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求新声:汪晖访谈录
分類: 图书,文学,中国现当代随笔,
作者: 汪晖 著
出 版 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3-1字数:版次: 1页数: 492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30113341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收录了汪晖在近十年来发表在各重要媒体上的访谈记录,领域涉及到当下思想论争,文学潮流演变,学术体制状况等热点。特别是其在《读书》杂志担任主编的十年间,他对中国学术界诸重要问题都做出的自己独到与精辟的见解,都能在本书中看到比较全面的表述。本书也看成是对世纪之交诸多嬗变问题的个人记录与回顾,这本口述含量较重的书相当于是一本全新的《重访九十年代》。
作者简介
汪晖,江苏扬州人,1978年录取为扬州师院中文系77级本科生。1981年本科毕业,1982年考取本校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1985年在南京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85年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从唐弢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于1988年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随即分配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91年与友人共同创办《学人》丛刊,1996~2007年担任《读书》杂志主编,2002年受聘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曾先后在哈佛大学、加州大学、北欧亚洲研究所、华盛顿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柏林高等研究所等大学和研究机构担任研究员、访问教授。主要著作有:《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1990)、《无地彷徨:“五四”及其回声》(1994)、《汪晖自选集》(1998小)《死火重温》(2000)、《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2004)等。编有《文化与公共性》、《发展的幻象》等。多种著作、论文被翻译为英文、日文、韩文、法文等。
目录
自序
一.思想分野
1.新批判精神——答《新左翼评论》杂志问
2.理论、实践与历史诠释——答纽约大学东亚系研究生问
3.历史的可能性——想象与实践——答北京大学中文系师生问
4.“中国制造”与另类的现代性——答《装饰》杂志问
二.世界图景
1.新左翼、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与佩里安德森教授的对话
2.东亚共同体的可能性?——从马克思主义者的视角反思全球——与柄谷行人教授的对话
3.去政治化的日本政治及修辞——与小森阳一教授的对话
4.美国自由的故事——与艾瑞克方纳教授和王希教授的对话
5.文化研究与地区研究——与李欧梵教授的对话
三.历史诠释
1.东方主义、民族区域自治与尊严政治——答《21世纪经济报道》问
2.什么是没有中国的中国学?——与沟口雄三教授的对话
3.“谁”的思想史?——与艾尔曼教授的对话
四.现代性反思
1.对象的解放与对现代的质询——答《书城》杂志问
2.中国现代性的历史反思——答《中国图书评论》杂志问
3.鲁迅:真正反现代性的现代人物——答《南风窗》杂志问
五.艺术问题
1.爆破的仪式——与蔡国强先生的对话
2.艺术中的政治:中国当代艺术的西迁与回归——与朱金石先生的对话
3.中国艺术的现代性困境——与潘公凯教授的对话
六.杂志及社会
七.学术背景
书摘插图
一.思想分野
2.理论、实践与历史诠释——答纽约大学东亚系研究生问
时间:2007年12月12日 地点:纽约大学东亚系
纽约大学学生问(以下简称“纽”):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您在思想史领域走了这么远,同时又一直积极介入当下的社会活动,能不能谈一下您所体会到的这两者之间的张力,尤其是后者如何直接或间接形塑您的问题意识以及理论走向。
汪晖(以下简称“汪”):我早期研究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后来转向思想史。在现代中国的思想和文学传统中,理论与实践从来没有隔着铜墙铁壁。90年代我先后参与《学人》与《读书》的编辑,尤其是后者,让我有机会更直接地接触当代思想和社会问题讨论。我也参与一些社会工作,这些与对当代问题的思考息息相关。我的研究工作与我对当代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之问有很深的关联,但在很多时候,两者的关联不是那么直接的。我认为历史研究和理论研究能够提供一种反思和自我理解的视野,这种反思和自我理解也需要通过历史实践加以检验。但我认为在知识上不要简化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复杂关系,不要将眼下是否有用看作衡量知识和思想工作的唯一尺度。有刚与否的问题需要长时间的考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