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的逻辑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哲学理论,
作者: 刘森林 著
出 版 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1字数:版次: 1页数: 255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0970738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实践”常被崇拜为孕育一切力量、奠基一切真理、打开一切命门钥匙的自明性存在,这迫切需要“祛魅”。它是理念、计划的贯彻,还是复杂“习性”左右的结果?行动者所处的情境,及其作为诠释者所理解的情境,非施动者的诠释者所理解的情境,是不同的。遗憾的是,常见的解释恰是第三种情境的产物。以“劳动”和“制作”替代“实践”,“实践”的科学化,理论与实践的二分法,近代主体性解释模式的日益伸张,尤其值得反思。以“劳动”作为主体性根基解释“实践”,仍是从“自然”而非“社会”出发,把“实践”自然化,视之为先验的自然性事实(而非社会性事实),故未超出政治经济学意识形态的解释模式。“自然化”必导致“浪漫化”的反拨。马克思继承黑格尔试图使两者和解,这必然把实践与辩证法融为一体。告别自然性模式,真正走向辩证论模式,在检思“实践”观念当代变迁的基础上,凸现实践内含的复杂、异质、多元、自悖谬性,区分不同层次,把“劳动”逻辑提升到“实践”逻辑,尤其关注和约束其中日趋加重的外推逻辑的延展,合理释解和规范“实践”,构成本书的基本指归。
作者简介
刘森林,1965年生,山东昌乐人,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教授,系副主任、副所长,兼任《现代哲学》副主编。主要代表作:《发展哲学引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辩证法的社会空间》(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追寻主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曾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研究类),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等。
目录
第一部分去魅“实践”
第一章去魅及方法
一去魅
二方法论的反思
第二章实践解释模式的症结:“劳动”的替代与科学化
一症结之一:以“制作”和“劳动”替代“实践”
二症结之二:实践及实践世界的科学化
第三章实践解释模式的症结(三):理论-实践二分法(从哲学写作的角度看)
一三种模式
二大众社会的哲学写作
三马克思的写作模式
四进一步的讨论
第四章实践的主休性解释模式批判
一视角的转变:从个体到群体
二从主体性模式到生活世界模式
三 自悖性的凸现
四 总结:走向一种新的主体性
第二部分实践的近代逻辑及其突破
第五章从主体性到社会性
第六章整合“实践”的“劳动”:迈向自然化
一 出发点:“自然”还是文化(意识形态)
二物质与文化,自然与社会的不可分性
三 “劳动”是政治经济学的意识形态概念?
四从“劳动”的自然化到唯物史观的自然化
第七章 “实践”的自然化:从“发展”的视角看
一 (超历史的)一般对(历史的)特殊
二 “历史”的现代化=普遍化?
三发展主义与三种“情境”
第八章 自然化与浪漫化及其统
一实践的自然化及其后果
二实践的浪漫化
三和解与统一是否可能
第九章实践、和解与现代辩证法
一现代启蒙辩证法:范围与根基的拓宽
……
第三部分实践的逻辑
第十章解释的递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
第十一章从“劳动”到“实践”
第十二章实践的逻辑
第十三章自悖谬、外推与实践逻辑
书摘插图
第一章去魅及方法
一去魅
1.实践必须去魅
作为哲学范畴,“实践”构成了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异常醒目和突出的概念。在“实践”是“最根本的根基”、“最基本的标准”、“最根本的归宿”等众多命题中,聚合成一种不折不扣的“实践”崇拜。被崇拜的“实践”中凝聚着一切本根的、源始的、自我纠偏性的力量和关系。真理的检验,暂且无法解决的问题尔后的解决,国家的强盛,社会的发展,及其所需的动力和程序,都可以在“实践”中直接获得或逐渐孕育。一切无法解决的理论问题,都被设想交给“实践”来解决;一切无法奠基的东西,都可以“实践”为根基,甚至一切目的、方向、意义,也都可以在“实践”中被发现、确定和完善。“实践”成了万能之筐,可以盛装一切;“实践”成了万能钥匙,可以打开一切难题的命门;“实践”也成了万能的基石,可以为所有缺乏根基的东西奠定基础。一切东西都可以在这个万能之筐中运作一番后解决自己的问题,完善和弥补自己的不足。古典的与现代的,中国的与西方的,经济学与哲学及伦理学的,学理的与日常生活的,等等,一切这个概念在众多维度上差异的棱角都被磨平,被圆滑而浑然一体的“实践”统一起来。
……