,蒙大拿乡下一个离了婚的喝着啤酒的医生,在举办橄榄球超级杯赛的星期天,他正开着一辆小型货车,为什么你不能和他在一起乘车:在路上做什么冒险,为何如此?

下意识的恐惧感:我们如何误解道路的风险

去还是留?为什么道路风险如此复杂

安全的风险

后记 驾驶经验

致谢

媒体评论

一次对坐在方向盘后的人们心理的全面体察,充满乐趣、奇妙和启迪。如果让我给这个交通糟糕的国家提些建议,那就是要求每位司机在拿驾照前,都必须读这本书。——《纽约时报》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道路上那些反直觉的事实,也让我们知道了为什么会这样。——《商业周刊》本书抽丝剥茧地分析了人类复杂的交通行为,其详实程度令人惊异。——《纽约客》交通是一个发达的社会最应该统筹规划的项目……范德比尔特先生精于此道,他在每一页都列举了系列可观的事实。——《金融时报》一本融合了交通行为和交通心理的伟大著作。那些关于交通拥堵的文字,读来妙趣横生,任何一位每天都要在路上耗去超过19分钟的人,都应该花点时间读读这本书。——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黑天鹅》作者汤姆范德比尔特让我们以新的视角看待每天都要面临的问题(也是每天都忧虑的问题)。在这本书中,我们了解到的不仅限于高速公路上的事,还有我们生活的世界。无论你是开私家车还是选择公共交通——这本书都值得你读。——詹姆士索罗维基 《群体的智慧》(The Wisdom of Crowds)作者这不是一本驾驶教科书,而是一面给所有人的镜子:一面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和别人以及如何更安全更快乐生活的魔镜。——刘思伽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著名主持人

书摘插图

序 给所有司机的一面镜子

如果说我的人生因为《开车经济学》而发生了改变,这未免有些夸张。这本书因而今后也不会被列入“对我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书籍名单。但是它无疑大大增加了我的驾车乐趣。再加上我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少说也有一两个小时,所以,如果说《开车经济学》没有让我的生活变得更有趣,那就是撒谎了。

它带给我的第一个乐趣在于,让我每一次普通的驾车出行成为有意思的实验过程。或宽阔或拥挤的马路是开放的实验室,各色汽车、骑车人乃至行人、警察、交通协管员全部是实验的对象。当然,我也是实验对象,只不过我还同时兼有观察员身份,把观察来的实验结果和书中列举的结论一一比对,然后窃喜,偷笑。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是一名有着7年驾龄的司机的话,你当然知道,《开车经济学》里说的这些规律都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如果堵住路口的是一个女司机,那么会有更多的人(包括女司机)鸣笛。

如果造成堵车的司机贴着“新手上路”的标签,对他鸣笛的人就更多。

同样是堵塞了路口的交通,吉利会比奔驰招来更多的鸣笛。

……

为了实验全面起见,我在国贸桥下掉头时故意把车开到靠前的位置,然后试图并线,并且按照书中建议的那样,除了降下玻璃,伸手示意之外,还看着别人的眼睛。想知道结果么?对方真的同意我插入队伍了。达成交流果然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唯一的困扰是:如果我要插入右转弯队列的话,应该以怎样的姿态从右侧伸手示意,又如何让右侧那位司机看到我的眼睛呢?不过,应该声明的是,此案例纯属实验行为,大范围推广则会失效并带来灾难性后果,那就是混乱不堪的路口秩序甚至车主之间的纠纷。

遥想多年前读到的一位旅美作家的散文中提到,一位中国男人对女人学开车颇有微词,理由是,他的老婆本来是一位温婉可人的百分百贤良淑女,可一旦开上了车,她的脾气秉性顿时没来由的火爆乖张起来,驾车时动辄大爆粗口,实在不可理喻。如果那位先生今天碰巧能够读到这本《开车经济学》,他自然会了解:并非女人格外善变,或者女人因为掌握了方向盘就自命不凡,实在是因为,在面对同一件交通问题时,司机和乘客的大脑活动是不同的。他们活动的神经区域不一样。实际上他们属于不同类别的人群。所以,乘客面对其他人的违规并线、低速行驶以及冒险的加塞这类行为时,态度更加中立。他们并不认为自己被冒犯,因为他们不认为自己的身份和汽车密切相关。另外,在路上驾车的感觉好像身处网络聊天室,无人知晓他人的真名实姓。只有在线名字(车牌号)的“匿名”的状态也能够让司机妄自尊大的情绪开始膨胀。

不过,人在驾车时的行为和心态并不总是和车外的生活大相径庭的。比如:司机在80%以上的驾驶时间里都盯着前方的路看,而只用6%的驾驶时间来看后视镜,也就是说,我们更关注超过我们的车辆,而不是被我们超过的车辆。换言之,更多的时间我们都在关注损失而不是收获。由此可以推导出一个在拥挤的驾驶路途和人生旅途上同样奏效的办法:在无关紧要的时刻,多看看后视镜,多想想不如我们的人,我们感觉会更舒服。等等,难道你没有发现,这些来自北美洲道路上的调研结果和中国两千年前业已形成的轻逸的哲学思想异曲同工么?我早就发现,这不是一本驾驶教科书,而是一面给所有人的镜子:一面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和别人以及如何更安全更快乐生活的魔镜。

翻译作品通常会让语言的精准在转换中受到损耗,但即便如此,范德比尔特的行文仍然俏皮可爱。细节的描述和案例的引用更是时时逗引人会心一笑。全书九个章节分别从行为经济学、应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个角度揭示了日常交通行为背后的身体、心理和技术因素,却丝毫没有板起面孔拿名词术语唬人。一部本来颇有可能写成论文状的著作读来却丝毫没有笨拙艰涩之感,反而妙趣横生,实在难能可贵。要知道,在这样一个高速运转的社会里,一本令人费解的书是往往会被放在桌子上做临时杯垫用的。

印象中,我们进行交通安全宣传的传统做法是:将各种鲜血淋漓触目惊心的图片集合在一起,制作成展板,陈列在北京的各大繁华路口,以期达到震慑过往群众的目的。而实际上,大多数路人难以直面如此惨烈的画面,娇弱的姑娘们不慎误看之后甚至难免花容失色,避之唯恐不及。况且,司机们也难有弃车步行的机会去接受此种深刻的再教育。相形之下,阅读一本好书似乎是一种更文明和有效的宣传方式吧。一个不切实际的狂想是:有关部门团购此书后直投给所有驾驶员,人手一册。当然,如果城市的管理者也能拨冗阅读这本充满着各国各地各种实践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有趣读物,则交通环境的和谐会更值得期待。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我和搭档罗兵曾经在交通广播的直播中抛出“如何改造汽车”的狂想式标题。那一次,相当多的听众都对智能汽车显示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极力畅想着真有一天,一种尾部显示屏上可以出现“谢谢”、“你好”、“对不起”、“你的车门没关好”这类温暖字眼的汽车能够大行其道,把拥挤的大街变成浪漫的乐园。而读了这本书让我忽然发觉,我们当初看似荒唐的“狂想”也并非全然无厘头:或许我们不再需要更高科技含量的粗鲁汽车,而是需要更“柔软”的汽车,让钢铁的机器也能展现主人的气质。而在这个时刻到来之前,我们在路上还是可以对粗鲁的司机鸣笛抗议,因为达尔文以及《开车经济学》的作者共同告诉我们:这种愤怒对规规矩矩的司机有利。

刘思伽 2009年2月14日

第一章 为什么总是别的车道开得快?交通如何作用于我们的大脑?

闭嘴!我听不清你说话:非实名制,攻击行为,以及驾驶时的交流问题

喇叭已坏,当心手指!——保险杠贴纸

1950年沃尔特迪士尼公司制作的短剧《高飞狗全集》中,可爱又糊里糊涂的高飞狗沃克先生(Mr. Walker)是一个典型的行路人(用两条腿走路)。他是一个不错的公民,彬彬有礼,诚实可信。鸟儿啁啾时,他会吹口哨附和,他看到蚂蚁也不会踩上去。一次,沃克先生躲在方向盘后,“一件怪事发生了”。他“整个人”都变了,变成了另外一名“车轮先生”(Mr. Wheeler),一个有超能力的“失控恶魔”,红灯亮时他也会追赶其他车辆,把道路视为私有财产(然而还“自认车开得不错”)。之后,他又从“自我保护伞”内走出来,恢复为原来的沃克先生的身份。即便他知道“别人会怎么看他”,但每次一回到车上他就被“车轮先生”的身份所主宰。

迪士尼先生深入浅出地指出了一个平凡而独特的事实:我们的行动可以体现自我。我也像高飞狗一样受到这种多重人格障碍的折磨。作为纽约人,我经常在步行时觉得车辆真是令人厌烦,它们制造噪声又污染环境;外地来的醉汉司机,还忙着打手机;我驾车时,路人又对我构成威胁,他们听着iPod音乐,无精打采招摇过市,根本不看路;而我在骑自行车时,情况最糟:车辆加速从我身边开过,似乎司机对我的身体健康生活富足现状很是不满。心不在焉的行人也来搅和,好像他们觉得如果路上只有区区“一辆自行车”时闯红灯并不危险,而如果我以时速25英里的速度呼啸而过,他们肯定会受到惊吓因而怒气冲天。

我猜想这种事也会发生在你身上,我们可以称之为“典型偏见”(modal bias)。这就是我们的行事方式,其中一些与我们失真的感知认识有关,这放在第三章讨论。有些和人们占用的地盘有关,共用同一车道的骑车人和行人会朝彼此大声吼叫,也有人推着比正常号码大三倍的婴儿车,这是行人版的SUV货车,它仅凭占地面积就可以霸占行人便道。不过我们把注意力从行人转移到开车人时,事情会变得更加深入,具有了变革意义。或许迪士尼先生描绘的“自我保护伞”并不那么牵强。法国研究者进行的一项关于行人死亡事故的调查显示,死因大多和“模式转变”(change of mode)有关,比如说由驾车到步行—持这种观点的人似乎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开车的司机仍然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很安全了。

心理学家努力想了解“异常司机”(deviant driver),他们设计了详细的人格类别档案,这样可以帮助了解如果有人在“路上发怒”时,谁会成为受害者。很早之前有一句话,最初用来指代那些“肇事司机”,一直以来都在使用,那就是:驾驶反映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车辆保险不仅和驾驶时间挂钩,令人困惑的是,它还和信用度有关。细想一下便知道,信贷风险和道路驾驶的风险性密切相关。统计数据表明,不良信用度和损失高额保险之间的联系就是如此。然而,这没有明显体现出个人生活方式与驾驶方式之间的关联。心理学家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调查,设计了常规问卷,收集到人们的各种自评回馈的“偏见”。面对同一个简单问题:你是不是一个一边开着车一边胡言乱语的精神病人(请勾选:从不,有时和一直),对此你如何作答?通常,那种“追求刺激”,“喜欢冒险”“向往新鲜”和“酷爱寻衅”的人的回答总是惊天动地的,他们开起车来往往无所顾忌,这很危险。你不想拿你的工资和那些亡命徒样的司机去拼,你不善于冒险,只想按常理做事,对吧?

“路上发怒”这一词语所限定的不良而粗野的行为在别处是否仍然具有客观合理性,这一点还有待商榷。用“驾车发脾气”可能好些,因为这样很好地强调了挑衅性驾驶不成熟和无知的特点。更有意思的问题不是有人因为落在别人后面而具有犯罪倾向,而是为什么我们的行为“各不”相同?这种情况与其说源于性格的变化,还不如说源于整个人性的变化。在路上,我们总是努力去保持自己的人性。

说到语言,也许可以借此对人性进行定义。交通语言的数量很少,坐在车里我们几乎沉默不语,我们无需琢磨复杂的词汇,无需考虑面部表情的微妙变化。这是一定的,为了安全省力,语言不过代表一些正式或非正式的基本标志,传达最简单的意思。研究表明,有很多信号,特别是非正式的标志经常被人误解,对于新手来说尤其如此。举个例子,牧师大卫罗(David Rowe)是康涅狄格州美田郊区集会的组织者,这个地区比较富有。出人意料的是,大卫也是新朋克“绿日乐队”的超级粉丝。大卫告诉我说,有一次他正沿路向北行驶,看到了一辆车的保险杠上贴着这个乐队的贴纸。他鸣笛以示自己也坚决支持这一乐队,他努力了一番,结果对方竟朝他竖起手指。

有时,即便是正式的标志人们也无法明白其中意思:车辆开启了右转指示灯,然而它真会右转吗,还是司机忘记关闭不停闪烁的右转指示灯?不幸的是,我们无法询问这些标志在司机眼里代表什么。如果这样提问,事情就变得十分戏剧性:真要转弯吗?可是你无法提问,因此无从得到答案。因为不能交谈,我们变得心灰意冷,于是疯狂地比划手势或者按喇叭,不客气的司机会误认为这是噪声。有时候,一些司机没事也向你鸣笛,对此你感到非常愤怒,勃然大怒的司机会对此做出回应:怎么回事?!结果,鸣笛的人是想告诉你汽油箱盖子没盖好。那多谢,您走好啊!

路上的确存在很多这种沟通上的“不对称现象”(asymmetries),看上去像谜一样。提出这个词语的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社会学家杰克凯茨(Jack Katz),他写了一本书:《情绪如何工作?》(How Emotions Work)。他说情绪是“看得见但听不着”的,他告诉我,准确地说,你成了哑巴,即使你拼命喊叫也没人理会。

看待这种“不对称”现象有另外一个角度:你看得见其他很多司机在犯错,却不大可能看到自己的毛病(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市的前市长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请一些哑剧演员来扮演乱穿马路的人,无声无息地模仿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司机和行人)。很多时候,司机都是在盯着前方车辆的车尾,这种行为在文化上可以牵涉到“服从”(subordination)意识。沟通也是一种单向性行为:你盯着一伙司机,他们却看不到你,“就像和走在你前面的人讲话一样,这不同于那种面对面的交谈”,凯茨说道,“我们看着别人的后背,人类不应该通过这种方式使自己沟通能力实现最大化”。

在凯茨看来,沉默不语能使我们发疯,因为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表达。研究者进行了一项调查,他们坐在车内,不动声色地考察车速和被访司机的感知距离。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如果其他司机鸣笛,车上的司机会做何反应。他们在一处停车标志处停车,研究者随后示意已经安排好的后面一辆车的司机鸣笛。即便知道鸣笛者听不到什么,听到喇叭声的这些司机中有四分之三的人都还是会说点什么。

通过插队而挡住其他司机的路,这是一种很粗鲁的行为,甚至是在挑衅他人。冒犯他人的司机也不敢声称这种行为不粗鲁或者没有挑衅意味。由于交通的流动性很大,其他人不大看得见这种行为,只有坐在车里的乘客会和你一样摇摇头,“看他在干吗呢”,除他们以外没有别人看得见。对此,人们至少有两种回应办法,一种是开到前面去,拦住冒犯的司机,“教训教训他”。不过接受教训的人不见得意识到自己真正做了什么,这样的话,你对他的教训几乎变为一种挑拨;或者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他们竟然接受了你的“教训”。但即便你教训成功,以后也得不到什么好处。另外一个应对办法就是使用“非正式”交通信号,比如竖起食指(或者像在澳大利亚很流行的伸出小指,这是模仿一个道路交通局的广告,专门针对超车的人,或者用来指那些开车莽撞的男人身体方面有缺陷)。凯茨说如果真的被你竖起手指的那个人看到,这样做还是很有用的。但是如果反过来这个人也对你竖起手指呢?

因此首先要说的是,人们常常没办法在第一时间向冒犯你的司机传达信息。显而易见我们真的很生气,却没有人看见。凯茨认为我们在车内讲述着戏剧性的故事,生气地构建“道德剧”,剧中的我们被冤枉,成为受害者,或者在一些更加重要的交通情景中成为“复仇英雄”。我们不仅借此对这些司机奚落了一番,实际上,自己也愤愤不平。在凯茨看来,“愤怒的司机”成为魔术师,拥有自己赋予的魔力。他认为有时,做为这个“道德剧”的一部分,我们努力根据事实找出被司机冤枉的证据(可能开过去追上他),同时还会在脑子里列出一系列潜在恶棍的名单来(比如女人,男人,年轻人,老人,卡车司机,民主党人,共和党人,“打手机的白痴”,或者这些都不是,统统把他们归结为“傻子”),然后结束这出戏。

这似乎是心理学家们所谓的 “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的路上版,通常我们用这种方式将他人的行为归咎于他们本身,也就是我们熟悉的“行动者—观察者效应”(actor-observer effect)。同时,我们把自己的被动行为按照具体情境进行划分。你绝对不可能在后视镜中看看自己,觉得自己是“愚蠢而……的司机”。心理学家推断行为者—观察者效应的产生可能源自对复杂局面的控制欲,就像驾车时的路况一样。比起全面分析事件的发生情况,惩罚插队的“愚蠢司机”相对容易得多。

很大程度上,这不仅有助于理解真正的民族或者民众沙文主义,而且还可以说明为什么在全世界的司机心目中,他们都有最中意的抨击对象:希腊人认为“阿尔巴尼亚人车开得很烂”;德国人觉得荷兰司机最糟糕,还是不要等纽约人开口批评泽西人怎么开车吧。我们驾驶时犯了这种基本归因错误。研究表明,在司机眼中,骑车人不遵守交通法规,骑车人是不顾危险的无政府主义者,同时他们倾向于认为是其他司机破坏了交通规则而不是自己,因为他们在当时的情景之下只能如此。

至少看上去,这种愤怒情绪维护了我们的身份,这是我们在路上丢失的另一种人类特征。司机被简化为车的品牌(这已算是陈词滥调了)和不显示名字的车牌号码而已。我们在这一片没有姓名的海洋里找寻稍纵即逝的意义:想一下看到和你的车相仿的汽车,或者看到车牌和你来自同一个家乡、同属一个州或者是你在他国看到了来自同一个国家的车牌时(包含了实验游戏的调查研究表明,人们得知有和自己同样生日的人时,会表现得很友好)。你的那种好奇和喜悦,有些司机,尤其是在美国,试图在那些个性而花哨的车牌主人那里找到认同感,不过这存在一个问题—你是不是真想把自己的人生归结为7个数字,更别提你还要把它告诉给一群人—你自己都不知道你是谁! 美国人似乎都喜欢或者尤其愿意把廉价的保险杠贴纸贴在昂贵的车身上—声称汽车就像他们的子女一样,被赋予某种魔力。他们兴奋地告诉大家,他们的“另外一部车是保时捷”,或者含糊其辞(通过MV来)地炫耀他们独一无二的度假胜地。从来没有人在公路上看见有德国人在自己的车身上面贴“做为德国人自己很自豪”的贴纸。

有时候,试图在路上维持自己的身份总会带来一些麻烦,因为汽车司机已经掩盖了他或者她自己的身份。凯茨说我们变成了生化人。“一百年前有人要变车道时,你立刻能感受到前面被他人插队了,他们没有在肢体上接触你,也没有真正碰到你的车,他们不过为了调试一下方向盘,加速器和离合器。而这时你已经冲了出去。”我们会说“给我让一下”而不是“给我和我的车让一下”。

似乎身份问题困扰的只是司机。不知你注意过没有,乘客面对这种事情时,是不是很少和你一样反应如此强烈?或者坐在你车后座上的人对你指手画脚,在这种讨厌的情形之下,他们是不是还会质疑你在争论中扮演的角色?这可能是因为乘客的态度更加中立。他们不认为自己的身份和汽车密切相关。研究显示:面对同一件交通问题时,司机和乘客的大脑活动是不同的,他们活动的神经区域不一样。实际上他们属于不同类别的人群。调查也表明当车内只有司机时,司机就开得比较莽撞,可以从速度计和行车间距这些指标中得出上述结论。似乎没有人陪同,他们就没有了羞愧意识,于是完全把自己交给汽车。

像很多日常琐事一样,整个情形都可以在一首上榜的乡村歌曲上简单体现出来,这就是查莉莱特(Chely Wright)演唱的《我的SUV保险杠》(The Bumper of My SUV)。这首歌的一位支持者抱怨说,一个“小型卡车里的女人”向她伸出了手指,只因为她车上贴了张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贴纸。“她知道我代表什么,信仰什么吗,”查莉唱道,这仅仅是因为叙述者的SUV贴了美国海军陆战队贴纸吗?这里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了争取身份认同而进行的斗争,叙述者因为自己的身份被他人诠释而感到心烦。可是她的对抗似乎有点过头:如果你自己不在SUV车上贴着贴纸,我们如何知道你代表什么又信仰什么呢?如果他人对你进行归类,这让你很不满,为什么最初还贴了贴纸来证明自己属于哪个类别呢?

不考虑其他任何看得见的人类特征,我们已经从汽车贴纸上获取了很多信息。1969年加州州立学院(这里的黑豹党和警察之间的冲突很激烈)进行的一项试验证明了这一点。在实验中,15辆外表和型号各不相同的车后保险杠上贴了“黑豹”字样的贴纸。在这一实验中,一年中没有任何一个实验对象违反交通规则。贴了贴纸两周后,这组人已被别人提到了33次(有人提议在车牌号上增加像红字一样的设计。有人认为在车上贴贴纸是为了表明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区别,这样的人会被单列出来加以诽谤,或者在畅通道路上造成其他混乱,这种观点不过是提议所反映出的一个问题而已。各种建议五花八门,包括找出俄亥俄州的性侵犯者,标出在澳大利亚被看做“霍恩人”(hoons)①的鲁莽司机的车辆)。

被惹怒时,SUV司机自己会做几个大胆的假设。首先她设想竖起手指的动作是由贴纸引起的,而实际上手指可能指代她莽撞驾驶的挑衅行为。或者事实是这样:司机一个人坐在SUV里悠闲自在地开车,肆意破坏秩序,使行人和司机陷入更加危险的处境,而这个国家因此越加依赖进口石油?其次,因为激怒了一个“小卡车上的女人”,然后反复提到“私立学校”,她成为一向反对小卡车司机的反面代表:驾驶小卡车的人比开SUV的司机更像社会精英,平均下来,驾驶费用也比SUV低。叙述者控诉了小卡车司机,自己却犯了同样的错误。

在路上,第一印象常常也是唯一印象。和觥筹交错的酒吧不一样,道路上没人知道你的名字。在路上大家的匿名身份就像一种强效药,产生了奇怪的副作用。一方面,因为我们知道没人在看我们,或者有人看见了我们但我们不认识他,汽车本身就成为一个有助于表现自我的场所。这或许解释了在调查中,多数人能够自我选择时,他们希望至少能拥有20分钟的自己的时间。司机希望得到这种独立的“自我时间”:可以唱歌,感受重回十几岁的少年时光,暂时摆脱在工作和家庭中所扮演的备受限制的角色。一项调查发现,人们喜欢汽车,可以在里面喊叫(“驾车时的诉苦”)。可以有“挖鼻孔行为”(nose-pick factor),为了研究司机,在车内安装摄像头的研究者们使用了这个词。报道显示,不久之后,司机们就会“忘记摄像头的存在”,开始为所欲为,包括挖鼻孔。

古典情景心理学家飞利浦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斯坦利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关于心理学的调查表明,匿名现象让人讨厌的地方在于鼓励对他人进行侵犯。在1969年的一项著名的研究中,津巴多发现比起没有戴风帽的人,戴风帽的人被电击的几率要高出两倍。同样,戴风帽的人质比起那些没有戴风帽的人质更容易被杀害;那些被行刑的犯人要蒙上眼睛,不能看到对他们用刑的人。失去了人的身份,与人没有接触,我们的行为就丧失了人性。环境发生改变时,我们也随之变化。

在道路上情况也相似。没有风帽,然而我们有车做屏障可以躲避恶劣天气。为什么不超过那个司机呢?你不认识他们,可能再也碰不见。为什么不超过身边这个人?你又不住在这里。在一项调查中,研究者们设计了一辆车开到了十字路口处,停在了一连串不同的敞篷车前,那辆挡路的车在路灯变绿后有意地静止不动。之后他们计算这辆车后面的司机多长时间以后开始鸣笛,鸣笛多少次以及每次持续多长时间。比起那些叫不出名字而且把头抬得很高的司机,低着头的司机很久之后才鸣笛,次数更少,持续的时间也不长。可能是那些低头的司机心情好,不过结果显示匿名驾车提高了驾驶的冒险性。

在路上驾车时,我们就像身处一个网上化名聊天室一样,不受身份的限制,混在一些人中间,只知道他们的“在线名字”(在路上,是车牌照)。在聊天室里,我们摆脱了正常生活的束缚,心理学家称之为“网络无限制效应”(online disinhibition effect)。坐在车里,我们觉得生活在电子匿名制的保护之下,起码可以做自己。人人都平等地享用这种表现空间,因此个人妄自尊大的情绪开始扩张。只要我们的做法没有什么不合法,一切都是公平的。这也意味着我们是不幸的,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刺激我们,我们不会表现得像在正常社交场合那般斯文。我们的话语变得刺耳、粗鲁而且简短。说什么话都不必承担后果:就像在聊天室,人们不面对面地讲话,甚至可以不用思考就做出负面评价;他们可以“惹火”别人然后下线,或者向某人竖起手指,让他怒气冲天。

……

开车经济学:我们为什么这样开车?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推荐阅读
 
 
>>返回首頁<<
 
 
靜靜地坐在廢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無際,忽然覺得,淒涼也很美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