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中药学专业知识(二)(第二版)——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考题纵览与全真模拟系列丛书

分類: 图书,医学,医学类考试,执业药师,
作者: 李文军,张庆芝,李芳 主编
出 版 社: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3-1字数:版次: 2页数: 625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2451926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考题纵览与全真模拟系列丛书》是根据新版考试大纲要求,在深入领会考试大纲、详细分析教材内容、掌握历年命题规律、认真推敲考题类型的基础上由有数年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辅导教学经验的教师合力编写而成。
《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考题纵览与全真模拟系列丛书》包括《药事管理与法规》、《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药学专业知识(一)》、《药学专业知识(二)》、《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学专业知识(二)》等七个分册,每分册习题前附该科目的考试大纲、相应的考前练习题及答案。
如何获得执业药师资格证书,顺利通过考试,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要有一本有效的参考书,而本教材的编写目的正是为了帮助广大考生在全面复习教材和反复阅读考试大纲的基础上,通过做大量的习题来加深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内容及重点、难点问题,达到快速、高效的复习效果。本书编写的主要特点如下:
1.紧扣大纲:本书是在编者对“考试大纲”和“考试教材”进行反复研究,精心整理后编辑的。
2.难度适中:编者根据多年的对执业药师考前辅导的经验和对历年考试的分析,保证试题的难度与当年的考题基本一致,以免难题过多,将考生引入钻难题、偏题的死胡同。
3.重点突出:本书对大纲要求了解掌握、熟悉的知识点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强化训练,有利于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有的放矢、迅速掌握考点。
4.力求完美:本书全面覆盖大纲规定的知识点,答案力求完善,力争避免出现有争议的问题。
目录
上篇 中药鉴定学
总论(第一章-第四章)
各论
第五章 根和根茎类中药
第六章 茎木类中药
第七章 皮类中药
第八章 叶类中药
第九章 花类中药
第十章 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第十一章 全草类中药
第十二章 藻、菌、地衣类中药
第十三章 树脂类中药
第十四章 其他类中药
第十五章 动物类中药
第十六章 矿物类中药
《中药鉴定学》部分模拟试题(一)
《中药鉴定学》部分模拟试题(二)
《中药鉴定学》部分模拟试题(三)
《中药鉴定学》部分模拟试题(四)
《中药鉴定学》部分模拟试题(五)
下篇 中药化学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生物碱
第三章 糖和苷
第四章 醌类
第五章 香豆素和木脂素
第六章 黄酮
第七章 萜类和挥发油
第八章 皂苷
第九章 强心苷
第十章 主要动物药化学成分
第十一章 其他成分
中药化学模拟试题(一)
中药化学模拟试题(二)
中药化学模拟试题(三)
中药化学模拟试题(四)
中药化学模拟试题(五)
书摘插图
上篇中药鉴定学
中药鉴定学知识是执业药师必备的中药学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中药材及其饮片的真伪鉴别、质量评价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根据执业药师《中药鉴定学》考试大纲的要求,中药鉴定学部分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
1.中药鉴定学的任务。
2.我国历代与中药鉴定密切相关的重要本草。
3.中药的产地、采收加工及其对中药质量的影响。
4.中药鉴定的依据、中药检验工作的一般程序及中药鉴定方法。
5.200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与药材鉴定有关的规定。
6.各类中药的鉴定和常用名词术语。
7.120种常用药材及其饮片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化学成分、理化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和部分中药的附药、附注。
8.60种常用药材及其饮片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化学成分、理化鉴别、浸出物和含量测定。
9.40种常用药材及其饮片的来源和性状鉴别。
10.13组性状相似易混中药的鉴定。
总论(第一章一第四章)
【考点精要】
1.中药鉴定学的任务。
2.我国历代与中药鉴定密切相关的重要本草著作的作者、成书年代、收载药物数量及其学术价值。
3.中药产地、采收、加工、贮藏及其对中药质量的影响。
4.中药鉴定的依据、一般程序及方法。
5.《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凡例和附录中与中药鉴定有关的规定。
【历年真题纵览】
A型题
1.鉴定药材时,所取平均供试品的量一般不得少于检验所需用量的
A.1倍
B.2倍
C.3倍
D.4倍
E.5倍
答案:C
题解:药材鉴定时最终抽取的供检验用样品用量,一般不得少于检验所需用量的3倍。
2.一般宜在春末夏初采收的中药是
A.根及根茎类中药
B.全草类中药
c.果实种子类中药
D.茎木类中药
E.皮类中药
答案:E
题解:皮类中药宜在春末夏初采收。根及根茎类在秋、冬季节及春初发芽前采收。全草类在生长充分、茎叶茂盛时采收。果实种子类宜在自然成熟或近成熟悉时采收。茎木类一般在秋、冬两季采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