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新闻与传播学系列教材—舆论学概论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新闻传播 出版 ,
作者: 许静 著
出 版 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3-1字数:版次: 1页数: 297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301149959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对舆论概念的不同定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和解释,然后以历史为线索,考察中外不同时期舆论形态和舆论概念的演变规律,以利于读者较为宏观地把握舆论现象。在简要介绍了舆论研究的诸种方法之后,又分别从个人、群体、社会等不同层面,对意见的形成和舆论的发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科学性探索。对于社会谣言、现代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以及舆论监督等话题,也有较为系统而深入的探讨。
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体例新颖,结构完整,视角独到,适合新闻与传播专业的相关课程使用,对关注舆论话题的广大读者,也不无裨益。
作者简介
许静,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副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学交换研究员(1996—1997),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2001—2002)。主要研究领域为传播学理论、舆论学、电子媒介的管理、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已出版《大跃进运动中的政治传播》、《传播学概论》、《传播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译著),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电子媒介的管理”及教育部重大人文社会科学攻关项目“互联网等新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另已完成教育部出国留学人员归国启动项目“舆论研究理论与实践”。
目录
第一章 认识舆论
第一节 民意与舆论
第二节 对公众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对舆论概念的界定
第四节 舆论的形态特征
第五节 舆论研究的重要性
小结
思考讨论题
第二章 舆论形态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舆论表现形式
第二节 西方古代早期的舆论表现形式
第三节 中世纪西欧的舆论表现形式
第四节 近代以来的新闻传播与公众舆论
小结
思考讨论题
第三章 舆论概念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古典主义舆论观
第二节 早期的现代主义
第三节 早期的宪政民主理论
第四节 舆论概念的美国来源
小结
思考讨论题
第四章 舆论测量方法
第一节 民意调查
第二节 焦点小组讨论
第三节 控制实验
第四节 内容分析
小结
思考讨论题
第五章 态度与意见表达
第一节 意见与态度
第二节 态度与信念
第三节 态度与情感
第四节 态度的测量
第五节 态度与行为
第六节 刻板印象与偏见
小结
思考讨论题
第六章 舆论的个体性影响过程
第一节 知觉判断论
第二节 动机功能论
第三节 行为主义条件论
第四节 认知反应论
第五节 一致论
小结
思考讨论题
第七章 舆论的群体性影响过程
第一节 群体及其分类
第二节 群体规范
第三节 群体对个人的影响
第四节 群体决策
小结
思考讨论题
第八章 舆论的社会性影响过程
第一节 社会化
……
第九章 谣言与舆论
第十章 现代传媒对舆论的影响
第十一章 舆论监督
附录 个案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认识舆论
第一节 民意与舆论
在本书中,和“舆论”一词相对应的英文词是public opinion。这个词有时也被译为“公众舆论”,比如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的Public Opinion一书,最初被翻译成《舆论学》,后来又被翻译成《公众舆论》。①在中文中,舆论就是“舆人之论”的简称,一般指老百姓的言论。这和public opinion所指称的“民意”(generalwill)基础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但是在现代社会,public opinion已经超出了一般的民意表达,而有其特定的发生机制,并可能成为强大的社会或政治力量,因此首先需要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分析。
汉语中的“舆”,本指车厢,转义为车。《周礼考工记舆人》中说,“舆人为车”,即舆人是为造车匠,又指与车有关的各色人等。后来,舆人又指驾车的人,称“舆丁”或“差夫”,是差役中的一种,人数众多。所谓“舆者,众也”。春秋末期,人分十等,舆人为第六等。《左传昭公七年》中说:“人有十等,……皂臣舆,舆臣隶,……”杨伯峻注引俞正燮的《癸巳类稿仆臣台义》:“舆则众也,谓卫士无爵又无员额者。”舆人因此取得与坐车官吏相对应的一般百姓的广泛含义。“众”字本身就带有等级地位的色彩。商周时期一般将农业生产者称为众,后演化成与官对应的概念。我国学者徐向红指出,中文里关于舆论表示群众言论这一说法,至少在周朝就大量出现了。先秦典籍中的舆论,主要有“庶人之议”、“国人之议”和“舆人之议”三种提法。此外还有管子提出的“市人之言”和“啧室之议”以及庄子的“丘里之言”等。②《三国志钟繇华歆王朗传》中写道:“朗上疏日:……今六军戒严,臣恐舆人未畅圣旨……设其傲狠,殊无人志,惧彼舆论之未畅者,并怀伊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