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江传—名人名传系列
分類: 图书,传记,文学家,
作者: 胡适 著
出 版 社: 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3-1字数:版次: 1页数: 262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06033916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丁文江是在很多学术领域做出过开拓性贡献、在科学史和学术史上有相当重要地位的人物。作为中国地质学的开山大师,丁文江和他的团队使中国地质学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获得了世界声誉。地质学以外,丁文江在地理学、古生物学、历史学、教研学、少数民族语言学等领域也有独特贡献,是一位典型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作为欧化最深、科学化最深的中国人,丁文江在提倡科学研究方面不遗余力。在朋友的眼中,丁文江既是“最良善最有用的中国人”,又是“天生能办事、能领导人、能训练人才、能建立学术的大人物”,还是精于科学、长于办事的“现代稀有的人物”。本书是关于介绍其生平事迹的专著。
内容简介
此次东方出版社出版的《丁文江传》由胡适先生所著。全文12万字,乃胡适所写的最长一部传记。陆发春在《胡适与丁文江》中称,该传记“以充分保有原料为特色,可以说是胡适《四十自述》之外,又一部值得称道的优秀传记”。
胡适的传记文学主张:“二千年来,几乎没有一篇可读的传记。因为没有一篇真正写生传神的传记,所以二千年中竟没有一个可以教人爱敬崇拜感发兴起的大人物!并不是真没有可歌可泣的事业,只都被那些谀墓的死古文骈文埋没了。并不是真没有可以教人爱敬崇拜感慨奋发的伟大人物,只都被那些烂调的文人生生地杀死了。”因此,他提出“新体传记”的口号,主张“传记写所传的人最要能写出他的实在身份、实在神情、实在口吻,要使读者如见其人,要使读者感觉真可以尚友其人”。他认为“近代中国历史上有几个重要人物,很可以做新体传记的资料。远一点的如洪秀全、胡林翼、曾国藩、郭嵩焘、李鸿章、俞樾;近一点的如孙文、袁世凯、严复、张之洞、张謇、盛宣怀、康有为、梁启超。——这些人关系一国的生命,都应该有写生传神的大手笔来记载他们的生平,有绣花针的细密功夫来搜求考证他们的事实,用大刀阔斧的远大识见来评判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原名洪驿,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同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0年离开《新青年》,后创办《努力周报》。1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24年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32年与蒋廷黻、丁文江创办《独立评论》。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 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方面都有成就,并有一定的代表性。著有《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等。
目录
引言
一 家世和幼年生活
二 他的恩师——龙研仙先生
三 他在日本一年多——计划往英国留学
四 海上的救星
五 在英国留学七年(1904-1911)
六 第一次中国内地的旅行
七 地质科科长——地质研究所——北大地质系
八 民国初年的旅行——太行山与山西铁矿——云南与四川
九 丁在君与徐霞客
十 地质调查所所长(1916-1921)
十一 北票煤矿公司(1921-1925)——《努力周报》(1922-1923)
十二 “玄学与科学”的论争(1923)——附论他的宗教信仰
十三 “大上海”的计划与实施(1926)
十四 回到地质学来
——广西的地质调查(1928)
——西南地质调查队(1929-1930)
——北大地质学教授(1931-1934)
十五 独立评论(1932-1935)
十六 苏俄的旅行(1933)——最后三年的政论
十七 “就像你永永不会死一样”
附录一 丁文江遗嘱
附录二
我所认识的丁文江先生(傅斯年)
丁文江一个人物的几片光彩(傅斯年)
评介《丁文江的传记》(李敖)
附录三 丁文江先生著作系年目录(张其昀)
后记
书摘插图
一 家世和幼年生活
丁文江,字在君,江苏泰兴县人。生于民国纪元前二十三年(光绪十三年丁亥三月二十日,当西历1887年4月13日),他在《努力周报》发表文字,常用“宗淹”的笔名,那当然是表示他崇敬那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他的父亲吉菴先生,是泰兴县的一个绅士。母亲单夫人,生了四个儿子,文江是第二子。大哥文涛,三弟文潮,四弟文渊。他还有不同母的弟弟三人,文澜、文浩、文治。
文涛先生有《亡弟在君童年轶事追忆录》,说:
亡弟于襁褓中,即由先慈教之识字。五岁就傅,寓目成诵。阅四五年,毕四书五经矣。尤喜读古今诗,琅琅上口。师奇其资性过人,试以联语属对曰“愿闻子志”。弟即应声曰“还读我书”。师大击节,叹为宿慧。……
在君的天资过人,他母亲很早就教他认字,故五岁入蒙馆就可以读书。这种经验,崔东壁(述)曾在他的《考信附录》里说的很清楚:
自述解语后,(先君)即教之识字。遇门联匾额之属,必指示之;或携至药肆,即令识药题。……字义浅显者,即略为诠释。……以故,述授书时,已识之字多,未识之字少,亦颇略解其义,不以诵读为苦。……
崔东壁的自叙最可以给文涛先生这一段记载作注解,使我们相信“五岁就傅,寓目成诵”不是奇事,只是一个天才儿童早年先认识了许多字,后来拿着书本子,就觉得“已识之字多,未识之字少”,所以能“寓目成诵”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