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四辑:南北朝 台湾27位教授经典译本,一部帝王之书、权谋之书、生存之书)(全四册)(附赠全彩精美导读手册)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四辑:南北朝 台湾27位教授经典译本,一部帝王之书、权谋之书、生存之书)(全四册)(附赠全彩精美导读手册)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參考價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類: 图书,历史,史料典籍,

作者: (宋)司马光 编著,黄锦鋐 等译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9-4-1字数:版次: 1页数: 1469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10400216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中文世界第一部白话全译本。台湾著名学人黄锦鋐主编,台湾二十七位教授学者合译。译文贴近原著,尽得信达雅之要义。译者在翻译时力图贴近、还原《资治通鉴》,译文紧贴原著,逐字逐译,不以“现代眼光”作解人,不擅作发挥,旨在让读者能读到一个“干干净净的《资治通鉴》,干干净净的司马君实”。以拙御巧,看似笨工夫,实为巧办法。

全书文言加上译文凡八百万言,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按朝代分为七辑,陆续推出。

《资治通鉴》之名,众人皆知,但研读者比之于《史记》要少很多,考其缘由,一者当数其编年体例,初读似乎有烦琐之嫌;二来其洋洋三百万言,规模远比五十万言的《史记》巨大,足以让许多人望而却步。此二者,细考之实乃《资治通鉴》的过人之处:编年体能将复杂之史实条分缕析,读之能追根溯源,其源头、发展、高潮、结局方能一清二楚;《资治通鉴》叙述了1362年的中国历史,如此泱泱大国的千年历史浓缩于三百万言之中,能清晰明了已属大为不易,也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对这段历史有所解。如不能用心将其一一读来,则只有将时间浪费在市面上大为泛滥的所谓的中国通史之上了,所欲其何,就要看读者想要达到什么目的了。

该版本最大的特点有三:一为译文考究,此点在出版前言中有详细说明;二为文白对照,“白话语译”乃弘扬传统文化之急需,但断不可以之取代典籍之原文。文言在对宇宙人生之直观和对历史命运之体认上具有简约精准之美,此为白话文所无法企及。因而“白话语译”只能是一座桥梁,意在让现在的读者能通过这一桥梁而直接接近原典,所谓“得鱼忘筌”者是也。因而我们在编排形式上,尽量做到文白对照,既能得白话文之通俗易懂,又不失文言文之典雅深沉。在版式上,一页之内上排原文下排白话文,一一对照,使原文和白话文皆能保持阅读的连贯性。三为全书的分辑安排,编者考虑到大多数读者可能存在的对《资治通鉴》的畏惧心理,将八百万字的规模按朝代分成七辑,每辑大致百余万字,相对而言阅读起来要轻松许多,且以朝代为分辑原则,既保留了原文的完整性,又可以视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购买。

相关产品推荐: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全系列详解

资治通鉴5

内容简介

本书为《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的第四辑。全书文言原典300余万言,白话译文500余万言。因规模宏大,为方便读者阅读计,在不改变《通鉴》原次序的前提下,按朝代将其分为7辑,每辑大致3册(第四辑南北朝部分4册,第七辑五代十国部分2册),共21册,陆续推出。

本辑所记,起于南朝宋高祖刘裕永初元年(420),迄于南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二年(588),讲述南北朝时期,凡一百六十九年之史事。

420 年,宋受晋禅,刘裕登位,号为刘宋。424 年,文帝初立。三十余年,劝学招贤,“民有所系,吏无苟得”,元嘉大治。450 年,效霍去病狼山封胥,偏师数路,北伐中原,“赢得仓皇北顾”。453 年,刘劭弑父,文帝晏驾,其后皇室惨剧,前后相续,宗室大坏,骨肉离析。479 年,权臣萧道成,废顺帝自立,是为南齐。道成父子相承,体恤民众,交通北魏,内外差强。尔后诸帝,皆昏庸无状,国事不堪。502 年,萧衍代齐,南梁是立。梁武之初,励精图治,“五十余年,江表无事”,晚岁崇佛,国事始紊。550 年,侯景之乱,攻迫台城,南梁经营,三吴繁华,毁于一时。元帝即位江陵,讨平巨贼,未及三年,西魏袭破江陵,身死异国。敬帝即位,都城南返建康,内忧外患,无可收拾。557 年,禅位权臣陈霸先,

南陈因立。霸先英主,志度弘远,惜天不假年,北方日强,陈氏子孙,惟保守一隅,只待隋军大至,金陵瓦解。

南朝废兴相继,北国亦然。386 年,北魏始建,自太祖拓跋跬至拓跋嗣,而至魏太武拓跋焘,俱踔厉奋发,北讨柔然,再平夏、燕、北凉。439 年,北方大致划一,南、北对峙势成。自此,或南朝北伐,或北朝南掠,各自怀忿。北魏起于云中,为经略中原,而至平城,孝文慕汉,再迁洛阳,胡服脱尽,满朝衣冠,尽是南风。宣武、胡后执政,宠奸佞佛,豪门竞奢,六镇、尔朱氏之乱相因,北魏分裂东、西。未及数年,宇文篡西魏立周,高氏篡东魏号齐,周、齐攻伐连年,江北纠纷未已。齐帝了无才气,任意荒唐,“小怜玉体横陈夜,周师已报到晋阳”,国势由强入蹇。周武雄才,577 年,整齐师旅,振羽入邺,收齐全境。随即南向,不料未及出师,赍志而殁。周帝冲幼,皇权旁落。581 年,杨坚废静帝自立,隋朝开立基业。588 年,隋师南下,陈后主未料国运,只知悠游。之后,金陵城门即将洞开,后主拥宠姬狼狈入于胭脂井,南朝风流,至此云散,两岸混一只在目前,隋唐盛世,即将上演。本辑结束于此,以终南陈,以启强隋。

此百七十余年,山河崩裂,无有宁日。其间立国十数,英主开基于前,子孙毁之于后,每有立新,旧时帝王,概莫能脱。禅位之际,幼帝泣愿“世世勿复生帝王家!”呜咽惨切,历历在耳,陈陈相因,犹然未悟。良臣悍将,或奔竞沙场,或构谋帏幕,但有稍息,身死主上之手,长城自毁,南北同慨。百姓“携白首于山野,弃稚子于沟壑,顾故乡而哀叹,向阡陌而流涕”,良可叹泣。豪杰未易伸展,烝民几曾开颜,百年血泪,遍洒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读者到此,宁不戚然?然自东汉末至此,四百余年,中华各族,因分裂而致争竞,因争竞而致交融。胡边鄙人,熏染儒雅之风,汉家男儿,渐浸胡族健气,汉胡至此浑然一体,尔后千数百年,中华少有分裂之虞,皆系此四百年血泪。长夜难明终将明,浊水难清终须清,读者念及,或有欣然。

南北诸国,兴替倏忽,人事反复,史迹斑斓。司马光诸人,整理繁乱,裁汰粗秽,得六十余万言,占全书五分之一强,将这百七十年余年史事,一一分付,开列井然,文言质朴,不掩兴亡之叹,烈士嘉言,尽有英挺之气。“生亦何欢,死亦何惧;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掩卷三叹,慎惕之心油然。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与司马迁并称为“史学两司马”。自幼嗜学, 20岁中进士甲科,踏入仕途。宋治平三年(1066),领衔编纂《资治通鉴》,其时司马光年47岁。元丰七年(1084),《资治通鉴》完成。元丰八年(1085),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数月后去世,时年67岁。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目录

卷第一百一十九 宋纪一 宋武帝永初元年~宋营阳王景平元年(420~423)

卷第一百二十 宋纪二 宋文帝元嘉元年~179年(424~427)

卷第一百二十一 宋纪三 宋文帝元嘉五年~七年(428~430)

卷第一百二十二 宋纪四 宋文帝元嘉八年~十二年(431~435)

卷第一百二十三 宋纪五 宋文帝元嘉十三年~十八年(436~441)

卷第一百二十四 宋纪六 宋文帝元嘉十九年~二十三年(442~446)

卷第一百二十五 宋纪七 宋文帝元嘉二十四年~二十七年(447~450)

卷第一百二十六 宋纪八 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二十九年(451~452)

卷第一百二十七 宋纪九 宋文帝元嘉三十年(453)

卷第一百二十八 宋纪十 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大明二年(454~458)

卷第一百二十九 宋纪十一 宋孝武帝大明三年~八年(459~464)

卷第一百三十 宋纪十二 宋明帝泰始元年(465)

卷第一百三十一 宋纪十三 宋明帝泰始二年(466)

卷第一百三十二 宋纪十四 宋明帝泰始三年~六年(467~470)

卷第一百三十三 宋纪十五 宋明帝泰始七年~宋苍梧王元徽三年(471~475)

卷第一百三十四 宋纪十六 宋苍梧王元徽四年~宋顺帝升明二年(476~478)

卷第一百三十五 齐纪一 齐高帝建元元年~齐武帝永明元年(479~483)

卷第一百三十六 齐纪二 齐武帝永明二年~七年(404~489)

卷第一百三十七 齐纪三 齐武帝永明八年~十年(490~492)

卷第一百三十八 齐纪四 齐武帝永明十一年(493)

卷第一百三十九 齐纪五 齐明帝建武元年(494)

卷第一百四十 齐纪六 齐明帝建武二年~三年(495~496)

卷第一百四十一 齐纪七 齐明帝建武四年~永泰元年(497~498)

卷第一百四十二 齐纪八 齐东昏侯永元元年(499)

卷第一百四十三 齐纪九 齐东昏侯永元二年(500)

卷第一百四十四 齐纪十 齐和帝中兴元年(501)

卷第一百四十五 梁纪一 梁武帝天监元年~三年(502~504)

卷第一百四十六 梁纪二 梁武帝天监四年~六年(505~507)

卷第一百四十七 梁纪三 梁武帝天监七年~十三年(508~514)

卷第一百四十八 梁纪四 梁武帝天监十四年~十七年(515~518)

卷第一百四十九 梁纪五 梁武帝天监十八年~普通四年(519~523)

卷第一百五十 梁纪六 梁武帝普通五年~六年(524~525)

卷第一百五十一 梁纪七 梁武帝普通七年~大通元年(526~527)

卷第一百五十二 梁纪八 梁武帝大通二年(528)

卷第一百五十三 梁纪九 梁武帝中大通元年(529)

卷第一百五十四 梁纪十 梁武帝中大通二年(530)

卷第一百五十五 梁纪十一 梁武帝中大通三年~四年(531~532)

卷第一百五十六 梁纪十二 梁武帝中大通五年~六年(533~534)

卷第一百五十七 梁纪十三 梁武帝大同元年~三年(535~537)

卷第一百五十八 梁纪十四 梁武帝大同四年~十年(538~544)

卷第一百五十九 梁纪十五 梁武帝大同十一年~中大同元年(545~546)

卷第一百六十 梁纪十六 梁武帝太清元年(547)

卷第一百六十一 梁纪十七 梁武帝太清二年(548)

卷第一百六十二 梁纪十八 梁武帝太清三年(549)

卷第一百六十三 梁纪十九 梁简文帝大宝元年(550)

卷第一百六十四 梁纪二十 梁简文帝大宝二年~梁元帝承圣元年(551~552)

卷第一百六十五 梁纪二十一 梁元帝承圣二年~三年(553~554)

卷第一百六十六 梁纪二十二 梁敬帝绍泰元年~太平元年(555~556)

卷第一百六十七 陈纪一 陈武帝永定元年~三年(557~559)

卷第一百六十八 陈纪二 陈文帝天嘉元年~三年(560~562)

卷第一百六十九 陈纪三 陈文帝天嘉四年~天康元年(563~566)

卷第一百七十 陈纪四 陈临海王光大元年~陈宣帝太建三年(567~571)

卷第一百七十一 陈纪五 陈宣帝太建四年~六年(572~574)

卷第一百七十二 陈纪六 陈宣帝太建七年~八年(575~576)

卷第一百七十三 陈纪七 陈宣帝太建九年~十一年(577~579)

卷第一百七十四 陈纪八 陈宣帝太建十二年(580)

卷第一百七十五 陈纪九 陈宣帝太建十三年~陈长城公至德元年(581~583)

卷第一百七十六 陈纪十 陈长城公至德二年~祯明二年(584~588)

媒体评论

“上下若干年间,安危治乱之机,情伪吉凶之变,大者纲提领挈,细者缕析毫分。心目了然,无适而非吾处事之方。读此书,尤能开涤灵襟,助发神观。” ——朱熹 温公作《通鉴》,不特治乱之迹而已,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其详。 ——胡三省 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如因三家分晋而论名分,因曹魏移祚论风俗,皆能穷物之理,执圣之权。 ——曾国藩: “此书直到清代乃至今天,还是一部学历史的人所必读的书。” ——钱穆 我读《资治通鉴》几十年,一面看,一面研究……《资治通鉴》令我了解中国历史规律,差不多所有中国人也按这个规律行事。 ——金庸 文白对照,按朝代分辑,破除阅读巨著的障碍。 畅销千年,英雄豪杰纵橫天下的“帝王之书”,名臣良将从政经略的“权谋之书”,芸芸众生安身立命的“生存之书”。“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清•王鸣盛)。 柏杨曰:“中国有两部书可以和它(《德川家庭》)相比,一是《资治通鉴》,一是《三国演义》。《资治通鉴》因一直封闭在艰深的文言文中,影响不大。” 本书以流畅典雅的白话译文+完整原文,全新的分辑形式,以助巨著走出封闭,走近现代读者。 读通史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一辑,战国、秦、西汉)》 德川家康只是小儿科 新京报(2008年12月6号)作者:涂涂 都知道《资治通鉴》,但没几个人读过。这么重要的一本书被锁闭在文言文里面,实在是可惜了。 《德川家康》大概是今年市面上最流行的书之一了,这书确实好看,不过每每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总会觉得它腰封上的那几句话有点刺眼:“中国只有两部书可以和《德川家康》相比,一是《资治通鉴》,一是《三国演义》。” 上面那句引文,是柏杨说的,出版商再印在腰封上,我想大概都是为了宣传的目的夸《德川家康》吧,不过硬要把这书和《资治通鉴》相提并论,实在还是让人觉得有点儿不伦不类,特别是对于曾经以白话翻译过整部《资治通鉴》的柏杨来说。 虽然我觉得《德川家康》更像是一部历史励志小说,不过在出版商的宣传上,它首先是一部讲谋略的书,无论是政治人物还是商界人士都可以从中学习斗争技巧,我猜,《资治通鉴》会被拿来与《德川家康》并提,大概也因为在大部分人心里,司马光这部书,讲的就是谋略吧?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德川家康》和《资治通鉴》的谋略,是完全不同的,前者只能算是小儿科罢了。家康那些生存技巧,我们在《资治通鉴》里面可以读到更多更了不得的例子,便是丰臣秀吉闻名日本的“位攻”战术,和《资治通鉴》里面记录的那些战术大师比起来,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关于这一点,还是柏杨说的对,《资治通鉴》被锁闭在文言里面,影响不广,可惜了。 不过,《资治通鉴》绝对不仅仅是讲谋略的书,虽然司马光私下的意思,确实也希望这书能给皇帝提供一点谋略上的参考,但更重要的,书里面传达的还是两千年间绵阳不绝的传统精神。从这个角度来看,《资治通鉴》和《明朝那些事儿》有点类似,二者都是充满阳刚之气的历史著作,惟一的不同,是当年明月写得太过浅显,而《资治通鉴》对历史的叙述、对人物的刻画,都要生动和深刻得多。 最近我正在读《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而且还真的存了一点点把这书和当年明月的写作比较一番的意思。其实早就有人说过,当年明月写明朝,基本上遵循的就是“纪事本末”的套路讲故事,相比之下,《资治通鉴》就宏大多了,不但故事都在,而且所有故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也一目了然。或许我们可以这么说,没有读《明朝那些事儿》的话,大概很少会有人动心去读《资治通鉴》,即便是白话版,而在读了《资治通鉴》之后,读者恐怕就再也不会满足于当年明月的叙述了。 最后絮叨两句,《资治通鉴》版本很多,流传最广的自然是中华书局的校点版,不过我猜没有很多人有耐心读完20大册文言文的。至于白话版么,柏杨的译本自然最出名,不过把校尉翻译成警备队司令,水军大都督翻译成海军总司令,总是让人觉得别扭。我现在读的,是台湾学者黄锦鋐主持、二十七位台湾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合译的白话全译本,清浅好读之外,文字古雅,与原文的气韵颇为相合,是读起来最舒服的地方。当然,如果有耐心的话,我还是觉得,直接去读文言文,是最好的。柏杨之外的另一种读法(图) 《广州日报》(2008年12月6号) 作者:一泓秋水 白话文的兴起和发展,使得中国文化在上世纪末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但另一方面,人们对于文言文产生了很大隔阂。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简化字的普遍实施,读者对于古籍的阅读能力更是直线下降。一个鲜明的事例是,近年来,许多图书馆都发出了“古籍整理人才匮乏”的声音。尽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但是,能够直接阅读古籍和文言文的读者与上世纪50年代之前相比大量减少却是无可改变的事实。这一方面是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获取信息途径的增多,而更主要的原因在于,现代人时间相对很宝贵,而非经专业训练就难以尽得奇妙的文言文让人望而生畏。由黄锦鋐主编,台湾二十七位教授合译的《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似可为古籍的“再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从上世纪80年代起,《资治通鉴》的译本就出现了多种。但是,有的译文纯粹是出自现代人的眼光,很通俗,也很有逻辑性,但是没有文采。有的译本,译者喜欢发些感慨,评论是非。诸如柏杨先生就是如此。对于这种评论的得失,读者可以自行评判。但是,《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的做法也不失为良策:每页都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既解决了阅读原典时因文字古朴带来的困难,又直接接触到了原典。对于司马光自己的评论,本书在段落中刻意标明。此外,每一辑前增加了本辑所设计的朝代世袭表和主要官制对照表,阅读时可作为重要的参考。 司马光编《资治通鉴》的时候,助手有刘攽、刘恕、范祖禹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而成。黄锦鋐先生等二十余人,花费三年时间翻译此书,时间上虽然没那么长,人力却是更多。在我看来,本书最具特色的是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每一页的严格对应。这种做法为读者搭建了通往历史的桥梁,不仅让读者毫无困难的进入了司马光的历史,而且可以增强文言文方面的知识。但是,由于《资治通鉴》是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原书文字即达300万字,再加上500万字的现代汉语,因此,本书的规模较大。但是,对于那些诚心希望吸收历史经验,“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读者而言,读完本书并不十分困难。另一方面,由于《资治通鉴》采用的是编年体结构,书中有些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不易看出。如果将《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作为参照,必有更多的收获。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加入了大量的“臣光曰”,而富有批判精神的柏杨,在翻译时也夹杂了自己的“私货”,他甚至将自己阅读《资治通鉴》的感想结集成《柏杨曰》。两“曰”相距千年,历史的沧桑尽在其中。

书摘插图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壹):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九

宋纪一

起上章涒滩(420)

尽昭阳大渊献(423)

共4年

高祖武皇帝

永初元年(庚申,420)是年六月改年号为永初

1.春,正月,己亥日(十四日),北魏皇帝回到平城宫中。

2.西秦王炽磐立他的儿子乞伏暮末为太子,自己仍兼抚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大赦境内,改年号为建弘。

3.宋王(刘裕)想要接受晋帝的禅让,即皇帝位,但难以开口,于是召集自己的朝臣,宴会喝酒,从容地说:“桓玄篡位,而使政权被夺,而我首唱大义,要复兴晋朝,经过南征北伐,终于平定天下,成就功业,而蒙受宋公九锡的封命。现在我年将衰老(当时六十五岁),而地位竟如此的崇高。凡事、物都忌讳太盛太满,这是难保长久安好的,因此,我现在要退还被封的爵位,回到京师(建康),退休养老。”臣子们都向他歌功颂德,但不知他说话的用意。傍晚,散会,中书令傅亮出了宫外,才领悟,再转回宫,而宫门已关,傅亮就敲门求见,宋王开门接见,傅亮进门只说:“臣该暂时回到京师。”宋王了解了他的意思,不再说其他的话,只说:“要多少人护送你?”亮说:“几十个人就可以了。”说完马上辞别。傅亮出宫时,天色已晚,看到拖着长尾的星(彗星)贯穿在天空,他手拍着大腿长叹说:“我常不相信天文的征兆,现在才知应验了(表示刘裕应天命即帝位)。”傅亮到建康,夏,四月,就(以晋帝之名)征召宋王入京辅政。宋王留下儿子义康,为指挥豫司雍并四州军事的都督、豫州刺史,镇守寿阳。义康还年幼,以相国参军南阳人刘湛为长史,处理府、州政事。刘湛从小就有管理事情的爱好,常常自比管仲、诸葛亮,广泛涉猎群书、历史,但不写文章,不喜谈论。宋王很倚重他。

4.五月,乙酉日(初二),北魏改谥宣武帝为道武帝。

5.魏淮南公司马国璠、池阳子司马道赐计谋在外叛变,司马文思告密。庚戌日(二十七日),魏主杀国璠、道赐。并奖赏文思,封他为郁林公。国璠他们的事牵连到平城豪族因而被杀的有数十人,章安侯封懿的儿子玄之也受连坐。魏主以玄之是燕朝的旧世族,要宽免玄之的一个儿子。玄之说:“我弟弟的儿子磨奴,年小时就没有父亲,请能保全他的性命。”魏王就杀玄之的四个儿子,而宽宥了磨奴。

6.六月,壬戌日(初九),宋王到建康,傅亮暗地指示晋恭帝禅位给宋,并备禅位诏书的草稿呈给恭帝,要恭帝抄写。恭帝欣然执笔,向左右的人说:“桓玄的时候,晋司马氏已经失去了天下,而重新由刘公所延续到现在,已将近二十年;今天让位的事,本是我甘心的。”于是把诏书写在红纸上。

甲子日(十一日),恭帝逊位于琅邪府第,百官拜辞,秘书监徐广悲痛哭泣。

丁卯日(十四日),宋王设置受禅坛在京师南郊,即皇帝位。典礼完毕,从石头城乘法驾进入建康宫。徐广又悲感哭泣,侍中谢晦向他说:“徐公有些过分了吧!”广说:“你是宋朝的辅佐,我是晋室的遗老,悲伤与欢乐两事,本来就不同。”广是邈的弟弟。

武帝到太极殿,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永初。犯有批评当政议论名教的人,也洗去罪名,给予更新。

◆裴子野论说:古时重华(虞舜)嗣位,驱逐了四个坏人;武王攻克殷纣,把顽劣的殷人迁到洛邑。因为天下的坏人是相同的,民间的批评和议论也加以赦免,是错的。◆

7.尊奉晋恭帝为零陵王;优待的礼遇,都仿效晋初司马炎对待魏陈留王曹奂的方法,设王宫于旧秣陵县,派冠军将军刘遵考率兵防卫,并把褚后降为王妃。

追尊皇考(刘裕的父亲刘翘)为孝穆皇帝,皇妣赵氏为孝穆皇后;尊王太后萧氏为皇太后(指继母)。皇上(刘裕)事奉萧太后从来就很敬慎,到了即帝位后,年纪已大,每天清早入朝中见太后,从未错过时间。

下诏书称晋朝所封爵位,当随政权转移而改变。只设始兴、庐陵、始安、长沙、康乐五公,但把爵位降为县公和县侯,用以来奉承王导、谢安、温峤、陶侃、谢玄五族的宗祀,至于在义熙时出力同患难的人,仍同本阶级,不必降级。

庚午日(十七日),以司空道怜为太尉,封为长沙王,追封已死的司徒道规为临川王,而以道怜的儿子义庆继承道规的爵位。其余的功臣徐羡之等人,升官进爵,都有差别。

追封刘穆之为南康郡公,王镇恶为龙阳县侯。皇上每每感叹怀念穆之。说:“穆之不死,当能助我治理天下。可说是‘人之云亡,邦国殄瘁’(失去了贤者,是国家的病害。语出《诗经•大雅•瞻卬》。)”又说:“穆之死了,人会看轻我。”

立皇子桂阳公义真为庐陵王,彭城公义隆为宜都王,义康为彭城王。

己卯日(二十六日),改颁历法,由《泰始历》改为《永初历》。

8.魏帝到翳犊山,并到冯卤池。听到皇上(刘裕)受禅即位,即以驿车召崔浩,告诉他说:“你往年所说的话应验了,我今天才相信天道的安排。”

9.秋天,七月,丁酉日(十五日),魏君主到五原。

10.甲辰日(二十二日),下诏以凉公歆为指挥高昌等七郡军务的都督、征西大将军、酒泉公;任秦王炽磐为安西大将军。

11.交州刺史杜慧度攻打林邑,歼灭林邑,杀死他们的人过半。林邑要求投降,把他们前后所掠夺的东西归还。慧度在交州,为政细密谨慎,一如理政行家,官吏人民畏惧而又爱戴他;城门晚上开着,道路上的行人不拣遗失的东西。

12.己未日(七月无此日),魏帝到云中。

13.河西王蒙逊要攻讨凉,先带兵打秦浩亹;到达后,又暗地把部队带回屯驻在川岩。

凉公李歆想要乘蒙逊在后方的空虚,袭击张掖;宋繇、张体顺很恳切地劝谏,李歆不听。太后尹氏向歆说:“你新创建的国家,地小人少,自守的力量都嫌不够,哪有余力打人!先王(李暠)去世前,谆谆地告诫你,要非常小心用兵,保卫国土,安宁人民,以等待时机的变化。这些话还在耳边,怎么可以丢弃呢!蒙逊善于用兵,不是你所能敌对的,几年以来,他常有兼并各方的心志。你国虽小,足够让你来行美好的政事,修习道德养卫人民,冷静地来对付他,他如果凶暴,人民将归服你;如果善美,你就要服他,哪里可以轻举妄动,侥幸去求不是你所能得的东西呢!以我看来,不但军队要被消灭,国家也会败亡!”歆也不听。宋繇长叹说:“现在大势已经完了!”

歆率步兵骑兵三万人东出。蒙逊知道这消息就说:“歆已陷入我的圈套中,可是如听到我调回军队,他必不敢再前进。”于是宣布在西部取得胜利已攻克浩亹,将再进攻黄谷。歆知悉,很高兴,就进入都渎涧中。蒙逊引兵攻击他,在怀城激战,歆大败。有人劝歆退回保住酒泉。歆说:“我违背老母的话,以致失败,不杀这个胡人,我有何面目再见我母亲!”因此聚集军队与蒙逊作战,而终于被杀。歆的弟弟酒泉太守翻、新城太守预、领羽林右监密、左将军眺、右将军亮等人向西逃到敦煌。

蒙逊军进入酒泉,禁止掠夺,使士民安宁。并任用宋繇为吏部郎中,委托他选举官吏;凉的那些有才能名望的旧臣,都被以礼加以任用。以他(蒙逊)的儿子牧犍为酒泉太守。原敦煌太守李恂,是李翻的弟弟,与翻等人丢弃敦煌跑到北山。蒙逊就以索嗣的儿子元绪代理敦煌太守。

永初元年(庚申,420)

1.春,正月己亥,魏主还宫。

2.秦王炽磐立其子乞伏暮末为太子,仍领抚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大赦,改元建弘。

3.宋王欲受禅而难于发言,乃集朝臣宴饮,从容言曰:“桓玄篡位,鼎命已移。我首唱大义,兴复帝室,南征北伐,平定四海,功成业著,遂荷九锡。今年将衰暮,崇极如此,物忌盛满,非可久安;今欲奉还爵位,归老京师。”群臣惟盛称功德,莫谕其意。日晚,坐散。中书令傅亮还外,乃悟,而宫门已闭,亮叩扉请见,王即开门见之。亮入,但曰:“臣暂宜还都。”王解其意,无复他言,直云:“须几人自送?”亮曰:“数十人可也。”即时奉辞。亮出,已夜,见长星竟天,拊髀叹曰:“我常不信天文,今始验矣。”亮至建康,夏,四月,征王入辅。王留子义康为都督豫司雍并四州诸军事、豫州刺史,镇寿阳。义康尚幼,以相国参军南阳刘湛为长史,决府、州事。湛自弱年即有宰物之情,常自比管、葛,博涉书史,不为文章,不喜谈议。王甚重之。

4.五月乙酉,魏更谥宣武帝曰道武帝。

5.魏淮南公司马国璠、池阳子司马道赐谋外叛,司马文思告之。庚戌,魏主杀国璠、道赐,赐文思爵郁林公。国璠等连引平城豪桀,坐族诛者数十人,章安侯封懿之子玄之当坐。魏主以玄之燕朝旧族,欲宥其一子。玄之曰:“弟子磨奴早孤,乞全其命。”乃杀玄之四子而宥磨奴。

6.六月壬戌,王至建康。傅亮讽晋恭帝禅位于宋,具诏草呈帝,使书之。帝欣然操笔,谓左右曰:“桓玄之时,晋氏已无天下,重为刘公所延,将二十载;今日之事,本所甘心。”遂书赤纸为诏。

甲子,帝逊于琅邪第,百官拜辞,秘书监徐广流涕哀恸。

丁卯,王为坛于南郊,即皇帝位。礼毕,自石头备法驾入建康宫。徐广又悲感流涕,侍中谢晦谓之曰:“徐公得无小过!”广曰:“君为宋朝佐命,身是晋室遗老,悲欢之事,固不可同。”广,邈之弟也。

帝临太极殿,大赦,改元。其犯乡论清议,一皆荡涤,与之更始。

◆裴子野论曰:昔重华受终,四凶流放;武王克殷,顽民迁洛。天下之恶一也,乡论清议,除之,过矣!◆

7.奉晋恭帝为零陵王;优崇之礼,皆仿晋初故事,即宫于故秣陵县,使冠军将军刘遵考将兵防卫。降褚后为王妃。

追尊皇考为孝穆皇帝,皇妣赵氏为孝穆皇后;尊王太后萧氏为皇太后。上事萧太后素谨,及即位,春秋已高,每旦入朝太后,未尝失时刻。

诏晋氏封爵,当随运改,独置始兴、庐陵、始安、长沙、康乐五公,降爵为县公及县侯,以奉王导、谢安、温峤、陶侃、谢玄之祀,其宣力义熙、豫同艰难者,一仍本秩。

庚午,以司空道怜为太尉,封长沙王。追封司徒道规为临川王,以道怜子义庆袭其爵。其馀功臣徐羡之等,增位进爵各有差。

追封刘穆之为南康郡公,王镇恶为龙阳县侯。上每叹念穆之,曰:“穆之不死,当助我治天下。可谓‘人之云亡,邦国殄瘁’!”又曰:“穆之死,人轻易我。”

立皇子桂阳公义真为庐陵王,彭城公义隆为宜都王,义康为彭城王。

己卯,改《泰始历》为《永初历》。

8.魏主如翳犊山,遂至冯卤池。闻上受禅,驿召崔浩告之曰:“卿往年之言验矣,朕于今日始信天道。”

9.秋,七月丁酉,魏主如五原。

10.甲辰,诏以凉公歆为都督高昌等七郡诸军事、征西大将军、酒泉公;秦王炽磐为安西大将军。

11.交州刺史杜慧度击林邑,大破之,所杀过半。林邑乞降,前后为所钞掠者皆遣还。慧度在交州,为政纤密,一如治家,吏民畏而爱之;城门夜开,道不拾遗。

12.己未,魏主如云中。

13.河西王蒙逊欲伐凉,先引兵攻秦浩亹;既至,潜师还屯川岩。

凉公歆欲乘虚袭张掖;宋繇、张体顺切谏,不听。太后尹氏谓歆曰:“汝新造之国,地狭民希,自守犹惧不足,何暇伐人!先王临终,殷勤戒汝,深慎用兵,保境宁民,以俟天时。言犹在耳,奈何弃之!蒙逊善用兵,非汝之敌,数年以来,常有兼并之志。汝国虽小,足为善政,修德养民,静以待之。彼若昏暴,民将归汝;若其休明,汝将事之;岂得轻为举动,侥冀非望!以吾观之,非但丧师,殆将亡国!”亦不听。宋繇叹曰:“今兹大事去矣!”

歆将步骑三万东出。蒙逊闻之曰:“歆已入吾术中;然闻吾旋师,必不敢前。”乃露布西境,云已克浩亹,将进攻黄谷。歆闻之,喜,进入都渎涧。蒙逊引兵击之,战于怀城,歆大败。或劝歆还保酒泉。歆曰:“吾违老母之言以取败,不杀此胡,何面目复见我母!”遂勒兵战于蓼泉,为蒙逊所杀。歆弟酒泉太守翻、新城太守预、领羽林右监密、左将军眺、右将军亮西奔敦煌。

蒙逊入酒泉,禁侵掠,士民安堵。以宋繇为吏部郎中,委之选举;凉之旧臣有才望者,咸礼而用之。以其子牧犍为酒泉太守。敦煌太守李恂,翻之弟也,与翻等弃敦煌奔北山。蒙逊以索嗣之子元绪行敦煌太守。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四辑:南北朝 台湾27位教授经典译本,一部帝王之书、权谋之书、生存之书)(全四册)(附赠全彩精美导读手册)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四辑:南北朝 台湾27位教授经典译本,一部帝王之书、权谋之书、生存之书)(全四册)(附赠全彩精美导读手册)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四辑:南北朝 台湾27位教授经典译本,一部帝王之书、权谋之书、生存之书)(全四册)(附赠全彩精美导读手册)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四辑:南北朝 台湾27位教授经典译本,一部帝王之书、权谋之书、生存之书)(全四册)(附赠全彩精美导读手册)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推荐阅读
 
 
>>返回首頁<<
 
 
靜靜地坐在廢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無際,忽然覺得,淒涼也很美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